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存在效价的概念

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因为,可以这样证明:如果它的存在效价是十足的、完满的,则它的存在就应该是绝对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终于不免要流逝、变迁、转化、灭归,可见一切存在者都暗含着一个使之难以存在下去的缺憾,这个不得不发生流变的缺憾就是存在效价不足的证据。(1)

我们再假设:宇宙的那些后衍性存在终于都不能将自身得以存在的那个存在效价丢光。因为,也可以提出证明:任何存在者,即使由于自身的存在效价不足而必趋消逝,它终究不会失灭到一无所存的程度,它或者让自身向前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或者向后灭归为自身存在以先的某种前体存在形式。总之,无论是向前抑或向后,它总不免有所保留,而不会从此一无所有,这个转化保留的实现就是存在效价不能告竭的证据。(2)

在这里,存在的“效价”被定义为:

a它是一切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

b它通过其程度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不稳定性

c.从存在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3)

注释:

(1)本原存在是几乎无属性的存在,故我们只能假设其存在为本性存在(几乎尚未分化出属性,故不可感知;但最基本的存在属性尚在,所以我们用理性可以推导出它的存在),此本性我们为了表达它的可量化性称之为存在效价

关于本性和属性第四十七章会有更详细的解读。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确存在效价表达的是本性存在,自然就延伸出后续章节表达的代偿效价的属性存在。

反证法可证明本原存在的存在效价不足或不圆满,否则整个流变的世界无由发生。存在效价先天不足指其无法维系住自身的存在,即无法维系自身保持不变。所谓求存,就是指求取自身能保持不变的永恒稳定,而本原存在也无法维系自身不变,所以本原存在也有求存问题。故,求存就是自身虽不圆满,但渴望回归圆满的存在是一的境界或自身稳定不变的境界,即求存就是对圆满境界的追求、对自身稳定不变的追求。

(2)通过现象证明任何相对存在的存在效价都不可能丢光:任何相对存在不可能永恒不变,它要么向前构成物演的继续,要么向后灭归为前体存在,无论向前向后,存在效价只会减少或增加,不可能为零。如人活着,就会不断进化;人死了,要么作为尸体而腐化(尸体腐烂会不断分解并滋养更低等的有机物),要么作为骨灰被埋葬,转化为比人存在度更高的分子乃至原子存在。

(3)给出存在效价的定义:表达为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可稳定性,是一个自变量。因为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无由的(其实是人不知道的理由即在人可认知的逻辑极点之外,故不讨论)存在效价不足,所以是一个自变量。

注:要探寻“存在性”问题,我们可以先假设存在本身并不圆满,否则存在的后续演化就无由发生,因为圆满的存在永恒不变;再假设后衍相对存在的“存在效价”不会丢光,因为任何相对存在都不会消逝的一无所有,由此导入“存在效价”这个概念(一个可以量化的存在稳定性指标)。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存在效价

(第八章)存在的“效价”被定义为:a它是一切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 b它通过其程度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不稳定性c从存在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

(概念注释)存在的效力、存在的力度或存在物的持恒稳定状态。“效价”乃借用于化学术语,表明它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由于存在效价总不免于趋向衰减,由此引出“递弱”概念。

   二、本性和属性

(第八章)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

(第十三章)本文之“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

(第四十七章)属性者,本性的延展或舒展;本性者,属性的根系或脉系;二者同归于存在性的自然演动和自然显现。属性就是本性的载体本性就是属性的实现,说“有某某属性”就等于说“有某物”,说“某物的本性”就等于说“某物属性的总和”。物的本性或属性的差异仅仅在于同一自然存在性的内部动势的差异,并不因此而造成本性与属性之间的差异。

(概念注释)本性: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也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谓似更贴切。

(概念注释)属性: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属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和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生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