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的意志代偿是为了驱动弱化的衍存者在依存条件递繁的自然境遇中保持得以存续的存在力度。结果形成如下局面: a.存在度愈弱,存在欲则愈强;【笼统地看,这“存在欲”就是“意志”。】 b.然存在欲愈强,实现存在的难度反而愈大。【具体地看,这“意志”已超出于载体自身,而必须实现为对“身外之物”的“应”。】 一方…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八章
由于作为原始生物意志的“应向”仅仅是非生命的“自然意志”的直通式衔接,故而“应向”的表现形态既是微弱的,又是平稳的。它微弱到令你不能视其为“意志”的程度,它平稳到令你不能信其为“稳重”的状态,而“物性稳重”正是一切高存在度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共通特点。【这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繁衍生存形态完全吻合,它们的裂殖方式呈…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七章
基于上述,可见“逻辑”本身就贯穿着“意志”,或者,“意志”本身无非是“逻辑向量”的落实。【“感性逻辑”落实为“应向”;“知性逻辑”落实为“意向”;“理性逻辑”落实为“志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想”,这“理想”既是“理想逻辑”的那种“理想”,亦是“意志向往”的那种“理想”)。】 因为,如果把物的感应属性拆开来看,“感”只是求…
《人体哲理》二、生物史的造就:人体生理与人类文明
人类是自然物质衰变演化的阶段性产物,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整个自然史,才能真正了解人性的本原。(前面所讲,就属这类话题。) 同时,人体又是生物系统畸变进化的终末型载体,也就是说,它在最贴近于自身完成态的自然史阶段上,隶属于生物系列,因此,了解生物进化史,是打开人体奥秘的钥匙。(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六章
这种既同源又同构的天然感应关系就是胡塞尔所谓的“意识的意向性”或“意向意识”,即“意识”(或“感”)必然被导向或“朝向”某物的那种“权能性”(或“应”),这个暗含着某种“意图追求”的“主观-相对”格局就是“感-应同脉”格局的自然规定和精神势态。【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仔细玩味之余,才能朦胧体会到他实际上无非是要探讨“…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五章
实际上,“感”与“应”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同构的。 从理化阶段的“感应一体”出发,假如到生物阶段的起始位点上,我们可以把“感”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结构,那么,同样地,我们也就可以把“应”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层次结构。【注意:(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向”字与(感性、…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四章
上述之所谈,其实尚没有能够为“精神存在”画出一幅形貌完整的肖像,因为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严格说来仅仅管窥了“感”的一面,却未蠡测到“应”的深处。【只不过是“感”的一面之词,居然说了那么许多佶屈聱牙的话,应该承认不是由于“感”比“应”重要,而是由于在既往的哲学中“感”比“应”引起了更多的混乱,故此需要更费气力地加…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三章
理想逻辑之归宿──从定型载体中“脱壳”而出的可塑态理想逻辑是整个自然感应逻辑序列的最高代偿形态,出于自身存在形势的需要,这个代偿形态不得不把极端庞杂的依存关系建立在“理”的脉络上,亦即不得不将logos的本性日益全面地展开在logic的观念模式上,是谓“真理”。换言之,如果感应载体的存在度偏高,则它只需采取相当简单…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二章
理想逻辑之函量──所谓“逻辑函量”(即前述“矢量”或“向量”中的“量”),系指“以函数关系式递增的感知代偿量”(参阅第七十章之示意图)。当序列化逻辑函量增益到理性层级时,它的可塑性质态同时表达为超时空的巨大扩容,即呈现出某种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虚载运动形态,其容积尽可以囊括一切可能的分化态存在,其动势又类似于无…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一章
理想逻辑之向度──上述之逻辑可塑性非但不能使理想思维摆脱非逻辑的自然规定,反而是可塑性的质态本身正贯彻和表达着宇宙存在性的总体制约。因为logic(逻辑)的向量与logos (逻各斯)的向量是一个反比共和常数,亦即“精神代偿”与“载体递弱”之间的关系正是自然物演矢量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这“向量”中的“向”度是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