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感应属性的概念
何谓“感应属性”?──让我们就从这里切入主题。(1)
简而言之,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物质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既往亦笼统地视其为“自在”状态,而实际上此刻已是“自为”状态的起点)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所谓“无条件自在态”(仅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目前姑且可以假定系指宇宙物理学上的那个连时空属性或广延属性都不具备的“原初奇点”,由于尚无任何分化,故此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此处暗示,所谓“逻辑抽象”或“抽象”可能是某种最原始的规定对其后感应属性代偿的奠基);所谓“有条件依存态”,目前姑且假定其起点可以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于递弱而致分化,故此演成逻辑直观中较切近的“在者”(此处暗示,所谓“逻辑直观”或“直观”可能是某种较晚近的属性对此前感应代偿规定的遮蔽)。】(2)
即是说,自然存在有一个从无条件状态向有条件状态弱化演进的过程,这个条件化的衍存过程也就是自然存在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演进的同一过程。所谓“结构化进程”无非就是各个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而所谓“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此处暗示,一切“感应”或“感知”均以物质分化的属性范畴为对象,也就是说,所谓“属性”、“范畴”、“对象”等概念可能原本是同一个东西(详论参阅另章);所以,作为自然分化产物的精神属性,其认知能力无论如何都无法追溯到那个没有任何属性分化的“奇点存在”上去,这个奇点在物理学上就是无可言传的“前宇宙存态”,在哲学上就是无法深究的“始基存在”之深渊(即“无生有”的那个“无”的深渊)。】(3)
总之,一切感应性存在者必是一种有条件的局限存在状态或有限存在形式,在宇宙存在的发生序列上,感应物性的出现正是其前体存在形态(或“奇点”存在)之存在度流失代偿的产物,这使后续的存在者相继进入某种更趋弱化或残化的存在态势之中。所谓“残化”其实就是“弱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即存在者的相对依存性或条件依赖性增加;而所谓“条件”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先在性派生(即“时间性存态”)或共在性扶持(即“空间性存态”);换言之,有限的存在者必然陷于依存状态日趋繁纷的相对存在格局之中。在此形势下,任何有限存在者自需发展出对依存条件的某种感应能力或依存属性,否则镶嵌在依存关系中的自存之局根本就无从实现。说到底,“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此乃感应性得以发生的基础。(4)
注释:
(1)本章探讨“感应属性”的概念。
(2)本段“感应属性”的概念是狭义的“感应属性”,指奇点分化后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即物理性衍存方式或依存方式。广义的“感应属性”还包括后续代偿的化学存在方式、生物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等。所以,狭义的“感应属性”只包括理化感应,而广义的“感应属性”还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等。也就是说,广义的“感应属性”其实包含了狭义的“感应属性”和“感知属性”( “感知属性”是“感应属性”代偿增益的结果,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等) 。所以,在全书不同章节中的“感应属性”的内涵需要根据它在全书中的位置及上下文来确定。
而狭义的 “感应属性” 和“感知属性”正如“自在”和“自为”,是元一的自丰性概念,其区别仅仅是“感应度”或“感知度”的区别。所以,人类的“能力、能耐、灵性、心灵”等并不是人类神圣或特有的,不过是原始感应属性逐级代偿的产物而已。
另外,之所以说“无条件自在态”仅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是因为“原始奇点”也不是绝对无属性,至少其还有存在属性,所以其存在度也不是绝对的一。在现代物理学的背景或在人类当下的认知状态下,“原始奇点”作为 “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也是“观念中的‘在’”。第一章就指出了“观念中的在,不是通过对众多在者加以艰深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这个“无意识基底”的缘由就是奇点的“在”作为始基存在其存在度接近1而不是1,即始基存在至少还有存在属性,所以才会被逻辑本能导出。
有条件的依存态指“在”的分化产生了分化物,而分化物作为分化残体都有回归成作为整体“一”的“在”的本能,而这种回归依赖于分化残体间相互感应彼此的能力,这种感应能力在纵向上演化为后来的“抽象”或“逻辑抽象”。所以,作为感应属性代偿的“抽象”或“逻辑抽象”其耦合都遵循简约原理。
感应的原始规定性决定了后衍抽象的根本规定性,即遵循简约原理下武断地“扬弃客体而抽象对象”,以达成最高效的依存,向“在”变态靠拢而归一(见第八十九章、五十一章)。也就是说,分化残体以彼此的属性相互感应,而属性并非客体本身;感应的目的是相互依存而归一,即企图回归“在”的一体状态。
这里“所谓‘逻辑直观’或‘直观’可能是某种较晚近的属性对此前感应代偿规定的遮蔽”,可以复习第四十一章加强理解。第四十一章论述代偿规定性时指出后衍代偿属性对前体代偿属性有遮蔽效应。人类感知不到体内最基础的理化感应,就是因为“逻辑直观”或“直观”作为后衍的感应属性代偿遮蔽了最底层的前衍感应属性代偿。
换句话说,正因为最幽远的“在”是最原始的存在属性沉淀在人意识中最深沉的先验规定,所以人总是先天地觉得这个世界是统一的、有元因的。这是自然衍存最原始的属性赋予人的最先验的逻辑抽象。人是大自然层层衍存的造物,故最原始的属性沉淀得最深,完全被后衍属性遮蔽以至于成为完全没来由的无意识,即“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
关于“抽象”可以参照第五十一章、八十五章、八十九章理解。第八十九章总结为:感应的根本规定就在于“扬弃客体而抽象对象”。第五十一章总结为“‘抽象’是观念载体为了求得自身作为‘在者’的弱存而不得不向‘在’变态靠拢的一种代偿性规定”。二者共同表达着在者的依存或求存目的,而求存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维系自身的存在度或最大限度地维系自身的稳定,所以分化必须通过最大程度的耦合归一(即向“在”变态靠拢)来实现。
通俗地说,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衍存分化是一个层层抽象的过程,即感性是对感应所得的抽象,知性是对感性所得的抽象,理性是对知性所得的抽象,抽象的目的都是达成整体的耦合,归一于无意识基底的“在”,亦即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感应的抽象原始规定性是其后感性、知性、理性的奠基;感性直观或知性直观是对感应原始代偿规定的遮蔽;而无分化以至于几乎无属性的“原初奇点”的属性代偿必然是比感应更原始的规定性,由以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
(3)本段可以复习第五十章到第五十三章的四条衍存律以帮助理解条件化、结构化的衍存进程与感应属性增益的进程同一。也就是说,物演分化进程中,衍存条件随着衍存序列的递进而递增,而衍存条件本身就是逐层叠加、逐层繁化的结构存在,而繁复化结构依存的实现全仰赖逐层增益的感应属性,亦即感应属性增益有其日益复杂的结构基础,而结构的日益复杂也离不开感应属性的增益,所以,三者完全是一个整体。
通俗地说,“在”分化后的残体(即分化物)有自发的内在归一的冲动,这种冲动表达为分化物间的彼此感应。“感应”是分化残体彼此重新合成一体的原动力,也是分化残体构合成新的在者以维持其存在的粘合剂,同时也表达着分化残体对自存条件的确认。如基本粒子分化出质子和电子,作为粒子残体的质子和电子靠彼此的理化作用即电磁感应实现彼此的依存,电磁感应力就是质子和电子对各自自存条件的确认,从而构合成原子;原子分化构合成分子,化学键就是残弱的各原子对各自自存条件的确认……一直到人,人的感应、感性、知性、理性都不过是残化的各细胞整合成机体的内在依存条件以及为维持机体存在而必须通过外界摄取能量的对外界依存条件的确认。而人类进一步的智质分化构合成人类社会,其智质自然也表达着人类及人类社会对维持其自存的条件确认而已。(人类智质分化部分见卷三的内容)。这个对不断增长的依存条件的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增益过程,也是后衍存在的结构不断繁化的过程。所以,条件即对象,都是不断分化或不断范畴化的属性存在而已。而对条件或对象追本溯源,可以直达那个作为“始基存在”的“无”。
这个作为“始基存在”的“无生有”的“无”是相对的无,其实还是“有”,所谓“无”只是几乎“无属性”的“无”,绝对的“无”是生不出“有”的。绝对的“无”与绝对的“有”(即绝对存在,即既往所说的无限的存在)都是衍存区间外的空洞,有限衍存区间内的“有”都是相对的“有”。说到底,“无”只是存在源头的表达,如同易经中的“易”(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佛家的大乘的“空”(即如来藏)、道家的“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奇点存在,就是哲学上的始基存在或“在”。
(4)关于条件可以复习第五十章。总之,分化产生分化物,从纵向时间范畴的视角看,前衍层级的分化物是后衍层级分化物的衍存条件;从横向空间范围的视角看,分化物彼此互为依存条件。而纵向、横向或时间、空间本是一体的,所以二者同一。所以,衍存的每一步纵向分化或横向耦合都是条件依存(或衍存)量的递增。(注:1、横向的耦合达成纵向分化的实现,二者是一回事。2、条件即具体存在者。任一具体存在者对自身而言是相对存在,对其他存在者而言,是依存条件。)
也就是说,万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或有限的相对存在,靠“感应”实现衍存或依存。任一存在者都既是前衍存在的分化产物,也是后衍存在者的前提条件和依存条件。与这些条件建立联系,确认和占有依存条件的过程就是存在者的求存过程。求存过程就是感应过程,感应是所有存在者存在的基础。
注:本章进一步从解读感应属性的概念入手更细致地探讨精神之渊源和本质,其后章节都是进一步的深入、细化和解读。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感应属性”和“感知属性”
(概念注释)
感应属性:就指一般的理化感应现象,此乃原始分化物类为达成残化依存结构所必然生发的代偿识辨属性或自然初级信息,譬如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等。重要之处在于,这种理化感应属性正是后来高度进化的人类感知属性的源头与滥觞,故,此项概念外延尽可以囊括作为其后衍产物的“感知属性”在内。
感知属性:感应属性的后衍代偿产物或识辨扩展系统,它包括哲学上一般所谓的感性、知性与理性之总和。它不仅为人类所独有,而是随着物类递弱演化以及生物进化过程逐步派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日常所说的“能力、能耐、灵性、心灵”等词项与“属性”一词的同畴关系。
(第七十三章)
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物质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既往亦笼统地视其为“自在”状态,而实际上此刻已是“自为”状态的起点)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