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由代偿度理解失存与代偿

有了存在阈这个恒定的基准,代偿效价就成为可以测量的函项参数,即从存在度下倾线上取任意一点向上做垂直于存在阈平行线的线段,其反映在坐标纵轴上的长度,就是处于该存在度位点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代偿效价或代偿度的测定值。(1)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失存代偿的真切含义:

a针对具有具体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存在物而言,代偿效价或代偿度不足就会导致综合性的阈效价不足,即呈现为必须在阈下寻求存在的状态,于是不得不回溯到存在度较高的位点上去,以弥补代偿效价之不足,从而达成阈效价的复原阈存在的退“位”实现,是为“灭归”的内部相对构成或源于代偿度不足的一般形态。

由此也可以看出代偿的真实效价之所在,故称其为“有功代偿”。

b针对具有具体代偿效价或代偿度的存在物而言,该存在物的稳定性递减正是自身代偿性存在的产物,而且稳定性愈为流失对代偿的要求则愈为迫切,即呈现为存在度必然下倾的存在态势,这种不可遏止的下移倾向如此一路发展下去,终将造成存在度滑向自身趋近于0的区间极限,从而达成阈效价的完成阈存在的无“位”可进,是为“非存在”的阈外绝对构成或源于存在度失灭的终极形态。

由此也可以看出代偿的虚假效价之所在,故称其为“无功代偿”。(2)

注释:

(1)代偿效价在物演坐标示意图上的纵向取值就是代偿度。

(2)对代偿度的要求表达了失存和代偿的两种情况:

a、因代偿不足而失存。避免因代偿不足而失存,表达的是代偿的真实效价或有功代偿。

b、因代偿充足而失存。无法避免的因代偿充足而失存,表达的是代偿的虚假效价或无功代偿。

事实上,任何物种的失存首先取决于存在度,面对同样的突发事件或生存环境的大改变(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气温改变等),后衍存在如恐龙会灭绝,而存在度高的单细胞生物却能一直存在,更不用说存在度更高的无机物等。也就是说,失存与否归根到底由存在度决定,即存在度高的时候,是无效代偿的隐发阶段;存在度低的时候,是无效代偿的显发阶段。一旦代偿发生,横向真实效价的实现(即求存实现的同时代偿度增加)就是纵向虚假效价的达成(即求存实现的同时存在度必然衰减),二者是一回事

关于“失存”,可参考概念注释后面的概念表述进一步理解。它明确了任何物类的存灭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存在度的高下;其次,才涉及如下两个表观因素,一是(有效)代偿不足之失;二是(无效)代偿充足之灭。

二十三章中的“失代偿”或“过度代偿”就是这里的(有效)代偿不足和(无效)代偿充足。之所以说“任何物类的存灭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存在度的高下”乃是因为“灭亡”(或“失存”)就是代偿效价发挥到个类存在度或整体存在度所限定的极致的结局(见二十三章)。

对个类存在度而言,任何物类都是衍存进程中衍存位相不同的衍存者,其存在质量、时间等依各自的存在度有各自不同的天然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其代偿效价发挥到极致的结局,如不同的动植物都有其自然寿命和依存条件的限制,当然无机物也有其自然寿命,只是因为存在度太高我们没有更直观的感觉。恒星几十亿年的寿命相对于人类个体百年、整体十几万年的寿命几乎等于是永恒了。这种衍存进程中的“失存”或“灭归”都是代偿不足的结果;如果该物类能进一步代偿,则自然进化成新物种,当然能进化为新物种的只是旧物种中的少数异端,而且新物种的存续质量、时间等自然也被新的存在度限定。所以,“失存”或“灭归”首先是被存在度限定的,其次才涉及代偿不足后能否通过进一步提高代偿来解决的问题,能提高代偿而续存的在提高了代偿时已经是新物种了。总之,这种因代偿不足导致的“灭归”是个类存在度限制下的“灭归”,构成了“灭归”内部的各种相对情形。

对整体存在度而言,最后衍的衍存者到达存在度为0的失存临界点,就是分化或进化的极致,就是代偿充足的失存。整个物演进程就是一个以趋于失存的方式实现衍存的进程。存在度越高的个类其代偿的无效性越是隐含而不表达,存在度越低的个类其代偿的无效性越是显化而充分表达,当存在度无限趋近于零时,则代偿充足而灭。但无论代偿的无效性如何表达,在递弱的物演进程的每一步中都始终存在,因为代偿横向有效性的达成就是纵向无效性的实现,二者仅仅是同一回事的不同视角而已,归根到底是一回事。只不过代偿充足导致的“灭归”是有限衍存区间内、整体存在度限制下的“灭归”,是“灭归”的终极形态,暗示了存在度为零的绝对的“非存在”在有限衍存区间之外或在存在阈之外。

所以,“失存”所“失”的归根到底是存在度,“失”的原因是代偿无效。存在度决定其物类的存在质态,如物理存态、化学存态相对后衍存态稳定得多,如后衍生命的存态只能以生死轮回的方式延续。也就是说,物演进程中,随着存在度递弱,代偿有效性的效力是越来越弱的,同时说明的就是代偿的无效性是越来越充分表达的,二者是一回事。故,物演进程就是以代偿暂时的有效趋向彻底无效的衍存进程,即代偿终极上是无效的,故曰“代偿”而非“补偿”。

显然,(有效)代偿不足特指物演进程中存在度相对较高的前衍存在阶段,无论基本粒子进化、原子进化、分子进化,都是(有效)代偿不足后得以补足的结果,如结构繁化、感应属性分化等一切属性丰化都是在解决(有效)代偿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有效)代偿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代偿或继续进化来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递弱代偿而续存的物演进程。

(无效)代偿充足特指物演进程中存在度越来越低的最后衍存在阶段,如人类社会阶段,尤其人类文明越来越发达的失稳失位的理性代偿后期,代偿效力越来越低,越来越趋近于代偿彻底的无效,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内部的子系统乃至更小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复杂到内部结构代偿失匹配(见卷三第一百五十五章);感应属性越来越难以实现依存,具体表现为广义逻辑失洽和意志落虚(见卷二)……这是无法通过代偿来解决的问题,或者说越代偿问题越严重,越代偿越快速趋附于存在度为零的失存临界点。

总之,物演进程就是趋于失存的进程,无论代偿不足而灭还是代偿充足而灭,都灭归于物演之流。所以,整体上看,存在度是守恒的。所以,整体上看,任何失存只是整体存在续存的实现方式而已。或者说,代偿过程就是趋于失存的过程,就是分化进程或衍存进程,就是始基存在续存的过程或实现为物演之流的过程,就是存在性的展开过程,都是一回事。

注:本章面对物演坐标示意图,从代偿度的角度再一次说明失存的两种情况和代偿同时具有的有效性与无效性,与前述第二十三章的“失代偿”、第十九章的代偿的双效性(有效和无效)以及第三十三章代偿的“等效原理”和“非等效原理”相照应。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失存

(概念注释):从字面上看,无非是“存在的失灭”。但存在者为何会有所失?生存者为何会有所灭?失于何方?灭于何因?基于这般考虑,读者必须在这个词项中窥察三层涵义:首先,最重要的是必须领悟,任何物类的存灭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存在度的高下;其次,才涉及如下两个表观因素,一是(有效)代偿不足之失;二是(无效)代偿充足之灭。

   二、“有功代偿”与“无功代偿”

  (第三十六章)

  代偿的真实效价之所在,称其为“有功代偿”。

  代偿的虚假效价之所在,称其为“无功代偿”。

  (概念注释)

有功代偿:也叫“有效代偿”。指存在度递降的存在者,只有借助于属性代偿增益才能达到存在阈常数所规定的那个存在基准线上,此刻的衍生属性对于维系存在呈现出作功的和有效用的状态。

无功代偿:也叫“无效代偿”。指存在度递降的存在者,无论其属性代偿如何繁华,却终究不能弥补业已流失的存在效价,亦即不能复原存在度的减损,从而令存在者的存在稳定性一路沦丧,是为代偿进程的终极无效状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