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生命源于残弱

如果代偿的无效性表达为残弱性的加剧,则代偿的有效性就表达为在更深广的范围去实现无谓的“补缺”。(1)

而“补缺”的过程或“质态”的演变就是属性发生和丰化的同一过程,也就是存在实现为存在潜在实现为存在层位跃迁过程,亦即物类纷呈的进化机制。(2)

【很明显,被代偿的原子物理性质规定着上位化学物质的基本属性,分子不过是原子得以寄身其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或存在质态)罢了。不过,分子的构成虽然暂时补偿了原子的缺憾,却使自身处于递弱流程的下一轮变局之中。尤其是其中最残化的一族,其难以自持的低下存在度竟使往后的代偿非得拿出不同寻常的招数不可,个中之原委,颇有值得加以深究的意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含碳化合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代名词,作为生命的奠基元素,碳元素一定要比其他元素更有“特色”才行。碳的原子序数为6,6个电子中的2个电子用以填充第一电子K层,余给以8为满足值的第二电子L层的电子数恰恰是4这样一个中间值,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若电子数目小于4,可以作为电子供体而自“圆”,若电子数目大于4,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而自“满”。可见,在元素电子外壳层的缺失方面,碳原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电子的得失无可权衡,碳原子尽可以张开“四”臂,任由供取,这种全方位的联构潜能,使得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甲烷(CH4),两个碳原子双键相连再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即形成乙烯(C2H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四价碳进而展开自身独具的残势,在一定条件下去和其他碳原子结成不同长度和构型的碳链,则上述简单有机物就会趋于合成有其他元素参加的、以碳─碳键和碳─氢键为基干的有机大分子,由此奏响了生命登场的序曲。】(3)  

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代偿的效价,也就是那个丢失越多、回补越大的“等价原理”或“代偿效应”,这个相关效应将在生物演进与社会发展的代偿过程中充分显现,因为只有在十分弱化的层位上,代偿现象才能够相应扩展为一个清晰可辨的互动过程。然而,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代偿的“效果”有虚假的一面,或者说终将是一个积极的虚无,它的“补偿”从来没有充实到存在效价或存在度那样深在的位点上,只不过徒然使自然事体的存在质态被逐渐镂空。(4)

注释:

(1)代偿的无效性表达为存在度递弱下的本性残弱加剧,代偿的有效性表达为代偿度增加下的对残弱的弥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耦合使得衍存者的结构进一步叠加即依存范围扩大。

(2)弥补本性残缺的过程就是属性代偿的丰化过程,存在由此层层展开,或者说,高存在度的潜在通过层层分化实现为低存在度的存在,由以形成层位或物类的不断跃迁。

(3)自然界没有飞跃,从原子存态到化学存态,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非生命到生命,都是不间断的弱衍进程。而演化的前程仅由其残缺程度决定。C元素最深重的残缺特质决定了它才能成为生命的奠基元素。

须知,下层属性决定上层属性,构合后的新质态是分化前的旧质态的存境。卷三第一百二十四章指出原子处于分子“存境”中一如人处于社会“存境”中。故,基本粒子分化构合而成原子,原子分化构合而成分子(包括从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分化进程),层层分化构合中,因为残弱程度的不同,彼此进一步代偿的要求也不同,而C元素作为残弱程度最深的存在,要求代偿的内驱力最强,故从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一步步缔造出生命。

(4)极致的残弱需要极致的代偿,这是存在度之失与代偿有效性间的等价原理,而且越是后衍存在者残弱到一定程度,代偿的显性表达越清晰。但代偿的终极无效性注定了这是一个衍存者的本性被逐渐镂空的过程。

注:上一章提到存在的“质”、“量”同一,存在度的“量”决定了存在者的质态,存在的残弱程度决定了代偿的前程,而本章接着继续论述残弱程度的加剧决定属性代偿的丰化,由此形成物类的跃迁,而碳元素在原子进化中成为最为残化的元素,故继续在分子进化中成为生命的奠基元素。

学习本章可以复习前述十七到二十章,本章是前述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或具体化。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