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美论》演讲录第四章:谈谈肤浅粗糙的“中国风”审美,与四维物演逻辑工具
空想家老韩,王东岳弟子,人类第一个王东岳主义者。2023年12月23日,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三寓宾馆向《物演通论》爱好者分享他通过物演通论重新阐述美学的成果。
本视频为第四部分,谈谈肤浅粗糙的“中国风”审美,与四维物演逻辑工具。
以下是视频文字稿:
既然从感性,知性,讲到了理性层面,接下来要讲的更为深入一些。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手中仅能使用的逻辑工具。
按理说,这部分应该是哲学探讨中,一上来我们就摆在桌面上的。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逻辑,人类搭建思想大厦的唯一工具,却没有带一份出厂的使用说明书。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维特根斯坦,两千年来,逻辑学家们都在试图给这这件工具写一份说明书,但他们的说明书让哲学专业的人都很难看懂,更别提让普通人照着说明书使用了。
特别是这件工具还在随着语言和历史在生⻓和进化。那就让我们看看人类最先进的逻辑工具到底⻓什么样?我来介绍一下我发现的四维逻辑系统。
古人最早诞生的文字系统,在甲⻣文的象形文字之前,就诞生了阳爻与阴爻。它与结绳记事一样,都是前文字时代,人类记录事物的方法。
无论是易经中的阳爻与阴爻,亦或是道德经中的”⻓短相形,高下相倾”。都表达了人类最简单的逻辑系统:古典辩证法。它可以用一条一维的矢量图来表示。
这个矢量的一端是阴,另一端就是阳。一端是短,另一端就是⻓。一端是矮,另一端是高。一端 是0代表无,另一端是1,代表有。一端是黑暗,另一端是光明,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最简单的逻辑工具,二元论。前后左右古今上下,简陋的语言工具,让古人将世间万物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归类。
古典辩证逻辑的局限在于,人类对于世间一切的认知,皆从个体出发,比如你跟姚明比身高,你就是个矮子,但是跟郭敬明比身高,你就是个巨人。
因此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人一生所在的生存环境只是一万年前的原始部落的话,那么如此简单粗暴的认识世界并没有 任何问题。但是当一个人的一生需要频繁迁徙,看到广大世界形形色色无法用二元论归类的信息 时,比如人类商业文明的起点,古希腊。二元论的辩证逻辑中诞生了一对迫切需要解决的概念。 那就是真与伪,True or false。无法分辨真伪,你在生人社会的商业行为中,就会被骗的裤衩都 不剩。因此商业文明中,对于真伪的概念极为看重。
于是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百年发明了形式逻辑,可以用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 我们可以用笛卡尔坐标系来表示,令大前提为x轴,小前提为y轴,那么在坐标系中x与y轴上的任 意一点,都可以得到一个唯一的坐标。这个坐标就是该逻辑推演出的结论,也被称之为:确信的 导出,或称之为必然性推理。这就是二维的演绎逻辑。
比如令x=苏格拉底是人,y=人皆会死,那么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真理的概念,是生存环境驱动而诞生的。使用古典辩证逻辑的古汉语并不支持真理概念的诞生, 真理这个词是东汉伴随佛教,从古梵文翻译到汉语中的,是一个外来语。比如孔子的大脑中就没 有对”仁”这个概念下过一个清晰的定义,孔子的弟子七次问”仁”,孔子都没有给出唯一解。梵文 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与德语的日耳曼语族,法语的罗曼语族,英语的凯尔特语族,俄 语的斯拉夫语族,还有古希腊语的希腊语族同源。
因此,是欧洲的生人社会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印欧语系的人笃信真理。我们想要证伪真理这个概 念其实很简单。在英语中,真理是Truth,它的词根是True,正确的,True还有一个变体,叫 Trust,相信。我们可以将这三个词一起造句:
Trust Truth is True,相信真理是正确的。这句话是True这个词的同语反复,在语义学上没有任何意义。就可以将真理这个概念轻松证伪了。
18世纪,休谟认为,人类无法穷尽所有信息,因此归纳法无效。演绎法虽然有效,但是演绎法 的信息量全部来自于归纳法,因此演绎法也无效。不仅否定了演绎逻辑,更是否定了人类所有知 识系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黑格尔重拾了古典辩证逻辑,他觉得既然古典辩证法受制于个体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加入相对性原理,同时承认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全貌了吗?
于是他将古典辩证逻辑加入了相对性原理,创造了正反合辩证逻辑,请注意,正反合辩证逻辑,依然是一维逻辑工具。
19世纪,达尔文在环球旅行后写下了物种的起源,在书中,他将演绎逻辑的二维逻辑加上了一 维时间轴,开创了三维逻辑系统,承认物质的变化遵循时间规律,将物种演化的阶段在时间上进 行排序,又称之为时序律。
我将达尔文的三维逻辑系统称之为物种演化逻辑。
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逻辑系统,与达尔文研究物种进化规律的同时,将时序率运用于人类的社会学进化的研究之中。相当于在正反合辩证逻辑的一维逻辑系统中加入了时序律的坐标轴。承认社会结构的演化遵循时间规律。我将⻢克思的逻辑工具称之为历史唯物逻辑,它依旧是一个二维逻辑系统。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将二维的演绎逻辑,加上了一条辩证逻辑的坐标轴,这条坐 标轴的一端是狭义,而另一端是广义。创造了独特的三维逻辑结构。他用这种逻辑工具,不仅作 出了相对论,同时统一了延续两千年的光的定义,在狭义逻辑下,光是粒子,在广义状态下,光 是波。这也引发了之后的量子力学,德布罗意物质波的诞生,万物皆具备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微观 与宏观的叠加态性质。
我将爱因斯坦的三维逻辑工具称之为相对论逻辑。
20世纪末,我的老师王东岳,继承了老子的古典辩证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逻辑,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逻辑,达尔文的物种演化逻辑,⻢克思的历史唯物逻辑,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狭义的相对论逻辑,创造了物演通论的四维逻辑系统,同时叠加了二维笛卡尔坐标系的演绎逻辑,广义狭义合一的正反合辩证逻辑,以及时序律。而递弱代偿理论便是使用该逻辑工具下的必然导出。
当然,他在《物演通论》这本书中,并没有将四维物演逻辑工具直接体现出来,这是我在研习他的思想之后,提炼出来的思维工具。
或许会有人问:那会不会有人再基于前人的逻辑工具,创造五维,甚至更高维度的逻辑工具呢?
逻辑工具遵循宇宙律。只要是人类生活在三个空间维度加一维时间维度的四维时空之中一天,逻辑工具的维度上限就是四维。
刘慈欣在三体中创作了”科学的边界”这个词,不仅是科学是有边界的,哲学也是有边界的,人类 的认知能力本身就是有边界的。由此可⻅人类认识宇宙能力的上限,不仅取决于光速,更是受限于逻辑工具的上限。
因此我们回到古希腊,普罗泰格拉的那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时至今日,都具有极为深刻 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给这句话加上后半句了,这个尺度由人类语言的逻辑维度所决定。
好,本次演讲的”黑格尔时刻”和”牛顿时刻”都结束了。
接下来讲一下和我们在座的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审美。
在讨论中国古代审美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个仅次于中医的翻桌级话题:中国古代有没有美学?
因为这个问题,我在曾蓉的群里第一次跟人对骂起来,我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对方将崇洋媚外,屁股歪等帽子劈头盖脸的给我盖过来。各种难听的字眼此起彼伏。
这让我不由得反思,这种对哲学理解如此之低水平的人,居然都能出现在这个群里,并且更加奇葩的是,我居然也出现在这个群里。由此可⻅,我的水平也不怎么地。
首先,就像中国古代没有诞生数学,没有诞生科学一样,也没有诞生美学。中国古代只有算术和美术。深层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诞生学科分类,科学乃是分科之学,没有诞生学科分类,
也就没有诞生专⻔研究美学的人。中国古代所谓的美学书籍,都是艺术家写的,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些著作都是在术的层面,而非道。就像中国古代的数学书,其实都是算学。其中的所有命题都只有计算方法,而没有涉及到证明系统。
但笼统的说,中国没有思考过美学的人,也不完全对。
毕竟老子道德经中就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说明从老子起,就对美是什么产生了疑问。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鄙视链上:书法大于绘画,因为书法可以独立于绘画存在,而绘画必须要落款。诗歌又大于书法。在所有文明里,诗歌都是一种语言最高级的文学审美体现。
顺道说一嘴,与东方相比,⻄方艺术的鄙视链是布面油画大于版画,壁画大于布面油画,雕塑大 于壁画,建筑大于雕塑。你看英文中,所有的艺术家都叫Artist,所有的设计师都是Designer, 而建筑设计师区别于二者有一个专属名词,是Architect。因为建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能以 一人力完成的艺术,率先将创作者和机械劳动的工匠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
我们回来说中国艺术。
有一次我跟一个书法家喝茶,聊高兴了,他说我送你一幅字吧。我说好啊,但写什么能不能我来出题?他说可以啊,写什么你随便开口。我说,那我求一幅元素周期表吧。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书法家顿时傻眼了,我草,这玩意儿怎么写啊。
书法讲究的是精气神,而元素周期表这种冷冰冰的文字,你找不到其中的神韵在哪儿。所以我一句话把书法家整不会了。
因此中国古代的审美格律,是在神韵上,属于知性审美。而非理论。这也很好理解,古汉语不支持欧洲人的那种逻辑强迫,因此无法诞生强烈的理性审美。
例如宋诗说理,相较于唐诗,在中国古代审美范式中的美感就大大下降了。
今天年轻人中流行的”中国⻛”,其实是不古不今之⻛,不土不洋之⻛。今天市场上很多古⻛题材 的文创产品,让我们觉得很别扭:你说它不是中国的吧?但到处都是中国元素。你说它是中国的吧,但是缺乏神韵,或者是其神韵总觉得哪里不对。古代的女人走大街上要是像女明星们这么 穿,早就被乱石穿空的不明AOE砸死了,还有这穿⻰袍的,欺君罔上啊。
这就是我们用今天的审美逻辑,去套用古代的审美格律,出现了严重的逻辑失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古代审美是分阶级属性的。單純的說”中式審美”是一個極其膚淺,粗糙, 簡陋的表述方式。
帝王的皇家审美,文人的士大夫阶级审美,社会底层的农⺠阶级审美,以及偏远地区的少数⺠族审美各有不同。
而在士大夫阶级审美,又因哲学范式不同,诞生了儒释道三种审美⻛格。
我们看,儒释道这三家的审美,各有不同。
比如陶潜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或者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是哪家的审美?
还有李白:⻜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哪家的审美?道家。天人合一。大自然的美感,人在天地间的逍遥。
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河落日圆。或者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哪家的审美?佛家。虽然同样表达的是自然景色,但背后的神韵是空寂。这也就是佛教的万物皆苦。物哀的美感。
再来看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比如: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哪家的审美?儒家。家国天下,忧国忧⺠。
再比如岳⻜,同样是儒家审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诗里的云和月是自然景色吗?语境决定了语言的所指。这里的云和月在满江红的语境下,明显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啊。
所以你看,道家有仙人,儒家有圣人,释家有佛。
所以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王维叫诗佛。这三人的雅号,都是因为各自代表了儒释道三家的审美格律。
这也能解释很多问题,比如李白,为什么总觉得他不得志。因为他没有完全看穿自己的道家哲学身份。他能写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哪家的审美格律?明显是儒家。李白无法放弃他儒生的伦理灌输。他要是像庄周一样嘲笑惠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像庄子一样真看淡了功名,就不会人让我们觉得李白不得志了。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格物致知,从格物,求到背后的真知。但其实这四个字写反了,应该写成:知致物格:是从个人的认知,大脑中的逻辑模型,导致了相对应的审美格律,才对物质的品格进行识别。
比如梅兰竹菊,从一个儒生的眼光来看,这是四种君子之美。从道士的眼中来看,这是自然之美。从一个和尚的眼中来看,这是四种苦美。是逻辑格律导致了儒释道三种文化对于外物的审美区别。
因此假如陶潜带着杜甫出去玩:嘿,哥们儿,今天天儿不错,咱们去南山采菊花吧。到了南山,二人诗兴大发,陶潜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而杜甫写下的则是:伐薪烧炭南山中。你觉得下次陶潜和杜甫还能玩到一块去吗?
那你说中国古代的审美格律有没有审美失灵的时候?
有。
比如⻩巢的诗: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
再比如宋江: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巢不丈夫。
我们今天看这种诗:有一种王霸之气的美感。但这种诗,融不到儒释道三家中的任何一家。因此在古代作为了反诗,禁诗。
中国现阶段的古⻛影视剧,绝大部分是基于现代审美观的古代题材的电影。或者叫古装时尚剧。或者是儒释道三家串味了的古⻛。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创作者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格流派不能识别。
中国未来要对外进行文化输出,连自己的文化美感都不能做到准确,即使输出了也会让人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