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

上述物存形态之转化和跃迁的直观序列提示,从物理存在到化学存在,再到生物存在乃至“人物”存在,宇宙存续的演化进程的确表达着物态存在效价的某种弱化规律,或者说,自然存在度在世界流变体系中必然呈现为逐层递弱的分布趋势。其基本态势可概括为:

     a相对量度递减。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空间质量分布呈反比例减少

     b相对时度递短。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时间跨度分布呈反比例缩短

     c衍存条件递繁。与a项相通,表现为相对依存性上扬,绝对自存性下倾,衍存所须依赖的外在条件随层位之跃迁而呈正比例地激增,亦即在质量递减和物类递增这种依序分化的存在流程中,逐步构成物态演替之势如累卵的叠加根据或弱化层级。

     d存变速率递增。与b项相通,表现为物存稳定性下降,物态活跃性上升,变异速率随演动位相的前移而逐渐加快,亦即呈现出跃迁加速度存续态势或失存态势。

   e“自在”存态递失。即愈来愈不能仅仅依据自身单调枯燥的存在本性而存在。所谓“存在本性”就是前述的那个“存在效价”或“存在度”之根本规定。愈原始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高,因而它可以保持某种相对无条件或少条件的存在势力,亦即保持某种相对无活力或缺乏机能的静态存在。【本文沿用“自在”、“自为”等双项式陈旧范畴,意在使其从背反的干瘪的词壳转变为元一的自丰型概念。】

     f“自为”存态递强。即愈来愈必须依据自身光怪陆离的存在属性而存在。所谓“存在属性”系指后衍性存在物在其变态演运的进程中所获得的物性质态或活化机能。愈进化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相应地,存在本性之缺失换来了存在属性之繁华,因而它可以显示某种相对活跃或较为主动的存在“能力”,亦即不得不借助于日益精巧的求存功能来为日益失落或日益衰弱的“自在”自负其责。【本文之“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可见,一切可以表象的物质不外乎都是物的属性的表象,一切可以言说的物性也不外乎都是对物的属性的言说,甚至那“表象”或“言说”本身亦照例不外乎是物的属性的延展产物,一句话,“物性”(即“物的属性”)本身就是某种相对自演的宇宙进程之体现。(详论见于卷二)】(1)

总而言之,从超然于任一自然学科及人文学科的哲学视角来审度纵横延展而又宏阔统一的世界体系,存在效价呈现为分度递降的必然趋势无疑具有最根本的确证性。(2)

注释:

(1)从上一章物质存态的直观序列可以概括出自然衍存序列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

a.     存在质量逐级减少。

b. 存续时间逐级缩短。

c.依存条件逐级大比例增加,与a相通,因为前体存在作为更普遍的存在,是后衍存在的依存条件,随分化注定越来越多。比如太阳系的出现必然以宇宙大背景的存在为条件,地球的出现必然以太阳系的存在为条件,人的出现也以地球上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各种生物的渐次生成共同构成的生物圈为依存条件。当然,这种条件有直接条件、间接条件之分,但都是很重要的,甚至越是间接的普遍条件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如我们每个人觉得钱是最重要的依存条件,实际上,更前衍的阳光、空气和水对人类而言比相对后衍的金钱重要多了,只不过越前衍的存在越丰富和稳定,所以反而被忽略,而后衍的存在相对而言反而显得稀缺,更彰显出需求的迫切性。

d. 演化速率递增,与b相通,因为存续时间越来越短,就是存在稳定性越来越低,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最明显的就是当下的人类,因为智质分化越来越严重,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即演化速率递增,稳定性越来越低。表现在金融市场尤其明显,各种金融创新下,整个金融系统越来越动荡,一场经融危机,或者投资市场稍微有较大的波动,很容易导致企业、个人破产。

e. 自在”程度递减。“自在”和“自为”表面是相反的不同的概念,其实是不等位的同义词,即都只是对衍存者存态的表达,只不过“自在”是原始的存在度较高、代偿度较低的存在如无机物无为情状的表达,“自为”是对后衍存在度较低、代偿度较高的存在如动物能动性的表达,能动性的不断增加表达了存在递弱、存在越来越艰难的趋势。“双项式陈旧范畴”指康德12类范畴中样式范畴的那种表达,如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和非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表示元在或客观世界、非存在表示感知中的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卷二第91章有其哲学解释)等;“背反的干瘪的词壳”指表面文字不具内涵仅仅是表面相反,比如我们说一个小孩长大了一岁,说一个老人老了一岁,感觉上是生命不同的方向的增减,实际上都是其生命单向运动下时间多了一岁的表达;“元一的自丰型概念”是指“自在”“自为”的概念外延相同,其内涵却随衍存层次的不同而自丰,“自在”“自为”是对自丰内涵的人为区分,以对应衍存层位的属性代偿逐步丰化的内涵。

f. “自为”程度递增。奇点存在是无属性的,渐次分化构合而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初级生物、多细胞中级生物、人类晚级生物,其属性逐级放大,属性是存在度的反向指标,反映衍存者的代偿度。故“物性”丰化即物的属性增加本身就是物演代偿度递增(存在度递弱)的表达。本性可以理解成存在度,属于存在性原本未分化的一面;属性可以理解为代偿度,属于存在性演化彰显的一面。

(2)存在效价是超越整个存在现象的高度抽象,在这个基于整体的抽象视角下,存在度递弱得以确证。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对宇宙间物质存态直观序列的梳理概括出自然衍存序列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质量递减、时间递短、衍存条件递增、变化速率递增、“自在”程度递减、“自为”程度递增。然后基于此,在下一章进一步确认“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本性、属性、物性

(第八章)本性:

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

(第十三章)本性、属性、物性:

所谓“存在本性”就是前述的那个“存在效价”或“存在度”之根本规定。

所谓“存在属性”系指后衍性存在物在其变态演运的进程中所获得的物性质态或活化机能。

本文之“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可见,一切可以表象的物质不外乎都是物的属性的表象,一切可以言说的物性也不外乎都是对物的属性的言说,甚至那“表象”或“言说”本身亦照例不外乎是物的属性的延展产物,一句话,“物性”(即“物的属性”)本身就是某种相对自演的宇宙进程之体现

(概念注释)物性:

“物的属性”之谓。但“物的属性”或“属性总和”并不是“物的本体”,可见通常所说的“物质”其实不过是“物性”而已。(可参阅“本性”与“属性”条目。)

(概念注释)本性:

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也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谓似更贴切。

(概念注释)属性:

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属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和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生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二、自在、自为

(概念注释)自在:借用黑格尔哲学的旧概念,然而,在我这里,它被用来特指“高存在度的代偿潜隐状态”以及“存在效价自发流失的潜在状态”。

(概念注释)自为:借用黑格尔哲学的旧概念,然而,在我这里,它被用来特指“高代偿度的属性张扬状态”以及“代偿效价相应增益的展开状态”。

  三、依存

(概念注释)“相依而存”之意,哲学上的常用词,但长久以来却是一个概念空洞,从未有人真正阐明“万物为什么需要相依而存”?实际的情形是,存在度的弱化演进过程同时就是物类的分化发生过程,即“弱化”等于“分化”,“分化”等于“残化”,残弱者难以自存,于是“残残相依”成为必须,此之谓“依存”也。这里注入了一脉对“依存”之渊源加以追究的思路。

(第十三章)相对依存性上扬,绝对自存性下倾,(即:)衍存所须依赖的外在条件随层位之跃迁而呈正比例地激增,亦即在质量递减和物类递增这种依序分化的存在流程中,逐步构成物态演替之势如累卵的叠加根据或弱化层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