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一:芳归何处

看了大热的《芳华》,因为WG对我个人的经历影响不大,所以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象很肤浅。只是因为曾经在阅读中了解到大量的我喜欢的文学家在WG中自杀,于是间接感受到WG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对比昔时、今日,才能深刻体会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压抑,这是由于我们处在不同的生存结构和文化环境下。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专制制度下的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彰显和表达,这种文化的延续在今日的工商业文明下的中国也没能彻底消解。刘峰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下的典型,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导向,无私无我,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个人利益。与之相反,林丁丁的名表已经暗示其成长中家庭的资本阶层地位,自然形成了其个人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导向,连爱情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是无论如何走不到一起去的。刘峰永远不明白,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绝不能放弃任何机会,这是唯一可能赢得林丁丁的途径。所以,当刘峰放弃深造的机会,其实就等于放弃了林丁丁。他们之间爱情的鸿沟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的鸿沟。

按照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商业文明,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革以后中国转型步入工商业时代的必然。因为工商业文明必须充分调动个人的能力和欲望,所以越来越强调个人的利益和自由,有资本的凭资本赚钱,有权力懂政策的凭权力和政策赚钱,刘峰这样无权无钱无强烈欲望驱使且残疾的人自然不合于新的时代。结尾李峰与小萍在墓地重逢时,小萍问刘峰及其家庭,刘峰说女人很奇怪,陪伴时说你不挣钱,外出挣钱了,说你不陪伴,由此就能看出刘峰的行为始终是被别人的需求驱使的,本人没有强烈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不符合工商业文明的诉求。而陈灿是自发的追着钱跑的,加上自身所处阶层的优势,所以会成为新时代的所谓成功者。但站在人类生存史的大尺度上看,三百万年直立人或者说血缘氏族社会最稳定,其后的农业文明次稳定,二者都是以集体主义为主导,而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工商业文明不过是人类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且在几百年间就彻底耗尽地球资源、彻底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注定无法继续。下一期新的文明虽然不应该压抑演化律决定了的人越来越自由的天性,但人类整体求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得继续刺激物欲,需要我们整合共享资源,需要我们的所有自由一定以人类整体的安全为底线,这必然离不开更关注整体的集体主义式协作。故,时代不停变换,且越变越快,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才能理解不同的时代,理解了每个时代才理解每个时代下的人,以及我们身处不同时代该如何求存。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时代命运、国家命运、家庭命运的个人化表达,每个人特定的生存环境赋予个人特定的认知。

对影片中的中国而言,一个刚刚建立的贫困的社会主义国家,生存结构仍然是农业文明的表达,集体主义是主流文化,所以,以刘峰为代表的凡事以集体利益为最高诉求的意识形态是最有时代价值、最受表彰的。正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下,一批家庭背景不同的人聚集在一个文工团下,虽然几千年专制文化下的等级观念在每个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个人家庭背景仍然会造成彼此的差异,但社会层级的悬殊并未特别彰显。所以,陈灿作为昆明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和众人无异,更没有刘峰惹眼和光鲜。而当时代转换后,工商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家庭背景的权力与资本力量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与人的差异彻底拉大。所以,陈灿与刘峰的差距从在文工团中的有限差距到后来彻底的天壤之别都是时代转换的结果。

何小萍的不幸是时代加诸于其家庭的不幸,是家庭加诸于其成长的不幸,爱的缺失使其性格上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程度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敢自然的开口向林丁丁借军装,所以不敢自然的表达自身的爱和其他一切情绪;何小萍的幸运在于遇到了刘峰,残酷的人生由此温暖,而刘峰也因为内心的善良得到了小萍一生的爱。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无论时代怎样的变换,无论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如何卑微而无力,拥有一份真爱,可以让一切荣辱得失无足轻重!基于懂得与理解的真爱,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弥足珍贵最美好的东西!

人类文明化以后,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认知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赋予不同时代的认知,具体到不同家庭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化的认知差异。处于社会底层的个人虽然可以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因着主动的自我改变而突破既有的社会阶层,但无论是在个人财富还是个人作为上,有时候你拼搏一生到达的终点还不如某些人的起点。所以,每个人的价值不是以你最终的成就而言的,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最终是自我成长的价值,是自我认知不断升级的价值。唯有真正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这个时代下的人,包括别人和自己,我们才能在短暂生命中最清醒的做好自己,理解爱,学会爱,让生命之花始终绽放着美好,赋予生命永恒的芳华。

现实中的我们完全可以超越影片中狭隘的对于青春与芳华的定义,在不间断的成长中既不失初心的美好,也不被变化的时代抛弃,这基于个人对于人类乃至宇宙整体发展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整体理解下的对万物普遍的关爱。

我们借助影片缅怀青春,任何时代、任何记忆中的青春总无比美好。青春的美好常常仅仅在于它的短暂,在于它保有最美好的身姿与容颜,在于它可能还来不及世故,还可以不必为生计为责任而化身社会机器的螺丝钉。爱青春,实际上就是对唯美事物的热爱与怀念。而爱美,才能热爱生活;爱美,本就是热爱生活。

但美好,哪怕仅仅是身姿的美好,也不仅仅属于青春。对于舞蹈的兴趣,我的童年和青春都没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并不妨碍我老来花很多时间追求这份唯美。我看到我身边那些坚持练习瑜伽、舞蹈的一群人,从三十多岁的离异女人到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年龄越大,越是身姿绰约而柔软,各种专业的高难度动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我认为《芳华》最后林丁丁发福的照片代表的不是青春易逝,而是放弃对唯美的追求,放弃对唯美的追求就是放弃青春。青春,无关年龄,更多是一种心境。芳华,无关青春,更多是一种追求。

培根说“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对美的追求绝不止于容颜和形体,自然也不止于青春。对唯美的追求本身就永无止境。终极的美蕴含对世界终极的理解,那是于琐碎的生命片段中见天地之整体、于有限的生命经历中了悟生死与永恒的大智慧。《庄子·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就是彻悟天地大道之美。

关于对美的阐述,最深刻的莫过于王东岳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美的本质》,这里我们不深入探讨,只将其哲学层面的结论延展到现实生活中,可知,美不过是维护人类生存的求存导向,如对爱情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繁衍的必须,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是对脆弱生命的慰籍,对逻辑简约之美的追求是有效整顿信息统一万物的最高求存诉求…… 所以,发自内心觉得美好的东西必是有利于人类整体求存的东西,如真诚、理解、互助、爱等;而发自内心觉得邪恶的东西必不利于人类整体求存,如自私、野蛮、争斗等,这些短暂的维护个体求存的素质在分化越来越严重、协作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中会逐渐越来越没有市场。

刘峰式最自然最单纯的善良,乃至更高程度上同体大悲式对万物的悲悯,永远是人类整体求存最重要的素质。从物质演化的源头可知,万物本一体,而人类是尺度更小下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个体还是整体,幸福从来不依赖于物质财富的增加,真正让生命幸福而温暖的,永远是单纯、真诚的爱与理解,永远是洞悉人性的宽容与通达。人类,永远只能靠对世界、对人类整体的认知而彼此真正联结在一起,普遍的同情心、同理心是我们联结彼此最朴素的善良与美好。

芳归何处?一袭青春绽芳华,一腔美好驻芳魂!生命中绽放出的人性的美好是生命唯一最重要的意义,自我成长的永恒绽放是生命唯一的追求,因为红尘落定之时,我们拥有的只有记忆,自我美好的成长与记忆才能让我们此生无惑、无忧、无惧,让我们此生始终坦然而心安。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