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空间:《物演通论》三点读书辅导
王东岳先生讲述了辅助读者理解《物演通论》的3个内容。以下为视频转载自“无用空间”,点击查看原文。
以下为上述视频的文字稿,转载自曾蓉老师微信公众号“物演通论看世界”,点击查看原文。

以下为视频文字稿
答疑前补充三点以辅助大家读书:
第一、通过上午讲存在论的发展可知,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语义论转向,再到无规定的此在人本论,高尔吉亚的表述表达了人类追寻存在的过程导致存在越来越迷失,这和人类的认识进程完全符合。人类从来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把问题越解决越多,以至于自身认知越来越迷乱——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过程。
我的《物演通论》缔造了一个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模型,这个模型在我看来是十分简明的,以至于我完成《物演通论》以后一直检索资料,不相信这个本体论模型在盛产哲思的西方居然没人做出。至今我可以确信西方确实没有这个理论,原因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别:我们今天持有的进步论是典型的西方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一直都是保守论;如同一个人很难改变自身的气质,一种文明的气质和思路范式也是很难改变的。爱因斯坦说过在提出问题的角度无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定需要换个角度;而我的书表达的是东方文化的保守倾向,即正因为我换成了东方的保守思路才回答了西方哲学遗留的一系列问题。
我的书名是《物演通论》,但最终目的却是《物演通论》180章回答的三个人文问题:人是什么?精神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一般学术上的人文与自然和神学对立,而我的人文指人类文明现象。只有建立一个世界观系统,才能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由此才能回答一切人文问题(正如《物演通论》57章结尾所说“人类的存在性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个宏阔的宇宙观模型,我通过物演三卷分别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卷一自然哲学卷说明人是宇宙物演递弱到最后的终末弱化载体;卷二精神哲学卷说明精神是感应属性不断增益至终末的最高代偿形式;卷三社会哲学卷说明社会是物质结构化日益复杂的终末结构形态。

第二、一个教师提出公理系统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专业,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大家理解《物演通论》的推导过程,同时避免大家误会我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
首先,但凡究诘知或知性的根蒂,也就是借助于纯逻辑的推理和思辨方式,譬如问:逻辑运动究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式自行展开呢?还是通过真空般的感知“孔道”(恩培多克勒语)完全无我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运动程式?则究诘者必自陷于哲学上那个永劫不复的泥淖——举凡你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东西,正是你应加以证明的东西,或者说,所有你能拿出来的证据本身就是你要证明的对象,这使得一切证明都落于无效,也使得一切证伪都落于无效。(见《物演通论》66章)也就是说,唯心、唯物都没有边界条件,唯物不能证明自己的纯客观,唯心不能证明自己的纯主观。故唯心、唯物都不成立,只是一个伪问题。
关于公理需要明确两点:1.、公理是当时理论的逻辑极点,以此为起点才能建立一个精密的逻辑证明体系。任何一个学说系统都有一个推导的逻辑起点,即我们当时默认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如欧几里得就是从5条公理出发,推导出后面几十条定理、467条命题,乃至整个几何十三卷。对逻辑极点的追寻即是追求终极。2、任何公理都是随意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默认的武断,在《物演通论》中称之为“不可克服的武断”,如欧几里得的公理是以默认世界是平面的为基础,而德国的黎曼前移了这个逻辑极点,默认世界没有平面只有曲面,从而创建了非欧几何。
所以,公理从来不是真理,逻辑极点总是会不断前移的,人类的知识的拓展过程就是逻辑极点不断前移的过程:
物演通论》第一章中就指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异”(“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之“惊异”)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极点;而我从“为什么惊异”追问,显然是一个比惊异还要底层的问题,是前移的新的逻辑极点。
第二章中,我提出“我思他在”是暗含在追问“为什么惊异”的这个逻辑极点中的公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异”也是有对象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类似欧几里德平面上的公理;“我思即他在”类似黎曼在曲面上设定新的公理。具体来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空间横向范围内的公理:我思,说明我的思想在(其实就是同语反复);“我思即他在”是时间纵向范畴内的公理:我思在纵向上是有发生渊源的,没有前衍的“他在”,就没有后衍的“我思”,没有作为属性存在的可感知对象的“他在”,作为感知属性的“我思”就无由发生;换句话说,所谓对象“他”就是“他在”和“我思”的耦合结果(这里可把“思”换成“感知”便于理解),哪怕“我思”没有与“他在”耦合,如婴儿刚刚出生还未开始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刹那,“我思”本身的存在(即婴儿感知世界的能力)在纵向上也有使其发生的前提条件(即孕育出婴儿肉体与精神或感知能力的受精卵必以其父母提供的卵子和精子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即“他在”。如奇点无属性的存在,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自然没有“我思”。显而易见,“我思”不是作为存在整体的绝对存在,故只能是相对存在,只能相对于“他在”而存在。我在卷二也证明了正是分化导致感知的发生,感知是从“存在是一”的未分化无属性的奇点一步步分化成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等的残体后,各残体为了回归为一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识辨以达成依存而必需的能力。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沉思”是这样提出的,他说他做梦的时候觉得那个梦境非常真实,可是他醒来时发现那个梦境竟然是虚幻的,于是他反过来追问,我现在醒着时的感知,怎么证明它不是虚幻的梦境呢?这个问题当年庄子也提出过,即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说,我做梦时梦见我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蝶也”,即活生生的就是一只蝴蝶,等我醒来了我发现我是庄周“蘧蘧然周也”,即是个非常生动的庄周,于是我就不能分辨,究竟是庄周梦见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庄子提出的问题跟笛卡尔完全一样,只是庄子缺乏逻辑追问的功力故到此为止;而笛卡尔由此不断追问,提出了关于存在的第一证明,也是唯一有效的证明:如果我的感知不可相信,就不能证明有外物存在,只能证明我的思想即我的怀疑精神存在。注意“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在”是指我的思想存在,不包含肉体。后来笛卡尔还通过解读松果腺、杏仁腺等专门提出身体灵魂交感说解释肉体的存在。实际上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不存在因果关系,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我思即我在”,即“我思”就表明“我在”,或简化为“我思我在”。而“我思即他在”也没有因果关系,没有“他”就无所谓“我”,“我思他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再以爱因斯坦的宇宙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宇宙论的逻辑起点是“奇点”。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没有时空的“奇点”所处的位置叫什么?“奇点”以外的东西是什么?实际上任何问题都只能有限的讨论,即任何问题都有其边界条件。爱因斯坦缔造的的宇宙论模型自然也是“有限无界”的逻辑模型,其尺度只限于光以每秒30万公里行走137亿年,即137亿光年就是今天宇宙的尺度。在这个宇宙之内有时间和空间,而这个宇宙之外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也就是说,任何认知或逻辑模型都是有限的,所谓无限不是人的智慧可企及,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爱因斯坦的宇宙论一定会被突破,新的逻辑模型一定会在一个更前移的逻辑极点上,在一个新的公理系统下开始推导和建立。
《物演通论》卷二70章的示意图说明了我们的知是被我们所处的衍存位相和存在阈决定的,公理只是我们所处位相下满足了存在阈的表达,即只为解决我们所处位相的问题而被认定为公理。也就是说,任何公理体系都不是真理,只是我们衍存位相所决定的认知限度或认知边界或认知底层。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唯心和唯物。任何认知,包括概念,都会随着我们的衍存而代偿性的改变。如对于“物质”的概念,最早认定为实体,到爱因斯坦时,则与能量成为一回事,能量守恒定律也因此变成质能守恒定律。在爱因斯坦以前,人类使用的能量都是化学能,即化学键上的能量,如燃烧后总质量不变,变的只是物质的形态;而爱因斯坦时期开始使用的原子能是调动了质量中0.7%的能量,即核裂变的能量。氢原子的核聚变调动的也是质量中2%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任何质量都包括着巨大的能量,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调动而已。我们现在只能调动出铀的质量中的能量。所以,当下的“物质”概念中也包括了能量。那什么是能量呢?
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无穷追问的,今天之所以不用追问是因为我们的所知足以完成我们的求存,即达成存在阈的满足。知的限度是被主体的存在度规定好的,无法随意增减。
故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决无穷问题。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在一个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和孤立系统中回答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之所以呈现,表达着主体当下需要增加代偿以弥补自身存在度的衰减。

第三、读懂《物演通论》需要弄清一个重要概念:属性。这里的“属性”与一般概念相比,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义的外延,任何可表述、可称谓、可感知的所有东西皆为属性。我们的感知正是主体感应属性与客体可感属性相耦合的结果。
正确理解“属性”的概念,我们才能明确我们的存在漂浮在属性之上,我们所说的世界不过是我们感知中属性表达的世界;同理,我们才能明确“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正确理解“属性”的概念,我们才能明白物演递弱是通过属性丰化来表达的,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属性的范畴。由此也才能明确精神不过是感应属性的增益,社会不过是结构属性的增益。精神的源头是电子感应质子那样的理化感应属性,随主体存在度降低而逐步代偿增益为精神。社会的源头不过是最初的粒子结构,随着物质分化沿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一脉发展,最后增益为社会。
故,属性代偿作为存在性递弱的显性指标贯通整个物演,所以《物演通论》的副标题是“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的统一性原理”。
本次答疑会是读书答疑会,上述三部分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大家读懂这本书,了解这本书的推导方式,故答疑前特别做了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