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物演的原动力:补偿本性不圆满

  任一基层存在前体存在,都是一个倾向于成全或补偿自身不圆满本性的相对残弱单元。(1)

    所谓“不圆满本性”就是某种先天不足的规定,亦即前述注定<1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具体表达。它可以体现为某种弱势,也可以体现为某种残态,毋宁说残态是弱势的现象,弱势是残态的本质。残弱者不免失稳,失稳者终将失存,由以造成存在形势的动摇。(2)

    即是说,存在从一开始就难以自持地存在着,即使其原始存在度处在无限趋近于1的最高状态也罢。(3)

    因此,这个最高点或最高值其实也是后来一切存续必须维系的最低阈限存在基准,是为“存在阈”。质言之,低于这个阈限的规定,则任何质态的存在皆不能实现,是为“无”的哲学概念。【这里所谓的“无”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而是作为未能实现为某物的“无”,因而是有待实现为某物的潜在,所以才说“有生于无”(老子语)。绝对的“无”与绝对的“有”(或绝对的“存在”)一样,是抽象在存在度分布区间(即第十二章“本体论模型图”里所示的有限衍存区间)之外的空洞。】(4)

    而克服动摇以避免失存存在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倾向。(5)

    也就是说,追求成全或补偿自身本质性不足的自发倾向就构成“演化”或“发展”的内驱原动力。(6)

     注释:

   (1)“倾向于成全或补偿自身不圆满本性”是指维持自身的存在稳定或保持自身永恒不变化的倾向,稳定或不变化即存在本身。万物首先是追求不变化的,即首先是求存的。任何具体存在或“存在者”都是始基存在求存的产物,也会和始基存在一样倾向于去补偿自身不圆满的本性。存在度指可存在的程度,最高值为圆满状态的1,所以,存在度的概念中就暗含了万物不圆满而必须补偿其不圆满的倾向,即从始基存在开始,万物都有求存问题,唯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度为1的圆满存在没有求存问题,但物演的发生发展序列反证了该存在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从始基存在开始,层层分化中的任一存在都是残缺的,因为根据第八章的第一个假设与证明可知最初的始基存在都不圆满,何况后续的其他具体存在。而且,正因为本性不圆满,存在不稳定,所以,任一存在其内在都有弥补其残缺本性以求更稳定存在的倾向。

     (2)根据第九章存在度的设定可知任一存在的存在效价都小于1,即任一存在先天就是本性不圆满的,具体表现为存在现象上的残态形式和存在本质上的弱化趋势(弱化趋势就是渴望弥补残缺的趋势,此为后话,因为存在度递弱的物演过程就是所有存在物追逐本性圆满的过程,虽然越追逐越不得圆满,故保守文化有讲究“抱残守缺”以避免越补越残的哲学敏感,这是维持存在度的合理所在)。“残态是弱势的现象,弱势是残态的本质”中的“弱”指存在本性或本质上的弱。始基存在一开始就不圆满,这种不圆满即本质上“弱”势,且在以后的分化中越来越弱,所以物演是一个递弱过程;“残”指“弱”的本质外显或现象为某种残态。所谓“残”,是针对存在者的存在形式而言,而非形状;指作为分化物的不完整程度,或者对其他存在的依赖程度,越是后衍的存在分化度越高,越是依赖于越来越多的前衍存在而存在。这里,也可以把“残”视为结构叠加的复杂程度,越是“残”,越是在结构上危如累卵。如人体结构就是最复杂的结构,就是最“残”的结构。

  (3)始基存在一开始就无法维系住自身,哪怕自身的存在本性相对最圆满(即拥有最高的趋近于1的存在度),所以此时的存在基点只能是存在必须维系的最低值;而后衍存在的存在度更低,更无法维系住自身的存在,所以就维系住自身而言,该存在基点又是其必须维系住的最高值。所以,这个存在基点既是最高点,又是最低点,就只能是一个普适常量。故,无论前衍存在还是后衍存在,之所以能够实现为存在,一定不可能靠递弱的存在度单方面来实现;要达到这个常量,必然需要代偿度上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某特定存在度能否实现需要看代偿够不够,不够是无法实现存续的。

  (4)也就是说,存在阈决定具体存在能否实现。传统的存在没有分化衍存的概念,没有质能守恒的概念,故绝对的“无”(不能生“有”的真正的“无”)和绝对的“有”(传统的绝对的、无限的存在)都是有限衍存区间之外的逻辑空洞。老子“无生有”的“无”只是没有在属性上呈现出来的本性的“有”而已,如幽在或始基存在。也就是说,绝对的“无”,既无属性,亦无本性,在衍存区间外。这也可以视为对第二十七章莱布尼茨那惊人的一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对存在边界问题给出的答案。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在存在阈内的基准上,从始基存在开始展开为整个物演之流。“绝对的存在”在逻辑上不在这个物演之流范围内,因为始基存在本身也不绝对,而由始基存在展开演动的存在逻辑上统统都是依赖前衍存在的相对存在,所以“绝对的存在”不存在。“绝对的无”逻辑上也不在这个物演之流范围内,因为“绝对的无”没有任何属性,而始基存在都有最基本的存在属性,且后续演动的衍存区间内,属性生发只会越来越多,而不可能倒退到无属性的“绝对的无”。所以,“绝对的无”不在物演之流的演动区间内。也就是说,有限衍存区间容纳了所有相对存在,却不包含“绝对的有”(即“绝对的存在”)和“绝对的无”——即莱布尼茨的“无却不在”。

故,相对的“无”,即“有生于无”的“无”才是“无”的哲学概念。其意指有待通过代偿度实现的存在度:未实现之前是“无”,实现之后是“有”,即把“无”视为实现为某物的潜在。如始基存在作为“无”却有着后续通过代偿实现所有存在度的潜在,是潜在最大的“无”(这里的“无”是属性的“无”,却是本性最大的“有”)。具体到后续存在,如一对正常夫妻只能具备实现一个“婴儿”的潜在,而一对公狗母狗只拥有实现一个“小狗”的潜在,不具备实现一个“婴儿”的潜在;即任一存在都可视为特定存在度下的前体存在,有着通过达到某一特定的代偿度来实现为后续某一特定存在度的后衍存在的潜在。

关于绝对的“无”和相对的“无”第二十七章会继续说明。

(5)任何相对存在面对自身的残缺以及动摇的存在形势,都有补其残缺、克服其动摇以求存(即追求存在)的内在的要求和倾向。

(6)故,所有相对存在弥补本性残缺或追求圆满的自发倾向构成了整个物质演化的内驱力或原动力。

注:针对上一章老子未能有效回答的质疑“存在者何以趋弱,趋弱者何以续存”,从本章开始系统的解析和证明。故,本章首先通过任一存在的本性不足入手,说明补足本性的残缺是整个物质演化的原动力,但如何补足,补足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后续章节一步步说明。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存在阈

(概念注释)万物存在的基本阈值。它是一个普适常量,由反比相关的存在度与代偿度之和构成。

(第十六章)存在从一开始就难以自持地存在着,即使其原始存在度处在无限趋近于1的最高状态也罢。因此,这个最高点或最高值其实也是后来一切存续必须维系的最低阈限或存在基准,是为“存在阈”。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