物演通论看自然农法?
围绕《物演通论》思绪看自然农法,群友发表了些意见:
群友:
我对自然农法的核心思想理解是:依靠前衍自发形成的稳固依存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大自然的力量/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它自己可以形成物种(对人类来说就是食物)的极其稳定的繁衍,因为粮食作为一种存在物它自己就在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一套繁衍机制。
核心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发形成肥料循环、害虫平衡。人类不是不干预,而是少干预,但收成照样不错。人对自己的依存物不可能不干预,如同其他动物如鸟类对自己所依赖的植物同样有影响和干预,这也就是后衍存在者对前衍依存物构成了客观的自然选择。只不过从整体依存的利弊角度,干预方法要顺其自然,尽量借助自然形成的稳固力量,而非人为创造新的力量(如化肥、农药、杀虫剂乃至基因改造)来施加干预。
自然农法在人类当下的存在度境地中,当然已经不匹配这个生存结构(人类需要一个极其稳定和庞大的食物产能输出,当前适合自然农法的自然气候带范围已经减少,而且自然农法会受自然因素而形成产能波动,这都是现代庞大人口量和集约式经济制度客观上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演化出了有机农业(一种既回望自然,又以有机肥等强人力干预方式的农业),在工业化农业也难以为继和弊端凸显的节点上出现的妥协和折中。
曾蓉老师:
我理解的自然农法就是人工干预最少(伤害也最少)的局域自然平衡系统,有效实现了局域可持续内循环,就是一个局域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最大的生态,还是最小的局域的生态平衡,维系这种平衡就是维系可持续生存。中国追求内循环,也是为了保证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至少能在最低生存标准上维系自给自足。内循环说到底就是一个局域生态平衡系统。
自然生态通过层层适应的自然选择自然实现,相对封闭的局域环境(如古代中国)也会在长时间的彼此适应中找到最佳的耦合或平衡。但开放环境中这种平衡是不断被打破的,耦合的方法也不得不不断变化,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各方面都不同的原因。这种寻求平衡与各方面关系融洽的思路落实在文化上就是中庸。中庸的原义绝不是是非不明的和稀泥,而是在与自然、与不同人链接中找到那个最佳的链接节点(或耦合节点)。
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到一带一路影响下新的全球化,耦合方式的不同是很明显的。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精英,所以哪怕普京最早也是亲西方的。但美国并不真正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本质,宣扬的意识形态也是为维护既得利益和秩序服务的。学习西方意识形态的第三世界和俄国没有因此而发展,反而把自己变成被收割的对象。中国中庸式的耦合向下扎根、向上兼容的,未来哪怕物演思想也只是达成底层认知的统一,具体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肯定有差异,也需要尊重,这反而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应该改变的,允许表层的丰富和差异,包括具体文化的不同本身就是维系文化多样性(类似物种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安全的必要举措——和而不同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