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相对存在必然失存

   由于各个层次的物态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因弱化而代偿、又因代偿而弱化的衍运过程,甚至可以将某一层位存在之内的点滴变化,都视为无数代偿的“量变”积累,或不同分层方式的“质变”跃迁,因此在任何孤立系统内,代偿过程的逐步贯彻就呈现为递进不止的“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状态。(1)

      换言之,每一步代偿其实都是对原有存在度的一次丢失或亏蚀,它使得任一演进步骤都不免面临着代偿终极的逐渐逼近或突然抵达,是谓“衰竭”或“灭亡”。(2)

       就个类存态而言,“衰竭”是存在度趋向于“失度”(即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的表现;就整体存续而言,“衰竭”是存在效价趋近于0的指征。(3)

     “灭亡”就是代偿效价发挥到个类存在度或整体存在度所限定的极致的结局。(4)

       在宇宙演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相对饱满,代偿增量比较单薄,因而物理物态和化学物态的兴衰过程就表现出本质性的平滑过渡的直线动势;及至宇宙演化的后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流失久远,代偿增量逐渐厚重,因而生命物态的生死轮回随之呈现为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而且,愈晚近的物种,愈显示生死关头的大喜大悲。【反之,回顾原始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几呈无生无死的平直延续,其分裂增殖的方式,简直是将“生死交替”化为“生死同一”。】(5)

      可见,直观上较为切近的盛衰波动型衍存曲线,其实仅仅表现了代偿属性的浅层形象,并借以掩盖了存在本性的深层动势:即自然存在效价一往无前的直线下倾规律。(6)

      质言之,从存在失存,是物质演化运动不可逆转的唯一走向。(7)

这就产生了有关“失存”概念的内涵问题:存者何所“失”?失者何所“存”?(8)

注释:

(1)整个物演进程是一个存在度、代偿度连续变化的进程,十二章的物态分层是人类特有的感知规定性呈现出来的结果(这句话必须基于卷二的内容才能理解),但不管是否分层、如何分层,每个层级内部的递弱代偿进程也是连续的。因此,哪怕是同一层级的同一物类也处于连续代偿中,连续代偿途中难免因代偿充足或代偿不足出现“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的状态。

本段中的“过度代偿”是指物演后衍阶段的代偿效力越来越低的人类主动追求代偿的状态,即附录概念注释“广义逻辑失洽”中的“充足无功代偿”,这个阶段的问题通过代偿无法解决,因为越代偿越逼近代偿充足而灭。“失代偿”指物演前衍阶段代偿效力相对较高阶段的状态,这时候代偿不足即“失代偿”,与概念注释“广义逻辑失洽”中的“失代偿”内涵一致。这就如同人生前半段的新陈代谢活动是成长,后半段的新陈代谢活动是衰老,所以,前半段需要多锻炼有助于成长,后半段需要涵养身心,还和年轻人一样造作就过度了!当然,这只是比喻,并不恰当,辅助理解就好。

本段中的“任何孤立系统”指有限物演区间内从奇点存在到存在者的任意区间,即任何存在者的存在都依赖于从奇点存在到自身存在的层级化展开所实现的层级化的依存条件或衍存条件。

(2)也就是说,每一步存在度递弱下的代偿都可能带来主体在新的存在形势下因过度代偿或失代偿而“衰竭”或直接“灭亡”。如当下人类进步文化主导下的每一步加速代偿都在让人类的生存气数“衰竭”,某个危机稍微失控就可能直接灭归。换句话说,对于前衍的存在度高的物种,每一步代偿,都面临失代偿的问题;对于后衍的代偿度高的物种,每一步代偿,都面临过度代偿的问题。

(3)就特定物类而言,“衰竭”是该物类存在度趋向于“失度”(即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的表现:如被子植物取代蕨类植物,导致恐龙的食物链层层断裂,此时恐龙逐步失代偿而无以维持渐渐衰竭的存在度;如熊猫已经失代偿到完全依赖人类照顾才能维持当下的存续;如人类晚级社会中,西方主导的进步论文化引领人类过度代偿,迅速步入代偿无效性显化的状态(即过度代偿的状态),表达在学术理论上的越来越难以达成逻辑三洽、商业上的非连续性现象等各个方面。东方主导的保守论文化如中国文化抑制自身的代偿,避免了自身步入代偿无效性显化的状态,但这种抑制本身和后来发展变化的整个人类世界主流相比,也是失代偿的状态,所以在清朝时一旦被打开国门,就陷入屈辱而面临可能亡国的危险处境。

就整体存续而言,“衰竭”是存在效价趋近于0的指征,即整个物质演化步入有限衍存区间最后的衍存临界点,此时存在效价趋近于0,最后衍的存在方生方死。

(4)“灭亡”就是代偿效价发挥到个类存在度或整体存在度所限定的极致的结局:对特定物类而言,是失代偿或过度代偿而衰竭,直至死亡;对整体存在度而言就是存在效价趋近于0,以致于最后衍的存在者到达衍存临界点而失存(亦即灭亡)。

(5)在物演进程中,越前衍的存在越稳定,如物理存态和化学存态的无机物存态,因为其本性相对饱满而属性相对较少,属性变化也少,所以呈现为本质性的无波动或少波动;越后衍的存在(如生物存在)越不稳定,而且越来越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存在度持续衰减的外化表达,实际上就是对属性丰化(即分化)以及丰化(即分化)后越来越难以有效耦合的代偿效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终极无效的表达,如结构越来越复杂,复杂到卷三论述的内部结构代偿失匹配,如感应属性越来越难以实现依存,具体表现为卷二的广义逻辑失洽和意志落虚……所以,后衍存在如人类社会乃至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非本质的属性波动,这种波动本身就是后衍弱存者特有的维持存在阈的方式,即通过属性彰显的活跃与动荡(亦即不稳定性)实现依存。

(6)也就是说,属性呈现的波动都是表象。在十一章否定存在度是波动分布时已经有所论述:大尺度上看,所有相对存在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就表象为佛家认为万物都必然的成住坏空,现象为波动分布;小尺度上看,最明显的就是后衍的生命存态,常见于高等生物从出生、成长到衰老的生灭过程。如所有高等生物的成长都是由弱而强,慢慢成长,成长到达壮年以后再由强而弱,慢慢衰老,最后死亡。这仅仅表明了生命的有限,是生命现象层面的属性表达,并不是存在度的表达。无论大尺度、小尺度,波动的含义归根到底只是对象的存在是有限的或失稳状态的现象表达,而非存在整体存在度的本质表达。

说到底,“波动”只不过是弱化物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而已(见《物演通论》第三十八章):在心理上,它表达为心理波动,且波动幅度也被其特定存在度规定(见卷二一百零八章);在生死上,它表达为结构波动,因此其波动是有回归线的。但波动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普遍失稳的现象存态,不表达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物演进程中存在度的一路衰减。

(7)在这种单向度的存在度衰减趋势下,任何相对存在必然不可逆地走向失存。

(8)“失存”的内涵却需要进一步说明,由此导出下一章。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代偿对存在本质递弱的掩蔽继续说明:因为存在的本质递弱,属性代偿的过程中因为代偿的有效性越来越低,或者说因为代偿的终极无效性,代偿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度代偿”或“失代偿”造成的“衰竭”或“灭亡”,而“灭亡”并不是消失的一无所有,所以导出下一章以说明所有相对存在的“失存”或“灭亡”问题。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失存

(概念注释)从字面上看,无非是“存在的失灭”。但存在者为何会有所失?生存者为何会有所灭?失于何方?灭于何因?基于这般考虑,读者必须在这个词项中窥察三层涵义:首先,最重要的是必须领悟,任何物类的存灭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存在度的高下;其次,才涉及如下两个表观因素,一是(有效)代偿不足之失;二是(无效)代偿充足之灭。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