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温铁军十次危机
一、危机总结
1.前6次危机(即1949-1990)期间,中国做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在不断探索工业化发展。期间遇到危机时,多次利用“上山下乡、农村小农经济、工农劳动力”实现了相对平稳的危机处理(第1、2、3、4、5),除了第6次硬着陆外。
2.第7次危机开始,中国已经变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不得不经受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带来的危机。但也依靠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策略实现了相对平稳的危机处理。
3.温铁军老师:除了第一次危机外,其他危机都是“国家资本主义”产生的危机。
二、危机简介
1.第一次危机
危机背景:1949年建国危机,没有资本来维持城市运作和城市物价(当时存在非常严重的通胀和投机行为)。
应对方法:政府依靠增发货币,跟农民交换农产品剩余(农民的动机是用政府的资本来买跟政府买地,这个时候政策允许给农民分地,允许家庭承包)。人民币在此时只跟物资(白米白面白布)挂钩,与贵金属和外汇无关。
2.第二次危机
危机背景:1952开始依附苏联,中国依赖苏联的设备、技术和资本开始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军重工业,为了国防、朝鲜战争等),动员青壮年农民进城支援城市建设。但由于与苏联发生政治冲突,1957年苏联外资开始撤出。苏联撤出后,中央期望依靠自身维持工业化进程,鼓励地方政府做工业建设,导致地方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产生大跃进现象(而且暂时不产生直接收益),农业因缺劳动力也下降。1959年财政出现严重赤字,1960年无法扩大再生产,出现大规模失业,危机爆发。
应对方法:1960年,第一次上山下乡,动员城市的过剩劳动力到农村去(同时三年自然灾害,仍旧造成了严重的饥饿事件。从此之后没有大规模饥饿事件【温铁军老师认为利用小农经济来应对危机的方法是有效的】)
3.第三次危机
危机背景:1962-1970 全世界产业资本危机常态化,生产过剩,世界各地出现了多起运动事件。中国对美国、苏联2个超级大国实现去依附,主张独立发展,不结盟。被发展中国家视为榜样,却被美苏加大了敌视程度。在这种紧张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为了保护初具结构和规模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不维护工业不行,因为60年代面临着战争威胁。上一次危机1960年饥荒时台海地区局势就已经紧张了,加上美苏可能会发起对中国的战争】,中国开始向内地大规模转移沿海的制造业(称“三线建设”,两弹一星这个时期开始造的),动员工农群众参与三线建设,国家投资巨大,但不产生收益。同时需要刚性兑付外债,资本极度稀缺。投资三线建设和对付外债后,1967年造成严重的赤字,不能扩大再生产,危机爆发(世界其他地方实际上也有许多武装斗争)
应对方法:
-意识形态上提升工农群众地位,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走群众路线。文化大革命,包括军队、教育、机关、科研、医疗等上层建筑都是苏联模式的,不得不改(因为它们都是苏联式的,形成了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从意识和制度层面都会排斥新的国家战略)。
-1968年组织城市失业人群第二次上山下乡,大学、机关人员轮换大规模下乡劳动
4.第四次危机
危机背景:1972-1974中美苏关系大调整,引入西方外资(国家坚持主权用财政支付,而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导致国家财政赤字,国家投资能力下降,城市失业增加。【因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和国际地缘政治问题,中国等国家接受西方资本和产业转移。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从国家资本与劳动者的矛盾,加入了越来越多西方典型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外转移产业,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和被转移的国家都有了发展,从而导致大家忽略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应对方法:第三次动员城市青年下乡(相比于上一次喊着革命口号下乡不同,这一次社会不满增加)。
5.第五次危机
危机背景:1978-1980毛泽东的下一代领导人延续毛泽东的政策引入外资,但管控不力导致洋跃进(2年内用掉8年的外汇使用规划),产生大量财政赤字(很早之前就这样做,只不过在1980年爆发赤字达20%,和1960年一样的赤字比例)。政治上批毛,危机时没有进一步采用下乡政策,还把下乡的2千万人召回城里。城里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导致国有企业无力提供足够岗位,城里2千万人失业。最后4千万人在城里没有工作、家庭、房子,导致暴乱【政府出台2个严打】。
应对方法:
-1979年开始,针对农村以户为单位分地,允许家庭承包。开放“个体经营”(也就是私人资本主义,与新中国之前的国家/集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同),出现了大量乡镇企业(城市和农村里的个体经营:如理发店、大碗茶等服务性小集体或个体经营单位),吸纳了大量就业。
-开放国有机关/国有企业(机关/医院/学校等)办三产,让国有机关/国有企业里的人可以设立公司搞生产(比如学校开印刷厂),然后解决自己的子女就业问题。
-在城市做多(建国后第一次,从此后经常使用),增发货币和国债。从此政府负债逐步增多(当今每年增发3000亿以上国债,负债几十万亿),才能维持开支。在珠三角开发经济特区,第一次允许外资办厂。
这些政策在几年间缓解了4000万人失业人口中约70%的就业问题,当时有效的,但也是导致“资本”、“腐败”、“不公平”等社会现象更大范围出现的客观因素。
6.第六次危机
危机背景:1985-1989 198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外资开始撤出,国家需要开始还上一阶段引入外资的债务,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个阶段美国、英国从产业资本转换为金融资本,经济计量指标体系从实体生产转换为GDP,将生产过剩转移到国外。当时苏联是实物交易,不是货币交易。货币在苏联只是为了交易来计量,没有金融性质。】
危机硬着陆,出现天安门事件。
7.第七次危机
危机背景:1991-1995苏联解体,上一轮危机中外资已经撤出,国家资本不足但又要维持本来已经有的工业。邓小平南巡调动南方引入外资积极性,吸引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把劳动密集性产业转移到中国。十四大,提出全面市场化,加上股份化、增发货币,1993年再次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胀(实际是上一次危机没有完全结束)
应对方法:
-汇率并轨,导致中国产业变为进出口为主,来换外汇还债。
-分税制: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地方税收当时主要靠消费品生产,中央主要靠重工业),中央之前占20%左右到调整后占50%左右。地方政府由于税收减少,转而去农村提高征税(地方县以下的农业技术部门、教师、医疗等以前的公共服务都开不出工资而被推向市场,最终农民获取这些服务从公共服务变成了收费服务)。
承受代价:
-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允许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合了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不纯粹(但还是国家资本主义,自己增发货币,来量化自己的实体资产;股票市场不完全开放,国企只有15%的股权可以用于交易)
-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不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员工福利等问题。
-农民负担加重。
-农村和城市的因经济问题而购买力下降,也就是内需下降,从而使得中国不得不进入全球化来扩大外需。
-因县以下很多公共品政府无法维持开支,不得不开放允许私人办医、私人办学,导致教育医疗成本升高。
-低收入人群上升通道堵塞。社会矛盾爆发,出现黄赌毒社会问题。
-贪污腐败问题。
8.第八次危机
危机背景:1997-2001 在上一个阶段,中国引入东亚外资,大量出口,更快的融入了全球化。而当东亚出现经济危机时(东亚金融风暴),全球需求下降,于是中国面临严重生产过剩。中国财政让银行给国企贷款,让国企员工培训学习(其实也就是下岗,4500万失业),但每月发生活费维持生存。银行这个贷款很难收回来(企业后续大多解体/倒闭),所以形成国有坏账。银行资本金8%不足以填补近1/3的坏账按规定需要破产,中国银行不良资产达36%。
应对方法:
-借鉴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增发国债,用国债来拉动投资稳住工业,来开启农村和内陆地区的建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基本建设、区域发展再平衡),从此中国到2018年左右都是依靠这种模式来拉动经济发展(从此之后也很难退出这种模式,国债债务不断增加,是巨大隐患。美国也是这种模式,但中国与美国不同点在于,中国债务主要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美国债务主要用于政府发工资。)
-政府组织成立4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财政重新给银行注资。4大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坏账资产,后来在经济发展时有部分变成良性资产(这里面也引发了许多贪污腐败事件)
承受代价:深化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承载了全球化的制度成本(给美国输出低廉产品,买它的国债来平抑它的通胀。主要原因:美元霸权)
9.第九次危机
危机背景:2007-2009 中国金融资本扩张,美国金融资本与中国金融资本产生冲突;同时美国希望改变自己过度依赖于金融资本的现状,急需让产业资本/产业生产回国增长,又与中国过剩的生产力(廉价商品)形成冲突。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导致2009年全球需求下降,导致中国生产过剩(和1997年危机性质一样)。中国沿海几万家沿海出口企业倒闭,2500万人下岗。
应对方法:
–2005年中国启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再平衡(上一轮危机的应对后中国提前采取政策预防/或者说也是整体上误打误撞),大规模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在2009年中国再次加大农村建设,来用农村基础建设拉动经济(完全市场化手段很难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大部分会拉大贫富差距/不平衡)。
承受代价:私营企业拿投资变得困难、农村地区可能也有些因基本建设而存在的利益争斗
10.第10次危机
危机背景:2013-2018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发展(包括中国也有很大的金融资本,当然也有产业资本。从2008年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债,量化宽松,利用信用来扩大金融资本,而不是靠实体产业),抑制大多数产业(制造业、农业等长周期产业),并与美国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形成冲突(新冷战)。2013年开始,全球需求更严重的下降,实体经济衰退,经济脱实向虚,股市奔溃、房地产泡沫增大。中国遭遇全面的生产过剩,工业和农业都存在严重过剩(每年有6亿吨钢、7亿头猪)。
应对方法:
-向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回调【2013年没有政府干预,交由市场,推进城市化,导致经济问题更严重。到2015年、2016年、2017年提出新农村建设、绿色发展、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来国家投资拉动才让经济又有所恢复,中间也顺带缓解贫富差距】。
-推行一带一路,把生产过剩的产能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输送,以来缓解产能过剩。
三、中国道路和西方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温铁军老师观点)
1.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西方的现代化不同:纵观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它建基于对全球的殖民,通过剥夺殖民地的财富带来的现代化成果却只属于少数白人。这种只属于少数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相矛盾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反殖民化的口号。西方的现代化只属于少数人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是殖民化,殖民化的历史与西方的文明史相互交织、无法分割。如果西方的文明本源于希腊、罗马的话,那么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殖民化的客观演进过程。它们的文明之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奴隶制,城内的少数人享受民主,而城邦周围的原住民则沦为奴隶。16世纪,欧洲成为现代殖民的发源地,它把世界上适宜人类生存的其他几大洲都妄图变成殖民地区,这个进程是大规模的反人类犯罪。原始积累完成后,因产业资本在国化而发生的世界大战同样为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苦难。截至今日,仅有不到10亿人可以享受西方所谓现代化,这种使全世界人类遭受苦难的现代化道路恐怕并不是我们的道路。】
2.中国正面临着生产过剩危机:2017年中央针对农业的结构性过剩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国的粮食是紧平衡的,但其他农产品存在规模性的浪费。2019年中央针对金融资本脱实向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但在实体产业全面过剩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又如何摒弃本性进入收益不断下降的实体领域中?以此来看,我们今天所遭遇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继续亦步亦趋地摸着石头过河,摸到的恐怕就是曾给西方造成严重危机的生产过剩。
面对危机中国的调整是转向生态化建设。过去的现代化内涵是工业化、城市化、金融化,但在这几个方面目前我们正遭遇过剩的困境,也因此领导人振聋发聩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表征我们是社会主义,意味着中国不再按照西方既往的现代化内涵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其深刻内涵是中国拒绝走西方仅服务于少数人的现代化道路。
“不能听任资本野蛮生长,要让它有序运作”之所以会被如此强调,是因为资本自有资本的特性,要使资本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有序运作,现在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在资本极度稀缺的阶段,难免会趋向于亲资本的政策体系,在资本相对过剩条件下,发生亲贫困、亲环境、亲民生等转向就具备了经济基础。在工业、农业、金融领域均发生过剩的情况下,全面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应是趋势所向,但如今的改变如此困难,是因为利益群体会主动影响相关部门的政策。也因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叫做自觉革命。自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在不同领域中针对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资本野蛮扩张行为采取了直接的约束手段,也因此我们把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称为伟大斗争。
3.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都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的重要面向。注意,在时间表上,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完全同步,中央的远景目标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可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4.乡村振兴具体怎么做?
–市民下乡,乡村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包括旅居、参与式农业等);
–让农民能扩大收益(获得贷款扩大生产并完成对市民的销售)。也就是如今的模式是单一供给、统一供给,没有利用好农民劳动力,积累了单一风险。现在要更多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村也百业兴旺,买农具、种子、布匹、中药材、教育、医疗等不用到城市里去。就地化解决。
–让农民变成吃租者,通过旅游、房产、农作物、光伏发电等。
–乡村振兴应发展生命康养产业
–数字经济下乡不只是智慧农业
–乡村振兴应发展生态社会企业,生态文明转型下的企业应向社会企业转型
–青年人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积极调整知识结构
–青年人就业难?重构新型知识体系,适应生态化的人才需求
-……
5.提出“农业4.0”(乡村振兴在农业领域的思想总结)
在东亚国家,农业3.0有着另一种重要表现。最早完成农业3.0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做法是:把农村中所有能够产生较高收益的经营领域全部交由农民综合组织来运作。如日本农协、韩国农会、台湾农会模式(以下简称“农协”)。如今赚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农协均可以参与,在金融运作中农协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对于农协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是,经营收益的51%要返还给农民、农业。也因此,日本农民的人均收入1.6倍于城市。农业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带来多层次的综合效益,农业的综合发展思路在东亚原住民的农业模式之中早就存在,但我们的眼光并不向近看,而只是紧盯着与我们具有本质不同的美洲大陆。
“两山”理念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提出,要求农村必须是全方位、全空间、全地域的综合性治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国内大循环战略的重要政策内涵的时候,农业4.0呼之欲出。农业4.0在于城乡融合、社会参与。城市中难有生态,也因此当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乡村。
我们长期以来主张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如果它不是广泛参与的生态化的农业体系,便很难有所进展。农业4.0概念一定程度上是把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3.0增加向生态化、社会化转型的可能性。为了实现这个可能性,需要重构农村的微观主体,推动城乡融合,畅通要素流动。农村中有着大量的资源性资产尚未进入货币化,我们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手段使它进入交易。也因此,领导人提出的“空间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实现”是中国“三农”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4.0的核心内涵就是空间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实现。
四、曾蓉老师对温铁军老师思想观点的看法
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人权、民主、自由。但在物演思想下,所有体制下的求存在根本上都是与自然耦合,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以人为本的基础是以自然为本,方能可持续存续。温铁军“生态资源价值化”就是最有效的耦合传统文化和现代金融的产物,绝不是反对者说的回归,而是有效链接不同层级代偿整体的重要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集体主义,但是是建立在自由自主上的集体主义。一带一路就是每个国家自由自主参加但最后必然嵌合成命运共同体的自由选择下的共同体建构。一带一路的章程和倡导就是这个共同体的文化。
这个温和扩张(指中国一带一路)的结果就是既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作为实体结构(指类体质)必需的统一中国标准,又消解了现代化造就的国家间的贫富分化,且完全和平。这种外部的分化构合程度很低,基建,电网是血液,网络通讯是神经系统,中国这个全球性的铺开,才完成真正实体化的分化构合。美国对旧结构的维系主要靠金融和战争。
全球经济是一个整体,按物演的底层逻辑和温铁军的理论,经济越发达成本越高,危机越严重。中国一带一路只是化解全球包括中国现代化危机的必然选择,货币只是其中一环。旧秩序的现代化的危机是通过金融向下转嫁的,所以国家间的贫富固化,中国能突破,和其体量、战略、人民的勤奋、天时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严重的贫富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一带一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减缓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的贫富差距。这和国内乡村振兴的思路是一样的。全球就是一个放大版的中国,国家只是把耦合国内资源的经验拓展到全球范围。
具体到每个国家,二八定律仍然适用。人类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也仍然存在,只是相对缓解,即新旧秩序交替后贫富差距相对缩小。所以《人类的没落》才说要公有制,只有公有制可以解决劳资矛盾。公有制能最大的消解分配上的不平等。
五、附温铁军老师部分概念定义
1.现代化(不论是否工业化)=人类近代历史中的一个资本和风险同步向城市集中并周期性爆发危机的阶段性过程。
2.资本(不论国有私有)=人类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制造的、反过来控制住极少数人群使其反自然的一种异化物,主要作用在于促使多数人及他们生存依赖的资源等客体化成为“被资本化”产生利润的要素。
3.政府 (不论何种制度)=人类制造的由极少数人控制的异化物,因其反过来强制性统治多数人而无论如何改造也难以达到其应该达到的公平公正。
4.制度变迁(不论何种主义)=原来占有收益的集团为了占有更多,并把形成的风险及其代价向外部转嫁的一种文化象;不能顺畅转嫁代价则变成强制性变迁。
5.法律(不论何种意识形态)=政府执行统治的一种规范工具,是主要用于保护和规范收益及分配等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体现最低道德约束的一种制度文化。
关于温铁军老师十次危机,进行了一次线下交流,一些讨论观点见:https://www.wuyantonglun.org/2023/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