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十六: 《战狼2》与《血战钢锯岭》引发的反思
《战狼2》成为现象级影片的时候,作为“看世界”的系列,是有必要看一眼的。
正好女儿看了,问其感受,女儿说还可以,特效自然,比《爵迹》好很多,钱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算良心制作了。出于对女儿在视频制作上专业素养的信任,我走进了电影院,确实如我女儿所言,画面是没话说的,吴京也很敬业,如果不事先贴上主旋律的标签,主旋律的感觉没那么强烈,总之影片的成功是有理由的,如果不苛责,也算实至名归。当然,网上中戏老师给《战狼2》差评也不是全无道理,连吴京的回应都是感谢意见,请老师期待《战狼3》,网友就更没必要纠结批评了。任何好坏的评价都是有角度的,我不以文艺片的思想性要求动作片,所以不会予以差评。老师以“流芳百世”的观赏性、思想性兼具的更高的标准评价《战狼2》,对吴京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尤其是大家一致叫好的时候,意见其实是更重要的。任何人、任何作品,必须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成长!
《战狼2》的大热和中国人原本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由此我想到《血战钢锯岭》,两部片子的价值取向正是传统东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东西方的文化底蕴
吴京拍《战狼2》的时候一定没想到中印边境的摩擦,如今票房之高一方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一方面天时相助,点燃了国人心中的爱国主义,满足了大众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这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素质和底蕴契合。
在古代,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是一个全封闭地貌,北面是西伯利亚高寒冻土地带;西面是帕米尔高原,西南面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南面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古人根本无法翻越;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也就是说,早期它唯一能够产粮食的地方就是中原,商业的利润远远大于农业,国家的政策和文化必须重农抑商才能维系整个民族的生存。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因为资源的有限与紧张决定了个体人性的收敛与压抑,大家必须集体协作,形成了个人欲望服从整体利益的文化素质,具体表达为集体主义,后来发展为国家主义。所以,中国文化的素质就表达为限局域获取资源下的农业文明的集体主义素性,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是沉淀了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即使现在步入工商业文明,这种农业文明的宿性仍然沉淀在大多数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精神上不自觉流淌着的文化血脉。
所以,在中国,宣扬民族主义的影片如此叫座并不奇怪。而在国外、在西方,一定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更不会赢得在国内这样的票房和好评。
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明为基础,而古希腊的地貌多山石,土壤贫瘠,三千年前,当人口增长到不足以供养当地人,就被逼迫着不得不进入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商业行为就是等价交换,因此要求交换双方在人格上必须是平等的,贸易活动才能得以展开,由此缔造了西方文化的平等精神和契约精神。这一切构成西方文化的基本素质或底层基因。所以,才有宣扬个人自由、个人信仰的《血战钢锯岭》的事迹和影片。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军事法庭上,其父赶过来递交了上校的一封信上的话“被告作为一个‘良心拒服兵役者’的权利受到国会法案的保护,他不能被强制放弃这些权利,包括本案中不携带武器的权利”,这是美国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西方文化素质的体现,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军事法庭上,就算你走后门恐怕也难以有这样的结局,因为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法律捍卫这项自由,想想那些在朝鲜战场被俘虏过的中国军人回国后却都遭受了怎样不公正的待遇就可以想象了。
之所以大家觉得《血战钢锯岭》宣扬的价值观比《战狼2》的更高级,是因为我们目前身处工商业生存结构下的社会,对自由有更强烈的需求;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国家的观念淡化才是历史发展的方向,目前现代国际政治上的理念已经突破了国家框架,各国普遍认可的国际政治理念,就是“人权大于主权”的理念。随着国家之间种内竞争的收益越来越小、风险越来越大,以及关系人类整体存亡的系统危机随时爆发,国家之间的利益越来越趋同,不断有人批评《战狼2》就是站在这个历史方向和认知高度上来看民族主义的结果。
也就是说,站在最新的意识形态下,民族主义是个落后的意识形态,所有侵略战争后面都离不开民族主义,如德国希特勒发动战争就公开宣称是为日耳曼人争取生存空间,如日本甲午战争举国支持,也是因为战争在为弹丸之地的日本拓展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站在国际主义的角度,侵略战争的领导人是反人类的,而站在民族主义角度,哪个为国家的开疆拓土不是民族英雄?可站在被侵入的弱者一方,不过是侵略者罢了!
(二)关于战争的反思:从战争到竞争
两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有因为主人公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振奋,而是为炮火中千千万万无声死去的人难过。和平年代,生命最重;战争年代,命如草芥。最新的纪录片《二十二》所要表达的也是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慰安妇千千万万,活下来能说两句话有几人?《血战钢锯岭》的导演被采访时也希望大家把重点放到对战争的反思上。
面对那些残酷的场面,我们必须反思战争。战争是什么?为什么从人类文明发端,冲突和战争就挥之不去,仿佛是文明的必然产物,甚至于,人类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是为了战争应运而生。
战争是什么?
战争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竞争,通过暴力竞争重新分配资源或利益。
竞争现象从生物开始出现,最早的自养性植物如大森林中的不同植物之间也会争夺阳光;异养性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竞争性自然进一步加强;而到雄性生物出现,竞争的激烈程度才凸显出来,如狮子群的头虽然是雄性,负责维护领地,但狮群却是以雌性为核心的母系社会,作为头领的雄狮一旦被更强的雄狮打败,就会失去配偶和子女,所以雌狮子的中心地位不变,雄狮竞争上岗,这也是男性天生比女性狂躁凶狠的生物性基因源头。
及至人类的采猎文明阶段,也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和大自然搏斗,展开种间竞争才能生存。而农业文明、工商业文明阶段,人面对的敌人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种间竞争转为种内竞争。
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长,故,残酷的种内竞争无法避免。
中国因其封闭的地理地貌与典型的农业文明形成了其特有的压抑竞争的保守文化秉性,战争总是对内的,如内部的农民起义或暴力下的权力更迭,所以,我们的民族英雄多是抵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如蒙恬、岳飞、戚继光等,甚少开疆拓土的民族英雄,卫青、霍去病也是在抵抗匈奴的过程中拓展了汉朝版图的。
西方文明的摇篮环地中海因其开放的地理地貌,对生存资料需求的拓展总是向外的,具体表现为竞争性最强的工商业生存结构。而北欧和中欧直接继承了文明初始阶段的狩猎人和游牧人的种间竞争之本性,在中古时代以前一直处于海盗文明与强盗文明状态。由此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竞争与进步的秉性。
战争是竞争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国内战争如《战狼2》中的非洲国家内战是国家内部集团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的争斗。对外战争如《血战钢锯岭》中的美日战争是美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但竞争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战争。
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指出:原始氏族社会是公有制下的平等,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制的出现把人异化成不平等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卢梭呼唤平等、自由,成为资本主义的先声,但资本主义缔造的不平等其实更甚,曾经的统计数据是2%的人拥有世界50%的财富,另有50%的人拥有世界1%的财富,而且,这个贫富分化的比例在日益加大。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停不下扩张的脚步,直到资本利润率趋零。也就是说,战争和资本的本质的一样的,都是竞争,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加剧的竞争史;但生物竞争史彰显的规律却是竞争越剧烈的高等物种其灭绝速率也越快:如人类作为直立人和动物一样生活在血缘结构中,和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称之为氏族社会,历时长达三百万年;农业文明社会历时一万年;工商业文明历时三百年;信息文明不会超过一百年。
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最早期的文明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传统中国文化有着与当下文明不同的保守素质,这是中华文明的最大价值,即保守、和谐、修身。今天的中国跟随了西方的文明一百多年,甚至比西方更推崇进步与创新,这是全球竞争格局依旧存在下的自我保护措施;但西方的文明不能带给整个人类未来,中国要引领人类,必须缔造出兼具保守与竞争两种素质的新文明,而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和《人类的没落》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人类唯有把东方文化中抑制竞争的和谐理念与西方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与民主的理念相结合,立足于人类危存主义下系统危机的缓解,缔造新的生存结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的走完人类接下来的求存之路,才能避免无休止的愈演愈烈的各种形式的竞争,包括战争。
现实中表现出的生存资源的不足,是固有生存结构下的不足,如中国的农民起义固然源于农民无法生存,同时源于私有制下个人对自己财产的过于重视。国家危难之际,崇祯反复恳求京城权贵及富户为没钱的政府捐军粮军饷,只筹到白银20万两。八天后,李自成破北京城时却搜刮出城内各权贵七千多万两白银。李自成破洛阳之时,福王富抵北京却不肯多捐军饷粮饷,最后饥饿的士兵哗变,投降了李自成。再退一步,如果福王等权贵在天灾面前能让老百姓不至于因为天灾而饿死,连农民起义也许都可以避免。同理,全球范围内表现的生存资料的不足也离不开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所以,极简生活方式是一种利于人类整体求存的先进理念,人类的幸福感应该更多的内求,即立足于自身的精神圆满而不是物欲的无限膨胀。
欲望是竞争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以修身为本,以内求追逐幸福,没有太多对外竞争的素质和进步、创新的要求;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自由竞争的商业文明素质和对进步、创新的孜孜不断的追求,是向外谋求成功与幸福的。也就是说,以个体求存为目标的基因塑形了人底层的竞争素质,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要求放大了这个素质;而人作为社会人以整体求存为目标的文化基因塑形了保守的素质,中国文化因为其封闭环境固化了这个素质。两种素质都是人类求存需要的天然素质,二者的深层兼容和有效平衡,是人类在王东岳的新危存主义价值观下维护人类整体求存的需要。
老子反战争,也反竞争。
就个体而言,战争中没有胜利者。《血战钢锯岭》中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父亲是千千万万好不容易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他们是战场上胜利一方的胜利者。可结果呢?正如主人公的母亲而言,父亲战前不是那样,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战后那些逝去亲人或朋友的活着的人、那些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的人、那些看着在自己枪口下刺刀下倒下去的人,内心怎能和从前一样?!经历过战争苦难的,打过仗的很多都不看战争片,如刘伯承,一看就痛苦,因为在他手下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所以,《老子》三十一章指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意思是说:永远不要发动侵略战争,如果被侵略,不得已而迎战,也要淡然处之,更不用为胜利欢呼,欢呼就等于赞美杀人……我们要为所有逝去的生命默哀,我们要把胜利的庆典改成所有死难者的葬礼!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同类的悲悯!
就团体而言,胜者得失几何呢?每一场战争都是对双方财力、物力、生命的极大消耗,如美国为捍卫自己的美元霸权打了的几场战争,虽然巩固了自己的美元霸权地位,如伊拉克战争后,美元成为石油结算货币,但自身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所以和平崛起的中国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如汉武帝虽然发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最强音,也终于因为穷兵黩武,耗空“文景之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两代帝王积累起来的财富,引发社会内部动荡,最后反省而下“轮台罪己诏”。《老子》老子三十章也指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物壮则老……
意思是说: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瘟疫流行,对战争双方都不利,而争强好胜不过是在打击了对方以后,让自己也更快的趋于灭亡罢了,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终点的,人类的文明也是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实就是对终点的趋赴……
也就是说,每一次强权竞争的结局,只能缔造下一轮更激烈的竞争,它没有表现在战场上,而是直接表现在科技上和军备竞赛上。如果触发下一轮战争,就注定是更毁灭性的战争;如果暂时和平,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金融战争、文化战争也悄然存在。化解这一切唯有在文化上、制度上破旧立新,达成全球一体化的和谐认知和制度保障。
中国靠韬光养晦几十年默默竞争的力量崛起,但不能靠竞争的理念引领世界,须知,弱者求存,往往不惜同归于尽;强者求存,一定要给弱者活路,且致力于人类整体能更好的生存,一定要以仁心、以和谐、以平等、自由为本,才能站在最高的道德制高点上,输出人类危存主义的价值观,协调整个人类的出路。
《老子》第三章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反文明意绪要表达的就是:不要刺激无度的外在欲望,不要催化无休止的竞争、进步和创新,而要学会向内涵养身心,保守的维护好人类的存在度(《物演通论》中存在效力或能持恒稳定的指标)。其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的“心”和“志”是指人向外发散的各种欲望和以我为中心的强烈意志,而“腹”和“骨”都是指人基础的身体健康和文化意识形态之外的自然存在状态。所以第十二章才会说“为腹不为目”,即求存以维护存在本质为要,才不会让自身陷入快速演化的正反馈中,这与当下各种广告刺激消费、刺激竞争是截然相反的文化态度。须知,正是竞争的意识形态本身缔造了竞争的社会环境而让人不得不进一步竞争,让竞争成为了社会分化的正反馈力量。
当然,竞争其实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观驱动力,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宇宙物质演化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即万物的演化方向都是递弱的,不断分化构合成更后衍的存在,而人类晚级社会的分化构合主要是通过智质分化构合(即分工分科,即科学的发展)实现的,而智质分化(即科学分化)是西方哲科思维的素质,中国文化的具象整体性思维没有分化的素质,这也是西方科学发展以后高速嬗变而中国可以停滞几千年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类晚级社会自然分化的实现是通过人类智质分化实现的,智质分化状态(即文化发展状态)是社会分化或人类文明发展具得以体实现的重要条件。而东方整体思维的价值正在于其分化素质的欠缺。在不参与外来竞争的环境中,是对自身存在的很好维护。
站在《物演通论》宇宙观、世界观模型上的观点看:“进步”缔造“衰落”,犹如“增长”促成“衰老”;“追求发展与进步”的文明化脚步是人类对灯蛾之火的趋赴;故,西方的哲科思维到了应该反省的时候,科学的作用更需要质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当初,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需要能力才能求存;今天,人类的能力已经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彻底破坏,这时候就需要反思自己的能力了,人不是地球的中心,当其他作为我们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被我们越来越严重的摧毁时,我们能活多久?
每部电影都是时代的反应,有思想性的电影不仅要反应我们当下的文化,更要让我们学会反思当下的文化。这是所有有文化责任感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愿中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人、文化人和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