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感应性的纵向发展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早在亚原子以前的宇宙进程中,作为精神前体的物理感应属性就已经将未来精神存在的基本素质及其表达样态规定下来了。(1)
针对感应性而言,所谓依存的条件就此转化为感应的对象或客体,而依存者自身亦相应转化为感知者的角色或主体;反过来看,站在被感应者譬如质子的立场上,则质子亦可自视为一个感知主体,电子同样不过是其他依存者的条件载体或对象化了的客体而已。(2)
不过,这里存在着某种有关感应性进位程度的差别,即处于较低存在层次上的残化者,其相互依赖的程度相应偏低,甚至近乎呈现为彼此对等的简单依存,由此造成“感”与“应”之双重步骤在发生上的共时状态和在作用上的同一状态。(3)
随着存在度递失进程的发展,后继衍存者得以存续的条件相应增加,这种增势同时在两个向度上展开,其一是在垂直方向上,即作为自身派生者的前体存在物构成自身须臾不可离失的纵向依存条件;其二是在水平方向上,即作为自身共在者的同类分化物构成自身片刻无法摆脱的横向依存条件;这就要求感应者必须对日益繁复的诸多依存条件同时加以感应。也就是说,物存感应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属性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如果对这种有所变迁的自然属性同样给出可以定量的表述的话,则任一存在者的“感应度”必与其“存在度”成反比。实际上,就人类目前所知,在原子之前和之后的其他所有存在形态或存在物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感应属性及结构关系,而且这种感应性能随着自然演化进程亦即存在度递弱进程的发展而代偿性地趋于增强。所以,后原子形态的分子化合过程更显出某种多态活跃性;而无视无嗅的高分子病毒或单细胞菌类竟能在茫茫乾坤之间觅得并识别自身赖以繁衍的生物宿主;直至多细胞动物分化出复杂的感官和能动的体质,这是“感”与“应”的初次分裂;再至自诩为“万物之精魂”的人类发育出赋有大脑新皮层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智质,从而完成了“感”、“知”、“应”的彻底裂变;此乃感应性演动分化的结果。(4)
注释:
(1)从前述纵向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到:后衍精神的规定性源于前衍理化感应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精神的原旨规定性在宇宙演化之初就已经被确定,最早的物理感应属性和最后衍的人类的精神只有位相上的程度差别,没有代偿之本质差别。
当然,更进一步说,一切源于始基存在就具有的存在规定性,即存在性。存在规定性决定了感应规定性。存在性规定了递弱代偿的衍存方式或求存方式,其中代偿遵循的简约原理规定了感应的规定性(后续章节会有论述)。
(2)狭义的“感应属性”指物理存在的理化感应。广义的“感应属性”和“感应性”没有内涵上的严格区分,但用法习惯上略有区别。如“感应属性”更侧重针对整个衍存进程,所以表达为“感应属性增益”;当然,“感应属性”也表达具体的存在者,即特定感知主体或特定结构存在其自身具有的特定的感知能力,即能知。而“感应性”更侧重针对具体的存在者,更侧重表达特定感知主体和依存对象随着“感、知、应”越来越分裂乃至彻底分离而导致的越来越复杂的对象性,即更侧重外在越来越复杂的依存条件和感知主体的对象性关系。当然,归根到底,“感应属性”和“感应性”在纵向衍存进程上表达的都是同一位相上感知主体的“能知”,即其特定的感应方式,而感应方式就是感应函量或感应度的表达,而感应函量或感应度就是代偿度的表达。
总之,“感应性”表达了主体与客体、感应者与被感应者(包括感知者与被感知者)之间的各种层级的对象性感应(包括感知)关系。站在作为主体的感应者的角度,“感应性”就是一切有条件的存在者对自身存在条件加以“确认”(是为“感”)从而加以“占有”(是为“应”)的必备属性(见七十五章)。而站在作为客体的被感应者的角度,被感应者若与感应者同为高存在度的、前衍位相的存在者,则可视为转换了视角的主体,且二者呈现为感应一体的简单的定位依存关系;如被感应者若与感应者分别有着存在度上的较大差异,即代偿位相不平等,如人感知一块石头时,石头无法感知人,二者就有了进位程度的区别,且呈现为感、应分裂的复杂的失位性依存关系。
(3)也就是说,物理存在阶段,乃至化学存在阶段,感应一体,主体客体可换位,是对等的。随着后衍存在依存条件的增多,“感、知、应”越来越分裂,乃至彻底分离,感知主体和客体不可换位,主体对纵向层级化的衍存条件及横向同类分化物的依存条件在简约原理下也有其特定的、统一的、一体化的感知方式或感知规定(具体见第八十六章的三条),如对于较切近的后衍依存条件,在感受上总是保持最大限度的鲜明性和普遍性,而更基础的较远的前衍依存条件不免遭到遮蔽。
这就使得“感应性”进位程度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感应者与被感应者间的对象性关系有所不同。前衍理化感应阶段,主体与客体彼此可换位,如质子与电子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与客体的;且“感”“应”一体,即“感”、“应”同时发生、同时完成。“感”即“应”,“应”即“感”。而后衍阶段有代偿层级差异的主客体不可换位, 如人能感知石头,而石头不能感知人。
(4)总之,后衍的感应阶段随着感应的演化或“感应性”的进位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纵向上的前体存在作为派生者,构成后衍存在的纵向依存条件;另一方面,后衍存在的同类分化物作为共在者,构成其横向依存条件。如纵向上,人类的前衍存在如太阳、地球、月球、空气、水、植物、动物等构成人类纵向的衍存条件;横向上,因为人都是以社会人的质态存在,故必须与同类彼此依存,即共同构成人类社会而存在,详细内容见卷三。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对纵向、横向所有的依存条件加以感应。也就是说,“感应性”和“感应”是随物演进程而同步演化的一个动态进程。如果度量化表达的话,就是第七十章精神坐标图所揭示的感应度和存在度的反比关系,因为感应度是代偿度在特定角度上的指标。
所以,随着“感应性”或“感应”的纵向演化进程,理化阶段的“感”、“应”一体逐渐发展为生物阶段的“感”、“应”分裂,乃至人类阶段的“感”、“知”、“应”越来越遥远的割裂。也就是说,后衍存在越来越复杂的依存境况必然导致其感应属性的膨胀或增益。感应属性增益的过程即感应属性分化的过程,以致于后衍阶段的“感”、“应”不能同步完成,只能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一步步处理对象最后达成“应”。这就是物演分化下的感应性和感应属性的演化。
补充一点(其实许多章节已经反复交代),感应属性增益有其日益复杂的结构基础,而结构的日益复杂也离不开感应属性的增益,二者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五十一章的衍存感应泛化(即感应属性增益)和五十三章的衍存结构自繁是同一物演进程,只是不同角度的表达而已。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的“感应属性”进一步探讨“感应性”的演化进程,“感应性”的演化进程也是“感应属性”的演化进程。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感应分裂”
(概念注释)
感应分裂: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过程就是感应间距渐次增大与感应分离最终实现的过程,从原始“感应一体”裂变为“感、知、应”,是由于物演分化越来越庞杂以及感应观照越来越分散,结果造成“感而无应”的焦灼,因为“感”的目的全在于“应”。由此导致代表着“应”的“意志”动量趋于增大,也由此导致牵挂着“感”与“应”之间联系的“美”得以派生。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