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偏于完善的本原因此同时是某种自性不足而又不甘于不足的原存之性质,也就是说,重要之处不在于那个作为“原存”的始基质料是什么,而在于导致原存不能保持为原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个导致原存不成其为原存的存在性质就是所谓的“存在”(即可以被感知或可以被容纳于观念中的多属性衍存物)之元因,也就是哲学史上久觅…
《物演通论》第二十九章
基于上述,追本溯源的话,则这个世界在本原上一定是极简单的,而且偏于完善一些。 所以,(果如莱布尼茨之预料,)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的物理存在可以简约为一个方程或一种作用力。 也所以,举凡在“始基存在”上做文章的思者,终于都会无话可说或无话乱说,因为理论上它可能简单(也就是“完满”)到几乎没有任何属性…
《物演通论》第二十八章
至此,递弱代偿的自然演化达成了“存在”的无上“善果”──即达成了追问存在方能存在的自觉的存在者,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即达成了不问存在就不能存在的不自觉的存在者。他的“完善”与他的“弱质”等价,他的“弱质”又与他的“残质”等价,于是,所谓“完善”就与“残弱”无异,或者更准确地说,“完善”不外乎是“残弱”的形态,而“残弱”亦…
《物演通论》第二十七章
显然,虚存压倒实存乃是自然实体自身趋于倾圮的产物。 也就是说,虚存的扩展式显现表达着实存的虚弱性或弱化度,它还直接体现着某种趋向于“伪在”和“危在”的自然动势──因此它就是那个倾圮之势本身。 所谓“伪在”并不是“非真实的存在”之意…
《物演通论》第二十六章
层次性存在度在其递失进程上逐步达成反比例对应的高度发达的属性代偿,以至于它的实体存在呈现出某种渐次受制于其虚体存在的别致状态,亦即非实体性代偿层位消逸在“虚无”或哲学上所谓的“虚存”状态之中,是为生物的智质存在或曰“精神存在”。【此处之“虚无”与前述之“无”的概念明显不同,其区别…
《物演通论》第二十五章
综上所述,一统的、简单的、坚实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随着自身存在效价的分度递减而流逝,随着代偿效价的分度递增而变态。自始至终,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前存的包容,由此达成所谓“单子的原存”及其“预定和谐系统”(莱布尼茨语),亦即由存在的同一性达成衍存的统一性,尽管处于不同分度上的…
《知鱼之乐》第十九篇: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
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赫拉克利特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赫拉克利特 “真理是弯曲的,一切直者皆虚伪,时间之自身便是一个环。”侏儒鄙视地咕侬着。—尼采 大成若缺,其川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老子 一种思路,如果老是从原点出发,兜一个大圈子…
《物演通论》第二十四章
严格地讲,“灭亡”一词不如“灭归”一词用义恰当,因为通常所谓的灭亡事件无非是指某一存在物向另一低级层位上还原或回归,这个归原的幅度未必一定要回落到所有存在层次最原始的基点上,它可能复归于任一中间层位,然后从那里重新“生长”。 从表面上看,“灭归”无疑是“演化”的逆动过程,然而它毕竟不是演化的另一指向…
《知鱼之乐》第十七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哲学是什么? ——哲学只是古希腊那群“大号儿童”所独自玩弄的一种逻辑游戏罢了。可你如果没玩过它,你将不免思绪沉闷,头脑昏昏。—某哲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伯奈特 要爱人类,要追随着神。……只要记得法则在统治着一切就够了。—马尔库斯·奥勒留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比较热衷于从政当官,…
《知鱼之乐》第十六篇:“美”是不美好的尺度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东坡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弗兰西斯·培根 你远离我时我爱你,你接近我时我怕你; 你的逃跑诱惑了我; 你的寻觅寻到了我! ——我受苦,但我怎不愿为你受苦呢?—尼采 画家齐白石曾说,“美”的意境全在似与不似之间。“似”则流于媚俗,“不似”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