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空间:《物演通论》卷三社会哲学卷导读
王东岳先生在福州无用空间对《物演通论》卷三社会哲学卷进行导读,视频转载自“无用空间”。
以下为上述视频的文字稿,转载自曾蓉老师微信公众号“物演通论看世界”,点击查看原文。

以下为视频文字稿
《物演通论》卷三社会哲学卷导读
卷三相对卷一、卷二比较简单,因为卷三是重建,而且可以在卷一、卷二的基础上推导而出;而卷二需要和此前的哲学家对话,故相对难一些。
一、前提: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结构是自然结构
既往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有马克思都把“社会”视为“人类社会”,无论是否加上“人类”这个定语,其义都暗含其中。但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社会生物学的出现,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中增长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启示。但生物社会学并非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的认知问题。我这里以哲学角度重新演绎社会通论。
宇宙物质的弱化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即残化过程,分化后的残体寻求归一,达成感应属性,分化体或残体通过感应属性达成的依存形式叫结构。
卷二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导源于卷一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通过感应属性增益原理达成社会结构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也就是说,属性和结构是一体的,是同一原理一脉派生而出的自然存在。
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如粒子有粒子结构(夸克是强子结构中的东西,实验中无法打出自由夸克)、原子有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分子有分子结构(通过化学键即电子层能量云的分布构成分子结构),再往上是分子构成的细胞结构、细胞分化构合成有机体结构,机体残化构合成社会结构。这一脉相承的衍存关系就能说明社会结构也是自然结构,人类社会也不过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即人类社会不过是机体残化到人类阶段的社会组分,换句话说,社会是宇宙物质结构化进程的终末代偿形态。
也就是说,把社会视为一种结构,社会存在了137亿年,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社会的概念由此重建。但因为无机物结构作为死物的聚合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探讨,而作为活物的社会组织更为复杂,所以卷三还是以38亿年尺度的生物社会角度在探讨社会。
附:
结构:残化依存即形成“结构”(参考“依存”词条)。一切结构都是自然结构,它依循“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社会结构”的代偿路径而重叠发展。故,所谓“实体”就是“结构实体”的简称,所谓“结构”就是“代偿结构”的简称。如此大尺度展开讨论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现象得以产生的源头,也就是要重新探寻社会学的外延边界,甚至重新界定社会学的概念内涵。
社会:也叫“社会结构”。一反既往所谓的“人类社会”之狭义,认定它是自然结构的终末衍存形态(参考“结构”词条),是生物“体质残化”(或“类体质残化”即“智质残化”)的生机整合体系(参阅“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等有关词条)。由于它的末位演化存境,它因此必定是一个最失稳、最动荡的自然结构实体。
(见《物演通论》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二、 解读几个重要概念
1、属境:即“属性耦合结构的内部观照”或“属性载体盲存的自为场境”。说直白一些,就是只有借助主观属性才能达成客观结构,然后,就要看你是站在微观属性载体抑或是宏观结构实体的哪个角度和立场上予以审视了。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其目的在于阐明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社会存在完全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不是人类缔造的超自然存在。尽管在人类看来,社会只不过是“人类关系的总和”或“人类行为的舞台”,但这恰好反映了人类视野的狭隘,犹如处于分子结构中的原子,以为分子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自身电磁属性发挥作用的场域一样。其实,说到底,人与原子的区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处的物演衰变位相及其属性代偿增量之不同,也就是物演跃迁层级或自然衍存境遇之不同,仅此而已,故亦可谓之“存境”。(见《物演通论》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也就是说,属境指属性达成的依存结构。存在的弱化或分化达成分化体(或残化体)对其他残体的感知或感应,感即认识论部分的意识,应即依存实现,即存在的满足,即结构的达成。任何结构都是属性联构体,或者说借由感应属性达成的归一联构。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成的介导(见《物演通论》第25章);而分子借由电磁感应和原子外壳层电子云能量达成化学键及其分子结构;人类社会借由残化(或分化)的个体的感知属性达成的社会结构。所以,我把结构称为“属境”,其意在于表达出结构(“实体”或“自然存在”)与感应属性(“虚体”或“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亦即“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作为机体存在的每个个人靠各自的感知属性联构起来的属性联构体(或归一联构体),即属境。这也是卷二120章说“精神的分化代偿本身还需要全方位的自然实存结构造型予以代偿”的含义,并由此导出第三卷。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错觉,认为社会是人类缔造的?因为深处社会结构堂奥中的我们一如柏拉图洞穴困境中的庸众,眼界或思境所限,不知道社会机构之前从基本粒子结构到机体结构的一些列结构演化过程或结构存在的衍存台阶。
原子处于分子“存境”中、或人处于社会“存境”中皆然——即在分子“看”来,原子实实在在是一种存在物,可在原子“看”来,分子只不过是它表现自身固有属性的自建舞台和运动场所而已——人类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褊狭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社会存在的。(见《物演通论》第124章)
也就是说,没有超越到社会结构以上的眼光是看不懂社会的,正如同以原子的眼光看分子,分子结构是一个消解状态和蒙蔽状态。这也是人类无法承认社会结构是实体机构的原因。因此我强调社会是属境,如同分子通过原子间的感应达成分子结构,人类社会也是通过人类个体的种种属性,达成了社会的最后实体结构。
2、 存境:不同存在度的属境结构。因为属境不能表达结构度的动量关系,所以用存境强调结构度的不同。越原始越低级的结构存在度越高、越简单、越稳定,越后衍越高级的结构存在度越低、越复杂、越致密、越动荡。
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上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见《物演通论》第43章)分子结构是更动摇、更不稳定的质态,往水里一放就电离了;而到了细胞结构,已经脆弱到需要通过摄入外部能量才能维系自身结构,即新陈代谢;接下来是有机体结构,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整个机体都不得安宁;至于社会结构更是不断变构,没有片刻安宁,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越原始的社会越稳定,如人类作为直立人长达三百万年,和动物一样在血缘结构中,人类在文明时期称之为氏族社会,其实和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农业文明社会一万年;工商业文明三百年;信息时代不会超过100年。而且,越后衍的社会结构越复杂,如农业社会是最简单的皇权农夫型结构,上面是极少数管理者,下面是99.99%的农夫;而工商业社会由无数法人、社团构成极其复杂运转的社会结构,反而更不稳定更动荡。
虽然属境都是属性耦联结构,但在衍存序列中不同的属性偶联结构存在度不同(对应着结构度不同),所以,用存境是为了表达不同存在度下的属性耦联结构,更侧重于结构的衍存位相,亦即由此对应的结构动量。
3、 生存性状:相对于“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而言,特指“生物生理性状外化为求存能力与行为方式的禀赋之总和”。前者着眼于机体生理结构,后者着眼于社会嵌合属性。质言之,只有概括出生物有机体的分化态外向自然对接属性,才能真正找见生物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社会结构的生机重组机制与残化整合基础。根据生物社会不同阶段的载体分化形态,又可将“生存性状”分为两类,一者名曰“体质性状”,再者名曰“智质性状”。(见《物演通论》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性状”是生物学术语,如肝细胞或肝脏的基因表达型叫性状。有机体结构的形成是通过生理性状的残化耦联完成的。如单细胞相对于分子残弱化很多,但相对于后衍的多细胞和有机体就圆满多了。单细胞的残化耦联形成多细胞。
以团藻为例,作为单细胞的团藻个体,它们分则各自为生,并且照样可以独立地繁衍后代;聚则形成关系密切的社团,其中一部分成员主负营养之责,另一部分成员主负增殖之责。从单细胞的个体立场出发,则它们聚集成团的生活形态只是一个社会组合;反之,从团藻的整体立场出发,则其中的任一细胞单元又仿佛是团藻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血肉”组分。在这里,细胞的聚化反应使透视“生命机体”和“社会实体”的角度也随之聚化为同一焦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它是体内细胞进行机体组织分化的起点;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体外个员进行社会组织分化的起点。换句话说,在细胞分化与细胞构合刚一展现之时,体内机体化和体外社会化这两个似乎截然不同的过程,立刻显得同时发生并融为一局了。(见《物演通论》第137章)
细胞分化导致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导致器官分化,多细胞的一步步性状残化联构体叫有机体,即生命。最复杂的有机体结构就是人体。但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只能解释有机体的形成过程,当生物机体进一步发生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形成社会时,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是没法解释的。所以,我创造了这个概念“生存性状”,通过“生存性状耦合原理”解读有机体残化耦合形成社会的自然规律。
“生存性状”指有机体残化并外向表达为生存方式、生存行为或生存属性层面上的残化,并以此耦合成社会。 “生存性状”分为“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
3-1体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体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中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物种变异的演动,来实现生物社会形态的缓慢变构,由此注定了该型社会的较低结构度与较高稳定度。(见《物演通论》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如膜翅目蜜蜂社会就是最典型的体质性状分化耦合成的社会:蜂王残化为生殖器,工蜂残化为采蜜工具,雄蜂残化为与蜂王交配的飞舞的雄性生殖器。
3-2智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智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晚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其外化性状表现就是将生物智能发挥并物化为工具体系(含语言、文字、货币等符号系统),由于一切工具实质上就是体质性状的延伸,因此亦可称其为“类体质性状”。智质性状的变构分化速度显然与体质性状不可同日而语,它就体现为人类的思想变化或逻辑变革,由此注定了晚级社会的极高结构度与极低稳定度。(见《物演通论》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从现代智人开始,因为体质性状残化极低,智质性状残化(即分工与分科)程度极高——这源于体质性状残化是实体硬件分化,是有限的分化,而智质性状残化是虚体软件分化,是趋近于无限的分化——社会的分化与变构主要依靠逻辑变革(即智质分化耦合)完成。也就是说,从现代智人开始,逻辑变革不以基因突变为前提,而随生存形势的恶化或弱化自发代偿之,结果导致人类逐步远离了一般生物界,也造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离奇。
智质性状又叫“类体质性状”,因为智质性状完全是体质性状的继续和继承。智质分化表达为思想的多元,思想(或智质)可以物化为工具,而工具不过是体质性状的延伸,汽车、轮船是足力的延伸;龙门吊是臂力的延伸;电话、电报是耳力的延伸;刀枪是爪牙的延伸;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目力的延伸;计算机则是脑功能的延伸;如此而已。因此,一切人造物也是自然物的继续。也就是说,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造物的物性是人性的表达,归根到底,无论自然物、人、人造物都是不同衍存位相的自然物。因为智质的软残化度可以极高(表现为认知的多元化),所以人类社会突然快速密构化。这个最后的社会结构必然是结构度最高即结构最复杂、最致密,也最动荡的结构存在。
总结:当我把生物社会表达为三个阶段以后,我开始表达人类社会的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后面的国家、革命等都是物演表达,把人说成物的那种物理表达,因此,人类问题不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由此在三卷充分显现:1、自然哲学中的代偿佯谬,代偿的终极无效性;2、精神哲学中的认知武断或失真,广义逻辑失洽的必然;3、社会结构的越来越复杂,结构致密度增加就是结构残化的组分增加,每个个体的存在度越来越趋近于零,不得不越来越紧密的联构其他残体。最后的社会结构成为人类不得不依赖却最依赖不得的脆弱存在。这是人类最后的社会困境。全书三卷最后都聚焦在存在度趋近于零。而且人类通过提升智力和繁化社会结构无法拯救自身且反而使自身存在度更低,但这又是人类仅有的手段。这个困境显示着人类文明的系统危机。这是纯理论的推导。至于现象界的系统危机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到人工智能处处彰显,都这个原理的现象形态。
另外,我很赞赏我文友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表达在经济上,更表达在文化上。如康乾盛世,中国占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美国最强大时也不过占有全球GDP的22%),但这并不是中国强盛的开端,而是屈辱的前夜。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强大表达在文化思想上需要达到两点:1、能缔造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2、能找见新的道德制高点。这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并得以升华的源泉。《人类的没落》就是人类未来生存的逻辑路标,如果它是可执行的(当然目前它不可执行,以至于书都无法出版,所以我说“如果”),它就是未来的道德制高点,因为道德就是人类的生存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