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质、态同一
体现着存在性的“度”的物质是一个在代偿机制作用下趋弱的“本质”之流,同时也就是一个在分化机制作用下趋残的“本态”之流,“弱质”与“残态”同一,有如“弱态”与“残质”同一那样是毫无区别的表述。(1)
由此提示,在既往的哲学概念中,与“物态”或“现象形态”相对应的所谓“本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本体性存在。它在不同层级的表象中幻化为某一现象系统的内核,并不表明它是外在分立的,而恰恰表明或体现着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的移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内“质”的变动和感应外“态”的相应递变(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另见本书卷二第八十八章)。(2)
目前,我们姑且仍旧单纯地着眼于主客无分的“物态”层面,即首先确认“残”与“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以原子以上层次为例。如果不加比较,氢原子就显得是一个自体圆满的小宇宙,它的原子核仅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核外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运转,并不显出任何弱或残的表征。然而,与由它造化的其他原子比照,唯有氢核内不含有中子,也唯有氢原子第一层电子壳上的电子数不得满足,它的残质和它的存在一样深沉,因此它就成了其他所有原子的始祖核质,而且,它也就成了化学上较活泼的元素之一。由氢原子结合中子聚化而成的其他大多数元素,不但在核质上愈发不能稳定,而且还继承了氢原子外壳层电子不得成全的先天“残疾”,以其K层之外电子壳层的不圆满性为特征,为建立起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补充的广泛化合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其他元素的形成其实是对氢原子残弱本性的代偿,尽管代偿者本身可能因此而处于更为不宁的代偿期待状态。】(3)

注释:
(1)从本章第一句话“体现着存在性的‘度’的物质是一个在代偿机制作用下趋弱的‘本质’之流”,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本章中,作者视“存在性的度”为本质。也就是说,物演进程既是纵向上存在度递弱的本质之流,也是横向上代偿度递增的本态之流,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所以二者是同一进程、同一回事,是质态同一的存在。
(2)也就是说,作为现象的属性丰化态代偿和作为本质的递弱本性是一回事,即现象与本质同一。表现在衍存偏位线上,“存在性的度”就是同时表达着存在度和代偿度的同一点。或者可以这么说,相对于代偿度是现象而言,存在度是本质;但若把存在度和代偿度视为现象,则存在性是本质。现象和本质是一回事,因为归根到底,本质不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存在,而是现象逻辑整顿出的一个主观的终极逻辑表象。
第二句中的“不同层级的表象”具体指的就是卷二的感性直观表象、知性辨析表象和理性模型表象,即感性阶段的主体如扁形动物其感知到的现象集合成直观表象,知性阶段的主体如脊椎动物其感知到的现象集合成辨析表象,理性阶段的主体如人类其感知到的现象集合成模型表象,不同的表象构成不同主体的主观世界。所以,主体感知中现象与本质(即终极表象)的变化表达的是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或物性)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了的主体的内“质”变动(即存在度的变动)和主体的感知的外“态”变动(即代偿度的变动)。简言之,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本质即通过存在度、代偿度彰显的存在性。
第八十八章对本质和现象会有更彻底的说明,归根到底一句话,本质无非信息增量(或者说现象增量)下,对现象重新进行逻辑整顿的终极逻辑表象。举个简单的例子,采猎时代的人类以草莓为食物达成依存只需要感知到草莓的色香就足够了;几千年后,野生的草莓远远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人类通过分子学已经知道水果供给人类的无非多糖葡萄糖,所以可以通过输液的方式直接供应葡萄糖,一样可以达成依存;如果人类还希望能继续食用草莓,自然就需要了解培育草莓的更多知识,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草莓的色香味。也就是说,人类对草莓的认知只在于依存于草莓的需要(所有生物都是以最小的信息量完成依存),草莓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草莓之中,而在于人类所处的不同位相下。几千年来,草莓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人类的认知能力却大大提高,就是说草莓本身并没有太多进化,而人的理性却大大提高,于是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对草莓的认知是“本质”,过去的认知只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草莓与人“对象性”的错动,即人类的感知属性的增长远大于草莓可感属性的增长,二者的错动才是“本质”的渊源。而人类之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知”才能求存——在上述例子中就是对于草莓认知的需要越来越多,才能实现人与草莓有效的依存,只证明了依存日益艰难的衍存位相或日益递弱的存在度。
(3)本段以氢元素为例说明氢元素的残弱所在。作为原子进化的始祖核质,它相对圆满;但相对于基本粒子进化,它显现出深层的残缺;一如单细胞生物相对于后续生物是最圆满的,但相对于分子进化前段的无机分子依旧残缺,更不用说原子进化中的诸原子。另,关于残弱程度对演化进程的影响可以复习第十七章的进化树。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存在性“度”继续讨论“质”、“态”的关系,并在下一章继续延展说明我们日常感知中的质变归根到底都是量变。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