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哲学物演通论广州线下交流20240707

时间:2024年07月07日,地点:广州三寓宾馆。

开展了《物演通论》第5-8章的读书,提炼结果总结下:

第5章:接续第4章末尾“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本章回顾既往哲学乃至现代物理学追究“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所导致的迷失(暗含了不能再按照这个思路追究)

第6章:第2-5章的论述发现“绝对存在”问不得,一问就陷入迷惘,那么就只能被迫根据“主体和对象有限的存在属性”去探索“存在的性质/存在之道”

第7章:将第6章提出的“存在的性质/存在之道”命名为“存在性”——决定着某物能否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第8章:展开第7章的“存在性”,提出存在性中的“存在效价”参数——一个决定着存在物可存在程度、稳定性的自变量参数

本次交流的一些启发:

1.第8章之所以说存在效价是一个“自变量”,从逻辑上,是因为本章是对“存在”或者“本原存在”进行讨论。证明如下

– 由于人的感知无法否认“本原存在”分化出了大千世界形色各异的“存在物”,说明“本原存在”并不稳定。(这里暗含或继承了第5章提出的“试看宇宙演化的发生序列”,或者说是以现代物理学信息量为证据,即世界存在一个起始点)

– 其次,由于存在是“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存在已经包含了感知中的一切,存在之外已无存在可言。因此在人的感知通道内,存在只能自己影响自己。

– 结合2者,(1)存在只能自己影响自己,(2)存在并未停留在本原存在阶段而是不断衍存演化。所以存在自身的存在效价只能是自变量。

2.第7章原文:关键在于,如果你自身就是这个存在系统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如果你自身就被这个存在系统推动为某种游移状态、失离状态或变塑状态,那么,可以断定,这个问题的不能解决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换言之,这个问题的发生途径和解决途径同一,亦即该问题的消解(或膨胀)一定跟探询该问题的主体自身的消解(或萎落)属于同一回事或同一进程。

对这句话的理解:

(1)”这个问题“,从上下文看,指的是”既往哲学家想要探讨的‘绝对存在是什么’“(原文:传统经典哲学大抵都试图给“存在”端出一个彻底无疑的答案

(2)从读完全书的后向视角看:“这个问题的不能解决”,可以指“代偿度不能无限上升”;“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指”绝对存在“之所以不能追问/回答恰恰是因为”代偿度不能无限上升“。因为存在物的”感知“无法无限上升来抵达/认知”绝对存在“。

(3)原文“该问题的消解一定跟探询该问题的主体自身的消解属于同一回事或同一进程”。“该问题的消解“可以指主体的问题解决,“主体自身的消解”可以指主体复归于客体。比如:“该问题的消解“,即主体通过科学代偿暂时解决了“存在是什么”(如目前科学认为万物存在是夸克组成的);此时“主体自身的消解”,表达的就是主体代偿满足,达到存在阈,与万物一样回归于客体处于暂时性的无疑和稳存状态。

(4)原文“该问题的膨胀一定跟探询该问题的主体自身的萎落属于同一回事或同一进程”。“该问题的膨胀”可以指主体对”存在“的追究越来越迫切、繁杂或混乱,“主体自身的萎落“是指主体的存在度下降。由于存在度下降,主体“存在是什么”的关乎求存的问题答案也会不断推出并不断翻新(即膨胀,是一种“知变得越来越多,但又被不断失效翻新”的状态)。

合并历史章节:

第1章:第1疑问,存在者为何对存在发生惊异

第2章:第1假设,追问中的存在都是“相对存在”或者“有限存在”,不是“绝对存在”

第3章: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因为我们只有逻辑这样一种追询或者追问手段,无法追问绝对存在。通过“逻辑”找到“存在的逻各斯”,再用逻各斯来回答“逻辑”为什么发生或者存在,可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即书中指出:目前这还只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假设】)

第4章:阐述什么是“相对存在”,以及“相对存在”的根源(存在的相对性主要表达为在纵向演动上的层层相依和步步分化,存在的统一性的根源是:存在的相对性或相对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第5章:接续第4章末尾“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本章回顾既往哲学乃至现代物理学追究“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所导致的迷失(暗含了不能再按照这个思路追究)

第6章:第2-5章的论述发现“绝对存在”问不得,一问就陷入迷惘,那么就只能被迫根据“主体和对象有限的存在属性”去探索“存在的性质/存在之道”

第7章:将第6章提出的“存在的性质/存在之道”命名为“存在性”——决定着某物能否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第8章:展开第7章的“存在性”,提出存在性中的“存在效价”参数——一个决定着存在物可存在程度、稳定性的自变量参数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