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八十三章

上述所谓的“盲存”,系指物的存在性决定着物的感应性,而不是物的感应性指导着物的存在性。从表面上看,“知”是“行”的前提,“感”是“应”的向导,然而,知与行、感与应其实是同一层面上的浅部运作,本质上谁也不主宰谁,倒是盲目的存在本身深在地主导着貌似澄明的感应过程,而澄明的感应或感知反而对此一无察觉或尽可以一无察…

《物演通论》第八十二章

显而易见,全部的问题在于,被“假定化”了的感应过程或认知结局究竟要达成一个什么效果? 这就牵涉到“失位性存在”的窘迫形势。正如在卷一中所谈的那样,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何才能…

递弱演化的自然律纲要

摘  要 宇宙物质的演化运动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阶段,它是一个完整无间断的统一过程。放眼于这个大尺度的自然系统,我们发现,整个物态或物种的嬗变和进化呈现出存在效价递减的趋势,而其属性集合或机能代偿则相应递增,二者之间成反比函数关系,是为“递弱代偿原理”。依据这个假说,我们能够有效地解释生物进化所…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三)自我拯救的限度

不难看出,上述设想与此前不断变换身段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何其相似乃尔,这不免令人失望,而我所凭借的唯一根据就是由危亡形势造成的生存压力。可是,这个压力要增大到什么程度才能产生质变效果?以及,哪怕这个压力增大到人种绝灭的边缘是否能够真正产生效果?——这还都是疑问。 况且,从导向上看,我所希冀和勾勒的,…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二)自我拯救的原则

讨论这个题目有相当大的风险,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预言本身的风险。(除非是趋势性的总体判断,预言的可信性历来是很差的,尤其是对未来事体的模型细节所作的预言。这种前瞻性的无效或盲目甚至是一种自然规定,譬如,后天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不能通过基因遗传,基因的变异也不按照预定的方向发生,所以基因的突变才…

《物演通论》第八十一章

首先,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感应属性(及其演化产物感知属性)为什么不能对客体的全部属性发生可感效应?再则,感应主体(及其演化产物感知主体)为什么必须将对象的可感属性予以变态感化?【往深里说,哲学上以及认识论上的一切争议之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幽灵的纠缠,一概出于这个不显示为问题的问题之蒙蔽和误…

《物演通论》第八十章

以上讨论是借助于“形而下学”(即科学的)的逻辑方法来求证“形而上学”(即哲学的)的发生学根源,以便揭示“精神存在”──也就是“形而上的虚体存在”的本质。概括地说,精神存在——就其作为感应属性的演化系统而言——不是超然物外的特殊存在,也不是某一种特殊物质的独具性能,而是普遍物性的自然焕发和因势张扬,是整个宇宙存在…

《物演通论》第七十九章

综合a、b两项,可见任何感应者都具有“唯物”与“唯心”的复合性质,而且其唯心的性质恰恰要建立在其唯物性质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作为感应者的自存以及作为感应对象的他存都是“唯物”的自然存在者,甚至感应者的感应性能本身都是自然物性演化发展的产物,并具有“不以感应主体之意志为转移”的先验规定性;另一方面,正是这个被…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一)人类没落的趋势

先来粗略地审视一下“人类学”的进化轨迹和“文明史”的动态结果: 从“人类学”的研究看,南方古猿生存了1600万年;直立人生存了300万年以上,据说已全部灭绝;现代智人仅仅生存了14万年左右,他们就全面进入了在生物史上前所未有的、迄今不过一万年左右的“文明生存态”。(新近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线粒体夏娃;雄性Y染色体…

《物演通论》第七十八章

基于b项,则任何感应者都必定是“唯心主义”者。即是说,任何感应者都必须在自身主观存在的基础上(或自身“代偿度”所限定的“自为先验性”上)来建立自身特定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这里所谓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就是一切作为感应主体的感应者所“看”到的世界或世界表象,亦即我们确信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实”。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