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美论》演讲录第三章:那就开创一门全新的力学吧!美的量化与审美力学

空想家老韩,王东岳弟子,人类第一个王东岳主义者。2023年12月23日,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三寓宾馆向《物演通论》爱好者分享他通过物演通论重新阐述美学的成果。

本视频为第三部分,那就开创一门全新的力学吧!美的量化与审美力学

以下为本视频文字稿:

接下来的一part是美学的量化。如果说前面的演讲部分是黑格尔《美学》级别的,那么接下来这 一part就是牛顿力学级别的。

我们知道,1687年牛顿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代入到哲学系统,发现自然哲学可以被计算。数理逻 辑是人类所有逻辑工具里最精密的逻辑系统。它使用的数学语言,并非人类的自然语言。从人类 的生理逻辑,自然语言逻辑,到形式逻辑,到数理逻辑,精密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美学的信息量在人类现阶段还不能被数理逻辑格式化,是因为信息量不足。

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直接下定义。 美是一种力。和另外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一样。当然,力这个概念本身就 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一个物理概念,为的是方便计算,其背后的本质是描述物质,能量和运动的相 互定量关系。

既然美能驱动生物进行运动,那么我们将其视为一种力,没有任何问题。

你让一个人干他不喜欢的事,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但你用他喜欢的东⻄诱惑他,则需要很少的能量。

打个比方,你跟孩子说,期末考试考好了可以给你买个玩具。

甚至说,美的诱惑能让人杀人或是自杀。否则殉情是怎么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问题在于,美和万有引力,强弱力和电磁力的关系是什么?

万有引力是牛顿第一个做出解释的。他将四因说中的质料因解释为质点,形式因解释为力,而动力因和目的因无法做出解释,而美则与万有引力相反,美的动力因和目的因很好解释,刚才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动力因与目的因都是因为生物的求存本能。但质料因与形式因,只有在人类文明大量的自然科学的信息量,包括生物进化学说出现,脑神经科学研究出现,全生物基因图谱绘制,等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全部出现之后,我们才能完全理解美的形式因和质料因。

爱因斯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因此万有引力也叫时空相互作用。被弯曲的时空也叫做引力场。注意:并非物质周围才有引力场,暗物质周围也有引力场。或者按照物演序列,暗物质确切的应该被称为前物质。也就是还未演化出感应属性的物质。

只受时空相互作用,却不受物质相互作用的物质。因此暗物质用人类利用物质制造出来的工具,无法识别。

那么暗能量,也可以被称之为前能量。

引力的传播形式是引力波。

强弱力都是短程力,只在原子核内部发生作用,加上电磁力,也就是物质相互作用。所有物质的周围都有电磁场,它的传播形式是电磁波。

既然宇宙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遵循同一演化规律。因此美也在这个演化序列上。它的本质是生物相互作用。也被称之为生物吸引力。

从引力场,电磁场,这个序列进化来的,美力存在的场叫美力场。它只对生物的感官进行作用。

从引力波,电磁波,这个序列进化来的,美的传播形式叫美力波。

美力,美力场,美力波之间的数值关系,由于现在还无法代入数理逻辑进行计算,这些命题等未来进行解答吧。

但能够推测的是,如果有一天,美可以代入数值计算,美力一定与万有引力,库仑力一样,满足平方反比定律。

其形式是这样的:

F=H·I1·I2/r2,其中的H是美力常数,我在这里用H,是我的姓氏韩的首字母。像万有引力公式 中的大G,库仑力公式中的K一样。静电力常量也叫库伦常量。因此美力常数也可以被称之为韩 氏常数。

那么I代表什么?

万有引力中的M代表质量,库仑力中的Q代表电荷数。在这个演化序列上,既然生物的感官识别 的是信息,那么I应该代表为信息量,也就是Info。单位是比特。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万有引力公式是相对论的近似解,你又说你的物演美论是相对美学,那么你为什么不直接用相对论来解释?而用过时的绝对时空的牛顿力学来解释?

那是因为我们是在什么尺度讨论美学?是在人类的尺度讨论。宏观到天体级别才需要相对论,微观到量子级别才用的到量子力学。在人类的尺度讨论问题,用牛顿时空的公式就可以。

我现在需要数学,理论物理学,信息学,以及神经科学专业的朋友和我一同研究这个公式。

当然也没有那么急需,毕竟我很懒。牛顿到死也没给出引力常数的数值,只是给出了万有引力公式。因此很有可能我到死的时候也给不出韩氏常数的数值。如果在我死后,有人能结算出这个数值,请帮我刻在我的墓碑上,谢谢。

在座的诸位可能刚刚经历了人类历史性的一刻。自然常数里终于有一个常量可以以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也诚惶诚恐,我的名字居然可以通过美学,与牛顿和香农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人的自信就是,你可以自豪的把自己发现的理论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

对了名流⻘史,错了大不了被钉在耻辱柱上。反正我已经被挂在这根柱子上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是《物演通论》给中国文明带来的馈赠,今后越来越多的学术名词与公式,会以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感谢王东岳老师。

肯定有人会怀疑:不可能!美怎么能被量化呢?如果美不能量化,那”颜值”这个词怎么来的?

我再举个例子。”三庭五眼”。这就是古人最早将美量化的例子。

再比如facebook的前身facemesh就是一个颜值排行网站。包括今天的IMDB,豆瓣,IGN等网 站的作品评分系统,都是将美进行量化的工具。

只是人类之前对美的量化都是基于归纳逻辑,而不是演绎逻辑。

将美量化,数值化,不道德,但很科学。科学从来跟道德画不上等号。

科学和道德是两样东⻄,将科学褒义化,是人类灾难的开始。

因此,如果美力公式被完全解开,肯定会有人会用它来作恶。而我就是这场恶行的始作俑者。我十分清楚,我可以点燃这团火,却无法控制它。这也是为什么我迟迟没有发布物演美论的原因。

我们继续回来研究美的力学属性。

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也叫万有斥力,万有斥力就是暗能量。也就是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在宇宙 间,万有斥力要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占到宇宙总量的百分之95以上。因此宇 宙诞生的137亿年来,在不断加速膨胀。 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是一对儿。一个负责物质间的吸引,一个负责物质间的远离。

电磁力有吸引也有排斥,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正负电荷相吸引,两个正电荷或是两个负电荷互斥。

那么生物相互作用也是一对儿力,我们狭义上所说的美和丑,既然美是生物吸引力,所以丑也可以被称之为生物排斥力。

我在这里就走⻢观花的介绍一下,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大概知道一下就行。

讲这一part,是为了解释下面的一组概念:共振,共鸣,共情,和理解。 既然时空相互作用,物质相互作用,和生物相互作用,是在宇宙的同一演化序列上。

那么共振,是物质界存在的现象。比如两个音叉,你敲响一个,另一个就会跟着震动。

共鸣,是动物界存在的现象。比如森林里的⻦,一只⻦叫就会引发一群⻦共鸣。

共情,是哺乳纲动物所存在的现象。比如狗,就会和主人共情。

理解,是智人亚种中诞生了语言逻辑之后存在的现象。比如人类每天都在拼命的问为什么?背后的驱动是语言逻辑一定要形成自洽。如果不能自洽人就觉得不舒服。或者叫逻辑危存。

比如观众看完诺兰的烧脑电影,要迅速掏出手机去看别人的影评。直到理解了对方的解释之后,顿时舒服了。甚至说,如果你今天能理解我课上讲的所有的美学逻辑,感受到了背后极为复杂的

逻辑自洽,你会无比舒服。

它们都是各自物种,所在的时空背景之下自发的寻找存在属性的本能。越高级的存在,其寻存能力越弱,越需要更大的信息量来维持其存在的稳态。

就像我们当代文明有三百多万部电影,并且这个数量还在爆炸式增⻓。 因为人类的存在度极低,我们需要大量电影的信息量来识别我们所属的时空背景。

在演化序列中的低级存在,比如分子,它只要布朗运动,以及和周边的分子发生共振就就可以了。

但是现代社会的人类,则拼命的需要共情,甚至理解。因此有了那句:理解万岁。

也因此导致了人类审美的三个层次:

人类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审美层级。

第一层级:感性审美,

由于共鸣是在基础物质层面,也就是基本粒子的感应层面,因此不存在审美一说。只有当无机物进化为有机生命,才开始了所谓的审美。比如刚才所说的眼虫,所以审美的最低层级是感性审美。它是在生物进化的进化链上因自然选择形成的。

比如人类为什么会觉得红配绿好看?因为人类的祖先,灵⻓目生活在树上,全世界200多种灵⻓ 目中,大部分都是红绿色盲。只有人类的祖先这一支诞生了红绿视锥细胞。当果子成熟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看到红色的果实,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吸引猴。因此它比其他猴子更快的跑过去把 成熟的果实吃掉了,获得了相较于其他猴子更大的生存概率。

因此这一支最早诞生红绿视锥细胞的猴子,在本能中,对于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着天生的审美天赋。我们看乡下的老人,喜欢红配绿的大花袄,就显示出了这种灵⻓目的本能。

人类的很多生理现象都保留着进化过程中的遗迹。

比如人类为什么会有远视眼?是因为在远古的狩猎部落中,猎人中的远视眼能更迅速的发现猎物 或是天敌。 再比如人类中男性红绿色盲患病率为5%,而女性为0.5%。这是因为对红色不敏感的猎人,是骁 勇的猎手,他们对猎物更加不会心慈手软。

还有,人类为什么怕蛇?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单独有一个区域处理蛇的形象。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树上,在树上极少有天敌。仅有的天敌就是蛇。而蛇与藤蔓,树枝⻓得太像了。因此进化过程中,在一些猴子的大脑中留出了一部分区域,专⻔来处理蛇与藤蔓,树枝的区别。这部分大脑中诞生了专⻔识别蛇的功能的猴子,比其他猴子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概率。最终成为了我们的祖先。

人类对于蛇的恐惧,也诞生了一种专⻔的恐怖文化,也就是克苏鲁。克苏鲁文化的电影包括史蒂芬金的迷雾,维伦纽瓦的降临,大卫芬奇爱死机第三季的糟糕的旅行等等。克苏鲁的标志大章⻥就有数对腕足。猴子在进化的过程中,在树上是不可能⻅到章⻥的。人类对于腕足的恐惧便来自于对蛇的识别,⻓条状,能自由活动,身体分泌粘液。此外还包括美杜莎,美杜莎的头发都是蛇。还有圣经中引诱亚当夏娃吃下禁果的形象,也是毒蛇。甚至包括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从蛇演化而来。而⻰的前身则是伏羲女娲的传说。为什么中国古人将蛇演化成了图腾,而非恐怖文化的来源呢?因为生物的慕强心理。原始部落会将狼,豹子,老⻁,熊,鹰这些⻝肉动物作为部落的图腾。你没⻅过用兔子,树袋熊,大熊猫当做图腾的部落吧?

感性审美体现在电影中,那就是最基础的感官刺激,比如性,美⻝,暴力,闪光,爆炸,明度高的色块。所谓⻝色性也,满足人类最基础的审美体验,动物性的审美体验。因此,处在最低层次的感性审美的元素并不高级。但绝大部分电影都需要这些元素来吸引观众。如何含蓄委婉的表达,变成了艺术家们研究的技术。

第二层级:知性审美,是在生物出生后天学习到的审美。也就是经验世界的审美。

绝大部分人日常所谈论的审美属于这一层。

比如明明在你基因里写着对大红大绿的搭配更敏感。但你敢这样穿出⻔吗?

知性审美的本质,是生物大脑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在记忆中寻找新的信息所对应的记忆中时空属性。

比如中国的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后天⻓时间的记忆训练,导致了脊索动物⻔的知性审美格律。

它的最初级表达形式为印随学习:一些刚孵化出来不久的幼⻦和刚生下来的哺乳动物学着认识并跟随着它们所⻅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通常是它们的母亲,这就是印随行为。

高级表现形式为条件反射: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是 1927 年 巴普洛夫通过狗的实验完成的。

更高级的表现形式为文字符号诞生之后的符号映射:比如说男女厕所,红绿灯。

还有比如我设计的这把椅子,你觉得它美吗?我知道有人看到了人⺠币所以觉得美。

你看它不就是把:”美”这个字折了一个90度吗?

所以心中有美的人看到的就是美,心中有钱的人看到的就是钱。

“美”字和人⺠币的符号,只是符号,如果不是人类的定义,其实它们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是什么 导致了你觉得它美或是丑?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某种知性审美,与从短期记忆植入深层记忆的方法有关。

1,不断重复。

2,瞬间惊吓。

这些我都捎带手提一下,就不展开了。

我们刚刚所说的共情,也建立在知性审美这个层级上。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婴儿被过养到其他家庭了,他记事起就对继母有感情,等成人遇到生母了,自然是没办法与之共情的。动物的情感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感情属于经验界。

在剧作上,如果没有铺垫,直接给观众讲梁山伯与祝英台,或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观众不仅无法共情,甚至一头雾水。必须将前戏做足了,让观众深刻记住有情人之间有过曾经的美好画面,结局的分离才会产生悲剧感。所谓悲剧就是预先制造出极致的美好,然后将其打碎。

第三层级:理性审美,是建立在语言逻辑模型上的审美。

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用语言来反思语言,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语言。而动物只能使用简单的声音和肢体传递信息。

动物使用工具的历史很漫⻓了,可以上亿年。乌鸦会用木棍掏出树洞里的虫子,海獭会用石头砸开坚硬的⻉类。而只有人类可以用一件工具去制造另一件工具。

语言的诞生远远早于文字,如果将语言视为工具,那么当文字出现,让人类开始用文字去制造了更多的语言。这个很好理解,文字的出现相当于给语言加入了加速反应的催化剂。

除人类之外的动物只有肢体语言与声音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将音乐与舞蹈作为前文明时代艺术的原因。

当颜料被发明,出现了绘画。

当文字被发明,出现了文学。

当建材被发明,出现了建筑。

当刻刀被发明,出现了雕塑。

当舞台被发明,出现了戏剧。

当摄影机被发明,出现了电影。

当集成电路被发明,出现了电子游戏。

象形文字的诞生远远早于拼音文字,而当拼音文字,语法与句法出现,形式逻辑随之出现,命题逻辑,一阶逻辑,二阶逻辑……如同人类其他工具的演化一样,从日晷演化成手表,从标枪石斧演化为火箭原子弹。语言逻辑也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复杂的语言工具,越需要自洽来驱动这件工具的正常运转,因此理性的美感来自于逻辑自洽。

逻辑美感的感体现为问题,应体现为答案。

比如我问:全世界最美的公式是什么?

有人说是欧拉公式,有人说是⻨克斯⻙方程组。估计在座的绝大部分同学会两眼一码黑:都这是啥?

这些普通人看来冰冷的公式,在数学,物理领域的专业人员,能瞬间感受到背后的美感。

只有懂得编程语言的人,在看到黑客帝国4中的这一幕时,才能理解拉娜沃卓斯基在其中运用的 艺术语言,体会到黑客帝国4的美感。

我们刚才还讲过,杜尚的喷泉为什么美?在黑格尔美学推演的逻辑链上,在理性审美下,它就是美的。在普通人的知性审美下,小便池是又脏又丑的污秽之物。

故事的逻辑自洽,是一个电影必须的吗?是吗?

不一定,一百多年前的很多经典电影,我们今天来看,逻辑都很荒诞。

当时的人类为什么看的津津有味?因为可对比参照的对象太少了。一个火⻋进站都能把观众看傻了。

而今天,你去看80年代的007,都会觉得毛病一堆。 感情戏立不住,美女都是花瓶,高科技道具假的一批,枪战戏十分滑稽。 为什么007系列观众越来越不爱看了?因为碟中谍,王牌特工,谍影重重这些剧本更扎实,主⻆ 更吸引人的电影出现了。观众对剧情,人物的逻辑自洽的要求更高了。

你可能会问:魔戒,哈利波特这种魔幻电影,为什么逻辑能够成立?

这是因为人类的所有推理都建立在公理,公设之上,层层叠加而来。公理观众会自动将魔法作为该剧情逻辑的底层公理,或是公设。

理性审美对知性审美有遮蔽效应,比如我之前提到的现代艺术。知性审美对感性审美有遮蔽效应。比如我让你穿红配绿的衣服上街。

但理性审美对感性审美的遮蔽效应很弱,因此有了三观跟着五官走这种说法,你明明知道甜⻝卡路里高,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审美,知性审美,理性审美,这三个审美层级往往同时出现,就像一首三声部的卡农或是赋格。绝大部分人无法对作品仔细的分类,到底哪些部分属于感性审美,那些部分属于知性审美,那些部分属于理性审美。艺术作品就好像是一个混合物。在化学上我们学过,把纯净物混在一起变成混合物容易,但是分离混合物需要大量的能量。而绝大部分人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不支持欣赏者动用这部分大脑的生理余量。

但经过⻓期的训练,我们在欣赏某一部作品时,就可以下意识的将这三种审美进行区分。

就好像我一个学作曲的朋友,他跟我说他听到一段交响乐,脑子里会瞬间出现一个交响乐团,然后每个音阶,每一种音色都对应相应的区域在演奏。哪怕这首音乐是单声道的,他也能感觉到,哪个乐器的音色是从左耳朵还是右耳朵进来的。

就我个人而言,在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可以瞬间分离三种审美层级,我非常清楚我所感受到的喜悦,悲伤,兴奋的情绪,到底是感性,知性,理性那种层级带来的。它们背后的美感,快感,丑感或是恐怖感的来源是什么。

这就是⻓期训练的结果。

感性审美,知性审美,理性审美,这三个层级分别有着各自的无感,美感,快感,丑感以及恐怖感。

能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由于举例展开比较浪费时间,这里我简单提一下,比如杜尚的喷泉,就属于感性的无感,知性的丑感,以及理性的美感。

注意,由于每个人的后天经验都不完全相同,因此知性和理性层级带来的美感都是相对的,并且完全不同,这导致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审美水平的高低。

所以我们看,互联网时代诞生的高智商烧脑电影,其实就是在共情层面,在知性层面上的电影太多了,观众追求快感的过程中觉得不过瘾了。因此要寻找那些烧脑的电影来追求在理性上的快感。

但是根据二八法则,知性审美只占到感性审美的两成,理性审美只占到知性审美的两成,越追求理性层面深刻的电影,电影作品越小众化。

绝大部分电影,作为娱乐产品,都只提供情绪价值,而非逻辑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深刻的电影太少了。但那些提供深刻逻辑价值的电影,都成为了电影艺术的里程碑。但曲高和寡,注定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票房市场上的赔钱货。

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级都做到一定人群覆盖的作品,能够做到我们俗称的叫好又叫座。

既然从感性,知性,讲到了理性层面,接下来要讲的更为深入一些。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手中仅能使用的逻辑工具。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