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感性的武断

让我们从所谓的初级感性阶段,即一般以为是“认识过程”得以发生的起点给以简要考察。【注意:所谓“认识过程”就是“逻辑过程”,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在感官水平上以及感觉中枢内将种种非图像要素综合处理成感性图像或表象的初级逻辑过程。笛卡尔使用的“观念”一词,就包含着这个由感觉发生的一瞬间所引发的一切内容(由“观”到“念”的一切内容),这是十分正确的。至于“观念”后来何以日益远离了感官而显得愈发缥缈起来,已是有待容后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了。】(1)

视觉──它大约占去人类感觉信息量的70~80%,然而,视觉只是生物生理感光系统(源自于原始无感官生物之光合作用的代谢需要及其趋光性,而原始生物的“趋光”并不是为了“趋求真理”)的一种机能表现,它只在极有限的照度内对400~70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可感(故谓之“可见光波”)。即是说,凡不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或者,凡不以发光或反光呈现其属性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而且物体的基本构成如何影响着它与光线的关系,并不是目力可以直接探察的事情。再者,对光的“可感”并不意味着对光的“真感”,因为把“光”(即“光量子”或某种“能量单位”)感觉为“亮”非但没有澄清“光”是什么,反而令光子的本性在恍恍惚惚的光感中失之尽净。【试想一下,假若让这一束“能量单位”不是作用于视网膜和视中枢,而是作用于其他物体譬如溴化银底片上,则它所产生的理化反应可能反而是使感光者不自觉地变“暗”了。进一步讲,倘若贝克莱追问:何以见得引起“亮”感的东西一定是“光”?你其实已经无法为之提供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因为当你数说种种有关“光”或“光子”的特性时,你的根据仍然不外乎是“亮”。可是,“眼见为实”却历来成为检验知识的最可靠的根据,即使是那些以排除主观倾向为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实验观察”亦须以“观”为证。如果动辄就提出如下质疑:我们何以会将物体发出或反射光波的单一属性武断为对物体本身的可靠认识?以及,我们何以证明“引起亮感的过程是由于光”的所谓“科学结论”不是一种武断?则“认识过程”在其尚未进行以前就应该休矣。】(2)

色觉──世界本无色,所谓“颜色”不过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混合光产生白色光觉,单一波长的光波只要相差5毫微米,人眼即可产生不同的色觉,故从400~70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中大约能变换出150多种不同的“色”,主要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绿(570~500)、青(500~460)、蓝(460~440)、紫(440~400)等七色。至于红和紫以外波长的光线,则陡然成为没有任何“颜色”的“理念之光”了。】(3)

听觉──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错就错在这“声音”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什么是声音”,反而让听者误以为“声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直接是一种客观的音响。而导致此项错误的不仅仅是鼓膜、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中枢,就连外耳道也参与作祟,致使较小的振频变成很大的声音,却对较高的振频充耳不闻:“根据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一端密封的管道,能对波长比它大4倍的声波发生最好的共振。人的外耳道平均长度为2.7厘米,它的4倍是10.8厘米,后者与3000赫兹声音的波长(11.4厘米)相仿。因此,人类外耳道的共振频率为3000赫兹左右。由于这种共振因素的存在,当3000赫兹的振动波传到鼓膜时,听力可增加10分贝左右。”(引自《生理学》)】(4)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身外世界中原本并没有艳丽的色彩或悦耳的声音,倘若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构造上起初直接就是光谱仪和振频仪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或听到的世界一定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见,“有声有色”只不过是某类自然存在物(如某些动物)为维持其存在而不得不对“异我者类”(即一切依存对象)加以扭曲的特定感应方式而已,但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把世界武断为“声色迷离”的生存舞台却又是一个讲不得道理的必须。(5)

──再者,纵然我们闭目塞听,以防“上当”,触觉摸索出来的世界照例不过是形状、体积、温度和硬度等有所差异的“感觉要素的集合”(马赫语)而已,且由“感”成“觉”的过程仍然必须借助于武断方能完成,譬如,从铜、岩、铁、钢一直到钻石,各类固体物质的实际硬度差异颇大,但触觉所示几无分别;又如,热是物体内部原子或分子不规则运动释放的一种能,生物的温度觉把它转化为冷或热的感受加以认知,虽然就此感触本身而言不能不说知之确切,然而那被武断为“热”的要素若未接触到皮肤究竟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受热者其实连自己已经武断过一遭也毫无觉察。(6)

──氨和吲哚等挥发性混合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最上端的淡黄色嗅上皮细胞,于是我们要为不愉快的粪臭味而蹙眉屏息,从嗅觉中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气味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结论,但是大凡对人体不利的东西总会被我们体验为不够美妙的刺激,而美与不美纯属主观的武断,犹如苍蝇一定认为上述气息正是美味一样。(7)

──味觉感受器味蕾给出的各种口腹之欲,不过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它们与产生味感的物质之关系,迄今亦无任何专家能够说得清楚,譬如“酸”味是由溶质中的氢在液体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亦即质子造成的,那么,其他元素或其他离子是什么味道?或者何以就没有味道?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以“武断为知”的一切感性觉悟的能力范围。实际上,味觉中的“甜”与“香”只不过是对可利用能量譬如水果(内含果糖,即双分子葡萄糖,1克葡萄糖可为人体提供4大卡能量)或肉类(1克脂肪可为人体提供9大卡能量)加以识别获取的主观设定,而味觉中的“苦”与“涩”也同样不过是动物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建立的对有毒或有害物质予以鉴别排斥的保护机制,仅此而已。(8)

──人类对空间位置和自体运动的感觉来自深藏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使闭上眼睛,人体极轻微的倾斜也瞒不过它,然而人类随着地球高速翻转,灵敏的前庭半规管却对此一无感知,致使人类空活了上百万年还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大地竟是一个自行转动的球体。拉开了人类科学史序幕的哥白尼,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填补了小小前庭器官的失能,可是如果我们整天都处在对这种天体旋转运动的准确感知之中,恐怕眩晕浑噩的人类──如果他们不肯失之于上述种种先验性武断的话──早就已经不知所终了。(9)

然而,人类用这种变换了物态的感官和感觉照样有效地建立了自己生存所需的识辨系统,而且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只有这种扭曲了真实的感觉才能最经济、最和谐地维系生命微弱的存在,谁又能指责这种不为发现“真理”而设置的感性武断认识方式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错误呢?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马赫在其《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谈到,“思维经济原则”不仅体现在理性推导的简约化和精练化方面,而且首先体现在对感觉过程和感觉整合的无意识认真上,这是独具慧眼的见解。依我看来,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这种源自人性或动物性深处的盲目和无知正是一种必要的生存保护机制。试想一下,如果人类经常处在不能确定自身天赋的识辨系统是否可靠的迟疑状态中,将会是一种怎样糟糕的局面!(此处主要指建立在感性和知性基础上的当即行为反应,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借以生存的基本用智方式,理性化的滞后行为反应另当别论。)实际上,“可靠”历来与“求真”无关,因为“求真”(姑且不论可能与否)难免使处理对象的过程复杂化,然则一切可靠而敏捷的求生行为潜能想必都会因此而化为乌有。(至于支配着包括“思维经济原则”在内的更具普遍性的自然简约原理,容后再谈。)另外,自波义耳于十七世纪提出“第一性的质”(如物的广延、大小、运动等)和“第二性的质”(如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以来,许多著名哲人将此视为大有深意的课题加以探讨,然在我看来,二者其实只有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甚至连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也没有,因为从根本上讲,它们都不能证明各自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真”或在多大程度上未能反映“本真”。说到底,问题不在于作为对象的客体性质是什么,而在于使客体成为对象的性质是什么,对于这个更关键的课题,既往的哲学却很少问津。】(10)

 注释:

(1)认识过程就是逻辑过程。理性思维特指狭义逻辑,运用理性逻辑是通常意义上的狭义逻辑过程。感觉是逻辑的低级阶段,即感性逻辑阶段,因为感觉也是各种信息被逻辑整顿处理后的一个结果。总之,感性和知性等其他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逻辑过程。所以,整个感知即广义逻辑。

(2)本段通过视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人的视觉只对400~700毫微米之间的有限光波可感,且仅仅在人的视网膜上感光为明亮……

(3)本段通过色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400~700毫微米之间连续的光波被色觉转换成截然分段的不同颜色……

(4)本段通过声音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人的听觉只对16~20000赫兹范围内的有限的机械振动波有感……

(5)所以,有声有色的世界是我们特定感应方式下的主观世界。

(6)本段通过触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7)本段通过嗅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8)本段通过味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

(9)本段通过空间感觉证明感性逻辑的武断。《知鱼之乐》中有一篇《哥白尼与内耳前庭》是更全面的论述。

(10)感性逻辑的武断是对自然律简约原则(复习第二十九章末段的注释)的贯彻,从而最经济最高效地建立了求存所需的识辩系统,实现了感性逻辑阶段的代偿有效性。而“思维经济原则”是理性逻辑的武断,即简约原理在理性逻辑上的贯彻。这种武断表现为感知主体的无意识认真,即以感知到的结果(无论感性结果还是理性结果)为真。所以,人类的感知只为求存而并不求真,这是实现代偿有效性必须贯彻的代偿规定性(即以最高效的简约原理贯彻代偿)。波义耳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完全没有涉及到主体为什么必须以扭曲客体的方式来感知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并没有什么哲学意义。

另外,关于“无意识认真”需要明白:

对感觉结果的自动认真,是唯物主义的“无意识认真”状态。这里的“认真”即确认状态,即代偿的满足状态。

随着广义逻辑的发展,感知主体开始对感觉结果质疑。如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就基于对感性的质疑,即进入了对感性的自觉不认真状态,这是理性参与的感性逻辑反思状态,由此开启认识论。而休谟继续质疑理性,如质疑归纳法,康德则继续全面批判理性、质疑理性,也就是说进入了对理性自觉不认真的状态,这是用思想来思想思想的理性逻辑反思状态

佛陀建立起来的理性逻辑模型并没能通过自身更深刻的逻辑反思去质疑,即他对自己的理性认知是自觉认真的,把自己的理性认知视为宇宙实相,且对修行后的感性实证自觉认真。佛教认为诸相非相,是因为佛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即万物在纵向上有因果关系(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在横向上有依存关系(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不是一个独立的实在的存在,类似西方非存在是一个相对的流变的非永恒的存在。佛学没有本体论,也没有达到西方认识论的高度,但他融汇横向范围、纵向范畴的感知认为万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是极其高明的,只是他的“十二因缘”没有把万物纵向衍存和横向依存的关系说得更清楚,但表达了每个人所有的状态取决于他横向依存和纵向业力因果因缘和合,但就这一点在那个时代也是极其睿智的。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东岳老师,他和佛陀一样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理性逻辑模型,区别只在于建好以后,王东岳老师在逻辑反思中将逻辑模型也视为“感知”的结果,通过逻辑反思下确认的感知非真(无论感性、知性、理性都是基于武断的非真)确认自己的逻辑模型也非真。所以,佛陀的认知状态是自觉认真状态(即理性地认为自己的理论或实证为真),王东岳老师的状态是自觉不认真状态(即理性地认为自己的理论非真)。这种不同的认知状态也表达着越后衍的感知代偿其理性认知的逻辑反思越深彻,其认知稳定性或确定性越低,其代偿有效性越低。

感性阶段的“无意识认真”和理性阶段的“思维经济原则”都是对简约原理的贯彻,简约原理可以复习第二十九章的注释,后续章节还有更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注:上一章说明精神存在在纵向上的客观性和横向上的主观性,亦即“我思故在我”的“非逻辑武断”。于是,从本章开始,展开对这个“非逻辑武断”的证明。感性是认识的起点,所以先从感性开始证明。于是,本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空间位置感觉具体证明感性逻辑在横向上的主观性或武断,并说明这种武断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求存感知方式,是实现代偿有效性的必须,是自然选择的必然。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