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后衍存在日趋失稳与失存

       另一方面,上位层次自身更为彰显的失圆满性亦须要求其他形式的代偿,否则即活跃异常,动荡不安,是为本层存在的属性规定和现象形态。(1)

       可见,“活跃”一词所形容的状态,原本是指失稳的状态,或强烈期待代偿的状态。活跃程度愈高,表明存在态势愈弱,亦即活跃程度存在程度的反向指标。

       同样,“动荡”一词所形容的状态,已是临近于失存的状态,或存在效价剧减的状态。动荡程度愈烈,表明代偿危机愈重,亦即动荡程度代偿程度的同向指标。

        在自然界中,如果以存在物从自在性被动状态自为性主动状态的演化序列为尺度,则活跃程度可以直接用能动性的进化程度来确定,而动荡程度又可以直接用活跃性的进化程度来确定。(2)

        也就是说,继物理存在以及化学存在之后,生物存在无疑是整个宇宙进化系列上最为薄弱的存在方式。

        而薄弱的生物存在如何运用其积重难返的代偿“招数”来延续宇宙序列的艰远进程,正是自然界充分显示自身存在性递弱代偿法则的生动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生物进化──严格地讲是宇宙进化──终于把物理感应性转化为生物感知性、把理化运动性转化为生物能动性、还把死物的聚合结构转化为活物的社会组织。(3)

        总之,任何事物特有的属性规定,均发祥于其对下位存在代偿所得的“自圆”成果之上,尽管它恰恰由此构成自身越发活跃的残化要素和失稳存态也罢。(4)

    而且尤为不幸的是,它赖以维系自稳的手段又偏偏只剩下这些体现为失稳的自残要素本身。(5)

这才使本来无可指望的代偿步骤继续成为不得不指望的唯一前途。(6)

注释:

(1)由上一章可知:后衍存在的物性规定由前衍存在的失稳因素决定。故,层层代偿的结果必然是:越后衍的存在越日趋活跃与动荡。这是后衍存在物性规定下的存在形式,即后衍存在因为存在度递弱,其代偿性存在就日趋繁华(即属性丰化),繁华的代偿呈现为活跃与动荡的表观现象。故,作为最后衍的生物存态尤其是人类社会存态,最为显著地表现着无休止的活跃与动荡。

(2)活跃代表着失稳状态,动荡意味着趋近失存,活跃与动荡作为存在的能动属性随着存在的本质递弱而代偿性繁华,即后衍存在不得不通过层层代偿以日益强大的自为能力求存。当然,正如前章指出的,物演代偿进程由结构属性趋繁、感应属性增益联袂表达,能动属性的增大也是同步于结构属性趋繁、感应属性增益的另一个视角的表达。也就是说,代偿的属性递丰进程,从结构属性趋繁、感应属性增益、能动属性增强等各个角度同步表达,视角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是同一自然进程或同一回事。如人的生物能动性由人体结构来实现,而人体结构的落实离不开表达着感应属性功能的神经系统,三者属于不可分割的一体,本就是一回事。

(3)物理存在、化学存在、生物存在就是这同一代偿进程的顺序表达。自然,生物存在作为最后衍的存在结构最复杂,感应能力、能动性最强,即最活跃、最动荡,代偿度最高。所以,在递弱代偿的原理下,最早的理化感应(如强、弱作用力与电磁感应)层层代偿出最后的人类的感知能力;最早的理化运动(如电磁感应运动)层层代偿出最后的人类的上天入地的能动性;最早的聚合为死物的无机结构存在层层代偿出最后的最活跃、最动荡,也最复杂的人类社会结构存在。

(4)总之,任何后衍存在之所以成其为那样的存在,如万物中山之所以为山、水之所以为水、花之所以成为花、人之所以成其为人,都是其前衍存在的代偿结果;虽然,这种代偿结果是前衍存在的自圆(即弥补本身的本性残缺或存在度不足)成果,结果却终无法自圆,且因为代偿对本性的无效注定越来越残缺、越来越失稳。

所谓代偿的自圆成果其实就是横向耦合达成的依存实现下的相对稳态(即金观涛《系统的哲学》中指出“稳定即存在”认知下的那种稳态)。换句话说,此处“相对稳态”所表述的内涵只是特定衍存位相下的依存实现,即达到存在阈规定的有效代偿。这种相对稳态的绝对稳定性在纵向的衍存序列下是逐层递减的。

(5)因为代偿在属性上的有效注定越来越活跃、动荡,即越来越失稳和趋近于失存,这使得后衍存在弥补自身本性残缺的代偿要求更加强烈,但能用于代偿的手段只能让自身越来越失稳和更加趋近于失存。

(6)于是,不得已的代偿,继续成为求存的唯一手段。

注:上一章以前衍存在角度说明前衍存在决定后衍存在,本章接着以后衍存在的角度说明代偿使得越后衍的存在越活跃、动荡,即日趋失稳和失存,从而奠定了下一轮更强烈的代偿需求。由此导入下一章:代偿实现为层层代偿的向上配位倾向,但现象上的向上配位倾向恰好掩蔽了本质上的递弱倾向。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