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十四: 从《春夏秋冬又一春》谈人性
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物演通论》第一百七十九章
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便知这是一个专注于人性的导演,不惜在电影中专门缔造了人性实验室,就是电影中那个与世隔绝的寺庙。这好比现代生物学都在单细胞上做基因工程实验,因为单细胞是最简单、最清晰、最明确的原点,以此才能排除无关因素作单项分析。
其实,远离红尘的寺庙下长成的小和尚因为有老和尚,终究未能完全脱离社会;如果改由野狼或猿猴抚养长大,自然另有差异,所以人性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终究无法纯净,老和尚带给小和尚的影响一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从小到大,其认知皆由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塑形而成。金基德导演想弄清的人性终究还是没弄清楚。
两代小和尚,导演都给了他们不爱惜小生命的镜头:上一代小和尚用细绳绑了鱼、蛙、蛇,再坠以石头,下一代小和尚用石头塞进鱼、蛙、蛇的口中,那是导演刻意想表达的天生的人性之恶或者说原罪,我却认为这只说明了:同理心是后天形成的,人先天的动物性中不具备同理心,一如狼吃羊的时候绝不会想羊的感受,羊吃草的时候也不会感怀草的美好。
小和尚天然的情欲铸就了对少女的爱,这没有错,错在老和尚不做事先的预防,一方面以小和尚与少女的爱情为药,一方面事后赶少女走。自然发生的事,也需要自然的发展——或者向好的方向,或者向不好的方向,都是自然,而外界的阻力最终只会变成动力。
无论是谁爱上谁,爱本身没有对错,感情永远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存在,对错的永远是对待爱的态度和方式。如果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会给自己爱的人造成负担和伤害,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和做法;而这种反思来源于社会生存中与人相处或复杂求存的需要。

智人以前的动物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其生存压力主要来自自然,其动物性和人性主要被自然选择下的基因塑形,狼看到羊如果有了同理心,羊看到草如果觉得需要爱护,都是活不下来的。自然状态下,种间竞争是食物链纵向衍存法则下的相互制约,也是大自然平衡万物的手段。
智人以后的人类社会,其生存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内部,除了一步步在进化中继承的基因决定其先天人性,更有后天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文化塑形的后天人性。一方面,种内竞争,适者生存,是资源匮乏下纵向的衍存法则;另一方面,生存性状分化耦合(即专业化分工合作)是社会整体存续的横向社会法则。竞争还是协作,是由生存形势决定的。而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到氏族联盟,从国家到国家联盟,全球一体化是注定的总趋势,协作的能力就自然成为人类求存的后天的人性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同时,人类社会滋生出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是因为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用自己的文明发展彻底污染了自然环境、掠夺了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以致于到了不改变自身就无以生存的地步。
后天的人性,不过是我们生存形势下的文化选择。当我们认知到万物一体,就不会无度的以人类为中心;当我们意识到人类一体,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心胸和格局越大,个体和整体越能共同好好活下去且活的好好的。
所以,后天的人性归根到底是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在爱中学会爱,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红尘中修行到内心纯净自然而外在和光同尘。在远离红尘的寺庙中修行,就仿佛让一个没有经历过黑夜的人理解光明,怎么可能呢?你以为你修成正果,可或许仅仅是能构成你烦恼的事实不在眼前呢?烦恼即菩提,未经烦恼,何见菩提?
从夏天爱一个人,仿佛为他生,也愿意为他死,到冬天平静的看着爱人远去,给爱人自由与成全,是最残酷也最美好的成长。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本书,我们有幸有缘彼此翻阅,却不必一生收藏,藏而不读只是形式上的占有,最重要的是能一起续写,若写不下去,爱他,自然就最能读懂他、理解他、尊重他的感情和选择!
写好自己这本书,让它拥有思想的厚度、感情的纯度,彰显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是每一段人生的意义(如果非要给人生找意义的话),也是所有经历的价值!
真正最好的爱,都是最自然的:如阳光一般,包围着彼此,也给彼此无边的自由;真爱无需承诺和要求,自然的彼此围绕,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人,永远只有权利要求自己,没有权利要求别人!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写好自己这本书,是唯一重要的事!人们常视为修行,但我更愿意视为自然!只要你时时警惕自我的狭隘与遮蔽,开放心胸,心灵的成长就和树的成长都是最自然的事,谁不愿意自己这本书春天读起来赏心悦目、夏天读起来热烈奔放、秋天读起来成熟圆融,冬天读起来彻悟天地呢!
先天的人性都一样,无所谓善恶;欲望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从来不是错,自然对待自己的欲望,不压抑,不纵容,不以自我为中心就好。而后天的人性,归根到底只是社会的成长中个人认知达成的精神自我塑形,心胸和格局多大,就能达成多大范围的和谐与自由!
所以,真正的人性实验室是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教育。先天人性或本能大致都一样,无需测试,后天的认知决定我们是佛是魔!我们能倾注的最深的人性关怀永远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