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递弱代偿是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系统的表达

依据爱因斯坦质能转换的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物质与能量的分别被消除了。【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宇宙的爆发和形成,是能量总系统部分地衍生为质量物态系统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缺憾在于,它没有把信息增量与熵增量总结为一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同一过程。(注: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并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称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即,熵增量与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在此特指“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在此泛指“一切感应代偿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1)

也就是说,物质存在原本即没有固定性态的质料可言,所谓“质料”不过是不知“对象的总体”为何物的一种抽象的假设,或者说是对一系列“存在状态”的表象化误读。因此,相对于观念形式的“对象”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内容”;相对于物质自身的“存在性”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形式”。其实,从本质上讲,物质的存在形式直接就是物质的存在内容,亦即“存在”直接就是“存在性”的体现,它被间接裂化为“内容”与“形式”之别,乃是感知运动或“感”“知”分裂运动的逻辑需要。(详见卷二)(2)

进一步讲,“质”的规定性与“态”的规定性是同一规定性,即被规定在存在性的同一“度”位上(如前所述,存在度与代偿度实际上源于偏位线的同一位点上,因此可简称为“存在性”的“度”),基于此,“质”就是“态”,“态”亦是“质”,故应将存在物的“质料”、“内容”与其“形态”、“形式”等词项统合称谓为该存在物的“质态”该“质态”的存在物(文中凡涉及如上词组,均在此“质态同一”的意义上沿用之或批判之)。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即从“感知”角度上)分割“质态”,则勉强可以说“质”大约主要表达了存在度的规定,“态”大约主要表达了代偿度的规定,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故任何分割终究不能成立。(3)

所以,“能量”在其不同的“度”的势位上就呈现为不同“质态”的物,这一特点在亚原子以及原子层次以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外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4)

而且,舍去其他物理学上的有关内容和条件不谈,可以发现在原子层内部,存在着物质微观质态的结构强度自下而上渐次减弱的现象。进一步往后看,这种结构耦联力度倾向减弱的趋势从此一路发展下去,即:原子结构(内构力度逐层渐减)→分子结构(入水电离、辐射解构等)→单细胞结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极低成活率)→多细胞有机体(机体结构的脆弱性大于细胞结构)→社会结构(动荡不止且永无宁日),其间,结构形成的能量分布也呈流失趋势,即从内含能量的释放递减状态渐次发展为外摄能量的消耗递增状态。【怀特海(A·N·Whitehead)看到了当代物理学关于质能同一的存在关系,于是他敏锐地提出,事物是由非感知的性质和关系在某种条件下构成的“机体”,并将存在视为纯粹的活动或物之间相互“把握”的“事件之流”,可问题是:事件“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机体”或流为“过程”呢?】(5)

注释:

(1)“宇宙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即“自然总体存在效价的递减与代偿属性递增成反比”。也就是说,递弱代偿的物演进程就是能量熵增过程在质量态系统的表现形式。熵增理论指能量从有序到无序演动,熵是能量的无序化指标。递弱代偿理论指质量结构(包括其感应属性下的认识结构即信息总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存在度高到存在度低。也就是说,物演进程从存在度高的存在流向存在度低的存在,存在度本身是同时涵盖了物态质量与能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因为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特定存在度下的质量结构就是特定依存条件下的释能结构或耗能结构,从释能到耗能,就是存在度越来越低的表达。

也就是说,存在度和能量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存在度高是指质量物态结构的本身蕴含能量的状态,如原子态存在的恒星太阳一直在释放能量;存在度低是指质量物态结构需要消耗能量才能维系的状态,如人类社会的类体质系统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大。而后衍结构的能量来源只能是前衍结构。所以宇宙间的质量态结构存在呈现为必然的存在度递弱的层级化分布。

奇点作为存在度最高的状态蕴含最多最有序的能量,本身没有结构,从无结构到有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是从蕴含能量(不断供应能量以分化后衍存在并保证其存在)到消耗能量(不断消耗能量并主动获取能量以维系自身生存的负熵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衍存物之间的关系是后衍存在以前衍存在为依存条件,仅此一条,就决定了物演的递弱动势:越前衍的存在越是质量分布最多、存续时间最长、稳定性最高的高存在度存态,越是后衍的存在,越是质量分布最少、存续时间最短、稳定性最低的低存在度存态。

生物体、动物社会等普里戈金所说的自组织在孤立系统内是个耗散结构,但事实上这个耗散系统一旦和外界沟通,表达的仍然是熵增定律,而且没有这种沟通,这个耗散系统是无法存续的。如人体必须持续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才能维系自身精良有序的生命体;而越复杂的结构如人类社会越需要更多的能量。正是能量需求的层级结构决定了后衍存在的存在度极低。也就是说,自组织结构不能超脱质量递减、时间递短、稳定性递失这个规律。存在度递弱有六个指标,其中三个是物理学上的硬指标,即在宇宙中的质量总分布下降、在宇宙中的存续总时间缩短、存在状态越来越不稳定;另外三个是哲学上的自为、自在指标和依存条件。通过存在度的指标来看,人体和社会的层层结构化作为一个自组织很象一个负熵结构,所以薛定谔把生命总结为负熵,但薛定谔没有意识到生命在整个宇宙中所占有的质量是极小极小的:最大的质量是基本粒子构态;其次是恒星系这样的原子构态;其次是行星这样的分子构态;在整个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上,只有地球的表面薄薄地覆盖了一层生命,叫生物圈,质量小到连地球的亿万分之一都没有。把自组织的社会结构和信息增量包括文明进程,放在宇宙中看,是一个质量递减和时间递短的过程,它表达为普利高津的小范围的耗散结构和大范围的熵增定律。或者简单地说,存在整体演化表达为熵增,但整体熵增的实现正是通过局部具体存在的日益负熵化来实现的,正如整体存在的存续是通过具体存在日益趋向于失存来实现一样。

总之,存在度的衰变表达了代偿的终极无效性,代偿的无效性决定了整个质量态代偿性存在的弱化衍存进程,这个存在度(即质量分布、存续时间、稳定性)由高而低的衰变进程就是能量状态下由有序到无序的熵增定律。

但同时,物演的存在度递弱进程就是代偿度的属性丰化进程,感应属性的丰化就是信息量不断的增加,二者是同一进程。

这里的信息指卷二的感应属性,包括整个衍存进程中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所有分化物间的感应属性之总和。之所以也称之为“边际耦合效应”,是因为感知主体根据依存条件的层级化或紧迫程度有不同的感应性规定,即八十六章的三条感应性规定。这是弱衍进程下简约原理在感应属性代偿上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实现了感应属性代偿下的有效依存,一方面在人类晚级社会阶段越来越彰显出感应属性代偿的终极无效性,如科学证伪速度越来越快、广义逻辑失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通俗的举例说明:在我们饥饿的状态下,第一个包子发挥了实现依存的最大效应,第二、三个包子的边际效应是越来越低的,到最后吃撑了,就是负面效应了。人类面对层级化的依存条件同样如此,感应属性代偿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到最后,最直接的代偿手段都显化出负面效应(其实就是代偿效力边际效应递减以致于最后无效的表达)。而且,简约原理使得感知主体只对当下最迫切的依存需要保持最大的感知鲜明性,由以造成我们对更原始更基础的依存条件的忽视。这种盲存状态会导致我们对自身的危存状态毫无所知,除非这些问题严重到直接危及我们的生存,严重到直接显性化。如人类文明聚集的系统危机在当下的阶段已经逐步显性化,让人类不得不文化转型。

(2)根据第七章的注释我们可知:我们通常说的物质存在的“内容”是指质料、“形式”指结构;但事实上,质料只是不同结构的表象误读,即我们表象上的质料不同实际上是因为结构不同,而结构不同源于物质存在的存在度不同。从万物同质的角度看,既往说的“内容”和“形式”是一回事,都是物质的结构属性或存在形式。万物的区别归根到底是存在性度的差异,它决定了万物的质态(质态即内在本质和外在形态,二者是一体的,所以也是一回事),或者说,它决定了万物的内容与形式。

只不过,我们的求存需要要求我们的感知必须区分一体存在的万物,这使得我们感知中的作为结构的万物有了层级化的区别,于是同层级的存在往往被我们误会为“质料”或“内容”,不同层级的结构则被武断为“存在的形式”。总之,表象的误读都是感知武断规定性下的认知需要。这在卷二会有更详细的解读。

在九十六章对“形式”和“内容”有更详尽的表述:倘若一定要追查这个被称之为“形式”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则只能说它完全是感知层次之分化和错动的产物。即处于代偿后位的“知”对前位的“感”发生了疑惑,以至于全然弄不明白“感何以会有所感”,进而也全然弄不明白“知何以会有所知”,于是将“感知之所能”(即“逻辑”)视为感知的“形式”,而将“感知之所得”(即“对象”)视为感知的“内容”,殊不知正是作为“形式”的“能知”决定着作为“内容”的“所知”,而“能知”本身(即“知的形式”)又受制于感知者自身的存在度和代偿度(即“在的性质”)之规定。【如果不管“存在的性质”怎样决定了“能知的形式”,而只看“能知的形式”怎样决定了“所知的内容”,你就可以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决定内容”这个历来令人费解的思想渊源了。显然,这是对逻辑表层关系的灼见和洞察,却也是对逻辑深层本质的无知和误解。】

简单地说,“在”(存在性或存在度)决定“知”(包括作为能知的形式和所知的内容)。而人们通常忽略存在性而表层地觉得仅仅是“能知”(形式)决定“所知”(内容),实际上二者共同被其更深沉更本质的存在性(或存在度)决定。所以,存在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3)进一步而言,质态的规定性同一,质态同一,存在度和代偿度同一(如果把“质”视为侧重表达存在度、把“态”视为侧重表达代偿度,但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因为对同一存在者而言,存在度、代偿度分别表达的都是衍存偏位线上同一衍存位相(或同一点)的在者,即存在度、代偿度所对应的内容无差别,存在度和代偿度是一回事,正如四十章所说“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

总之,存在性的度同时决定了存在度和代偿度,决定了质料和形态,而归根到底,存在度和代偿度,质料和形态(即逻辑内容和逻辑形式,即所知和能知),是特定存在性下的同一回事。存在性的度表达的其实就是始基存在或能量态存在在不同“度”下的“质态”,质态变化的规律正是熵增定律的另类表达,因为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下质量能量是一回事。

(4)故,“能量态”始基存在在不同“度”(既是存在度的“度”,也是代偿度的“度”,故也是存在性的“度”)的衍存位相上成其为不同质态的存在者。中间深刻地表达着能量与质量的转换关系以及质量态物质演化的衍存关系。也就是说,存在的衍存是个从释能到耗能的过程,符合熵增定律。本段是在亚原子以及原子层次以下,释能减少的表达。更多相关内容可参考——

第五十三章:这种自然意义上的结构化趋势具有某些规律性的特征:首先,从原子结构层次上氢核聚变或重核裂变的释能状态,到分子结构层次上离子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乃至社会进化层次上的耗能日剧状态,系统结构的能量维系越来越艰巨(即符合整个宇宙演化的熵增和热寂趋势)。

第八十七章:自然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为结构内能倾向衰减的趋势,且恰好自生命结构开始衰减为负值耗能的代谢状态,从此该项负值随着生物物种和社会结构的同步进化而日渐加剧,由以达成“热寂倾向”与“递弱存续”的自然统一。即是说,无机结构和生物结构的能量演化关系并不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势,而是同一动向的严格承继和一脉顺延。

(5)衍存中结构强度的递弱也表达着后衍存在者稳定度越来越低的趋势,同时表达了结构繁化和能耗之间的正比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抽象的存在度的表达,即存在度越低的结构越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才能维系,由此构成了整个衍存序列的时空梯度。

怀特海敏感于质能方程、质能守恒和熵增定律必然导出的质量、物态之间的某种关系,在本书中这关系已经明确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但怀特海仅仅是直觉的敏感,并没能整顿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自然也不知道具体存在之间如何通过相互关系构成整体的存在,即不知道整体存在如何实现为存在之流,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如何衍存出不同的在者,如何成就衍存之流的实现。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也能萌生出对非逻辑关系(即纵向衍存关系或横向依存关系)的关注,但要开一扇新窗,在全新的思路下展开彻底的追究,在文化遮蔽下对于任何文化都是艰难的。

注:本章在证明了物演进程的弱化演化效应以后,通过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的他洽,把“能量运动系统的熵增定律”与“质量物态系统的衍存定律”在哲学上表述为一个连贯系统。由此展开对“质态”的探讨,并从存在性的“度”导出下一章对“质态”的进一步探讨。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信息

(第四十三章):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并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称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

二、“本性”和“属性”

(第四十三章):熵增量与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在此特指“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在此泛指“一切感应代偿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

(概念注释)本性: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也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谓似更贴切。

(概念注释)属性: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属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和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生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