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精神代偿的有效在于求存
显而易见,全部的问题在于,被“假定化”了的感应过程或认知结局究竟要达成一个什么效果?(1)
这就牵涉到“失位性存在”的窘迫形势。正如在卷一中所谈的那样,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何才能不至于不存在的相对自为状态,也就是使无所谓“定位”的一维性存在分化为“必须寻求自身立足点”的时空态存在者,是谓“失位”。失位者必然“失稳”,失稳者唯有通过觅得一个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才能暂且自稳下来。然而,对于一个已经弱化了的存在者来说,它所可以指望的“补偿”又只能来自于它自身,犹如一匹陷入沼泽地的驽马虽已十分困苦,却唯因其所处的不利境遇反而更有必要疲马加鞭一样,是谓“代偿”。这就要求一切代偿过程非得采取最“省力”亦即最简约的举措不可,足见物理学上的所谓“最小作用原理”其实仍旧是存在性的一种规定。即便如此,疲马亦不能免于更疲,也就是说,代偿终不能免于失代偿的无功效结局。(2)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呈现为各种“作用”(或“功能”)的属性,其实都不过是为了借助于这些作用来纠正自身的失位势态。而所有表达为“属性”(或“特性”)的代偿,包括呆滞的感应属性和神灵般的感知属性在内,无疑也就都成了一种格外沉重的负担。(3)
于是,如何把这些负担减缩到刚好满足于负担者建立起自己最简捷的“识辨定位系统”,就成为自然界雕塑自身存在质态的鬼斧神工之所在。(4)
落实到感应属性或感知作用的具体过程上,就呈现为前述种种片面的和失真的形而上学之禁闭情状及非逻辑之武断情状。为此,原子阶段前后低度代偿的原始物质(前至亚原子粒子、后至分子等),例如电子,则主要以自身的电磁属性来达成其电荷感应作用,虽然就其感应表观而言,它对“对象”之所感仅限于一个正电荷,亦即由此丢失了对象的有关电磁属性以外的所有其他客体素质,甚至都不“明白”该对象究竟是一个质子、离子还是一个构态庞然的大分子,但它毕竟借以实现了自身的定位性依存,而且其效果可能一点也不比它把对象本体全然生吞活剥下去为差;进一步看,处于中度代偿阶段的低等生物(向前可推至单细胞生物乃至纯核糖核酸体生物、向后可延及人类以先的哺乳动物)如蝙蝠者类,尽管其感应能度远较低代偿阶段的非生命物质高超得多,却丝毫不能改变原始感应属性的简约规定性,因此,无论蝙蝠的超声扫描范围较之亚原子粒子的电磁场有了多大程度的扩展,它照例只能以物质反射声波的片面属性来感应世界,不过,恰恰是依据这样一种“错误的”表象,蝙蝠才最为有效地确立了自身在阴冷洞天中的优越地位;推而演之,发生在人类这种属性载体身上的高度代偿的“感知”飞跃,其实是从电子到蝙蝠进程的“感应”跃迁的继续和翻版,也就是说,人类在总体上的“感知程度”一定与他的“存在程度”(或“生存形势”)相匹配。(5)
总之,从“万物有知”到“有知万物”,整个知识之流仅仅落实为一脉物演之流,把这个流程反映在逻辑上,最终只能导出一项事实或一句断语:失真的感应或感知非但不会使感应者或感知者失实,反而是其求实的首要基础和唯一途径——即,首先凭借简约原则来维护自身作为存在者的弱化存态,即求取自存(是为“首要基础”);其次才谈得上通过感应或感知来维系自身作为分化者的艰难依存,即有赖他在(是为“唯一途径”)。于是,傲视天下的人类终于照例不能逃脱柏拉图所隐喻的黑暗洞穴,虽然唯有他们高擎着智慧的火炬,夸耀着精神的光明。【这既是柏拉图潜藏着欢乐的悲叹,也是众智人隐含着悲哀的欢呼,一切取决于你是祈求生存还是向往真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正是由于这一切并不取决于你的祈求和向往,反而是你的祈求和向往被某种支配性的暗中力量困扰着,让你误以为只有获得真理方能获准生存,所以你才悲欢无常,也悲欢无着,并将闹哄哄的人类史演成如此一部荒诞剧:大凡追求真理者,犹如夸父追日,不免终成牺牲;大凡庸俗求生者,犹如行尸走肉,反令命运悠长。】(6)
质言之,具有感应属性的物和具有感知属性的人原本都是被规定在统一的衍存位相上的盲存者。(7)
注释:
(1)接着上一章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人类“假定化”的“知”的效用是什么呢?
(2)首先,存在是一,每个具体的存在者都是这个“一”的分化产物,在分化进程中,从无所谓“定位”的奇点、没有时空的一维存在分化成有了时空的多维存在,从高存在度的定位存在(如电磁感应下质子和电子就是定位存在,当然,定位、失位是相对而言的:质子和电子的依存状态相对于后衍的其他失位性存在是定位依存状态,但相对于奇点存态,仍然是失位状态)分化成高代偿度的失位存在(如人类社会就是失位程度最高的存在)。关于“失位”与“失稳”可以复习第五十四章并参考本章后的汇总。总之,“失稳”和“失位”是对存在度递弱情况下的代偿于横向空间暂时性有效、于纵向时间终极性无效的越代偿越残弱的存在情状的表达,亦即对递弱代偿存在性的表达。于是,越后衍的存在,“失位”、“失稳”程度越严重,为了在“失位”、“失稳”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结构性定位依存,就不得不代偿出越来越复杂的各种属性,以致于在人类阶段,感应属性复杂到具备了自我意识,从而使得精神可以作为独立的对象凸显出来。
我们最需要弄明白的是,存在度最高的本原存在是最稳定、变化最小的;所以,求存首先求的是稳定不变;变化或分化,只是稳定不住的不得已。虽然本原存在也无法维系住不变(本原存在也不圆满,存在度只是近似于一,而非一),但变化或分化本身就意味着递弱代偿。当然,这里的变化是四十二章提到的“物质的非定位运动”(指运动的不间断的目的性),实际上就是万物的演化运动,其变化的是存在度和代偿度。而观念中的万物始终都处于“观念的非运动定位”(指逻辑不能挣脱的间断目的性)中,如微观下分子的布朗运动,如宏观下天体的自转、公转运动,如人正常的呼吸运动等。
根据四十一章我们知道,代偿相对于对存在度的弥补而言,也就是相对于对存在的维系而言,永远都是负值,所以,把这个负值降到最低,就是对原有存在度流失的最大代偿以保持存在者的存在阈值不变,就是代偿最重要的效应和目的。故,代偿必须以最省力的、效率最高的、负值最低的方式代偿,即必须遵循的简约原理,说明简约原理也是存在性的规定。(关于存在的简约原则可以复习第二十九章和上一章及其注释)。
简言之,代偿分化由一而多实现为衍存,感应属性遵循简约原理一步步被派生出来,每次派生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分化出来的“多”回归或构合成“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此意):虽然构合的“一”不是最初的“一”,但都是“存在是一”的“一”,因为所有分化物都是对整体存在的分有,或者说,所有具体存在者的存在度都是对本原存在存在度的分有。简约原理在深层表达着存在最基本的形式和要求,代偿只是出于不得已,所以,必然在简约原理下,选取最有效的代偿方式来满足求存;但代偿终为负值,即终是无效于对存在度的弥补,故,暂时满足于求存的有效代偿并不能改善存在者越来越趋于失位失稳的趋势,即长期来看,存在者不过是在以趋于失存的方式求存。
本段的所谓“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是指在整个自然界中,万物都在自己的衍存位相(或生存位相,或自然界中的位置)上代偿或进化出了与之适配的感知方式、能动方式、实体结构等以实现自身的求存,基于自身特有求存方式下的一切求存活动都是“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比如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在太阳能量的分配下达成的,整个生态链(包括所有无机物,无机物直接缔造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各个物类凭借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达成了各自的“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藻,越是食物链的低端越是存在度高;因为只有保持低端生物的生存数量,高端的生物才能存活,后者是以前者为依存条件的。所以一旦生态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都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深远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生存的根基在动摇,如臭氧层破坏导致阳光对我们的直接伤害、空气水源被污染导致所有食物都有问题、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等等。
再比如对于最后衍的人类而言,从个体来看,每个有机体都是对整个物演进化的重演,每个有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组织、器官都是细胞分化耦合、层层结构化的结果,共同达成了彼此的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实现了有机体的内部自存和外部的依存。
而从整个晚级人类社会来看,社会结构依赖智质的分化而发展。落实到每个个体时,个人对专业的选择,其实就是在初步确定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行业性依存定位。只不过这种社会结构的镶嵌更多地依赖虚化的智力,所以当发觉自己入错行,是可以重新选择换行业重新学习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选专业时不知道选什么,工作了,也谈不上喜欢和热爱,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最合适的定位,这实际上表达了社会个体存在度越来越低、求存越来越艰难的失位性依存状态,即越来越难以找见自己在社会中的有效定位。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找不到自己。事实上,每个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对行业、找准定位,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潜能,而整个社会才能因此达成最高效的代偿。所以,越是后衍的极度复杂的社会,越是要保证个人选择的自由,这样才能实现复杂社会的高效运转,达成个体代偿的有效性和社会整体代偿的有效性。从社会整体求存的角度看,智质的分化耦合也会代偿出社会意识(即文化)和社会意志(即正义)等,找到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维护社会整体的存在,即实现社会整体在自然中或整体存在中的“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先生在无用空间的演讲《宇宙观的意义》表达的就是新的宇宙观作为新文化是指导人类整体求存之“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的预应程序。
从整体上看,任何结构都是依存结构,所以此处未加以区分,但随着依存层级化的不同(在纵向上表达为衍存位相),其依存特点也不同,且越后衍的层级越虚化,因为越后衍的层级智质代偿的比重越大。比如人类社会的文明化阶段就是特有的虚体智质代偿引领实体智质载体的代偿阶段。这时候依存结构首先彰显为专业(即智质)的分化耦合结构,落实为人造物以后才变成智质载体,所以该阶段的社会结构在本质表达为智质求存。所以,社会哲学的原理是生存性状耦合原理(涵盖从体质求存到智质求存的全阶段)。于是,社会结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形而上。这时候用“依存性定位”的概念就比用“结构性定位”的概念精确。如果说“结构性定位”偏向于高存在度、定位依存下的显化实体结构存在(即虚体代偿隐性化),那么“依存性定位”就偏向于高代偿度、失位依存下的日益彰显的虚体结构存在(即实体功能隐性化)。正如五十三章所言:“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性相关。虽然二者同属一体,但前衍的高存在度阶段彰显着实体的结构性,后衍的高代偿度阶段彰显着功能的依存性。这也是前衍简单存在(即物理存在、化学存在)或简单系统与后衍复杂系统(即生命存在、社会存在)的区别。这也是中医面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更重“物性”(即基于整体的功能性依存)的划分而把实体结构的划分作为第二参考的合理性所在。也就是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后衍系统,在认知方法上基于整体求存(如社会结构的体质求存和智质求存)的理解划分高于基于实体结构(如社会结构中的人体和人造物)的划分,虽然二者都共同表达着系统的依存关系和特定结构。(注:这部分涉及卷三乃至更深刻物演未全面展开的第一百五十五章的“结构代偿内部失耦联”问题,如不能理解可完全放过。)
(3)也就是说,所有失位存在者代偿出的各种功能、作用等属性,都是为了完成自身在失位形势下定位依存,无论是相对前衍的理化感应,还是最后衍的人类的精神,都如此。所以,无论理化感应,还是人类的精神,都是一种必须压缩到最经济、最高效的代偿负担。
(4)于是,大自然如何运用简约原理打造万物的感应属性,建立万物不同的最经济、最高效的“识辨定位系统”,就是最令我们赞叹的自然神奇的力量了。其实,这力量无非就是大自然自身代偿求存的力量(具体见第十七章)。换句话说,整个自然衍存进程就是本原存在一步步代偿求存的进程。这和自然整体的丰满在存在度的巨大差异下不矛盾。
当然,最坚实的存在总是最简单、相对最圆满的本原存在。感应属性不过是帮助分化后的万物归一的代偿力量,而代偿作为不得已的负担或负值,总是会以回溯简约、回溯本原的方式完成自身的使命。也就是说,所有具体存在都是本原存在的分化物,所以,所有分化物都有耦合为一的内在冲动。简一律、同一律、原始物质属性之间的对偶感应律或耦合律(见第九十六章)都是这种回溯本原存在的表达。这在第五十四章及其注释中有过解读。
(5)从感应属性的分化进程来看,可以分为无机阶段的低度代偿、中低等生物的中度代偿和最后衍的人类的高度代偿;但无论是最低端的理化感应,还是最高端的人类精神,其感应属性的增益程度都是与各自的存在度或生存形势相匹配的。这构成了万物各自不同的感知武断,包括人类的形而上学禁闭和非逻辑武断。
所谓的“非逻辑武断”,就是指特定存在度下的特定感知主体具有的特定的感知方式或感知规定,它只与感知主体的衍存位相或存在质态相关,与具体的感知过程(即逻辑运行过程)无关,所以称之为“非逻辑武断”。“非逻辑武断”是相对于“逻辑武断”而言的,“逻辑武断”指逻辑上未经证明的可能正确、可能错误的假设,它是可以通过证明和证伪来克服的,而“非逻辑武断”无法克服,因为“非逻辑武断”表达的是感知结果(即逻辑内容或“所知”)的必然的非真性,是感知方式或能知方式的先验规定性(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的先天逻辑规定),是代偿规定性遵循简约原理导致的必然的不同衍存位相上之主体不同的感应属性代偿方式(包括逻辑代偿方式,即逻辑规定性)。总之,“非逻辑武断”是存在规定性下的必然的导出,表达着“在”的规定性,而逻辑是逻辑规定性下的必然的导出(借用了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定义),表达着“知”的规定性。而“在”的规定性决定“知”的规定性。
(6)总之,从万物具有感应属性,到人类的感应属性膨胀至能感知万物(因为最后衍的人类以所有前体存在即万物为依存条件),整个感应属性增益之流落实为物演之流。每个存在者武断的感知系统正是其达成自身内在结构的首要基础和实现外部依存的唯一途径。如人类的无意识、潜意识或内部植物神经系统维护了人体自身的运作与协调,人类的显意识或外向感知系统达成了人与万物的依存关系。相对于其他万物,人类的依存条件最多,精神结构也因此最复杂,但人类引以自傲的精神或最高智慧只是自然赋予人类面对最艰难的生存形势下的求存必需能力,是人类存在度至弱(最失位最失稳)的表达。但人类凭着大自然赋予的先验感知规定性作为代偿的力量,不仅不自觉认真于自身的感知结果,还进一步夸耀着人类的精神(即感知),永不止息的追求“真理”。其实,人类的先验感知规定性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文化遮蔽下的文化规定性,都类似柏拉图隐喻的洞穴。当然,文化遮蔽尚可通过交流打破,而先验的感知规定是无法打破的形而上学禁闭。所以,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无缘符合论意义下的“真理”。
本段末指出:大凡追求真理者,犹如夸父追日,不免终成牺牲;大凡庸俗求生者,犹如行尸走肉,反令世道悠长。其意是指:那些引领人类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哲学家,只是引领人类失存的代偿先行者。反而是绝大多数安于平凡生存的平庸者维护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度,维护着本已动荡不已的社会结构下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换句话说,代偿的激进会把人类导向愈加失位、失稳的生存形势;保守的庸众反而最大程度的抑制着人类存在度的下倾。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追求真理还是庸俗求生,都是自然意志在人类身上的人格化表达。只不过,追求真理是激进的代偿意绪的表达;庸俗求生是保守的维持原有存在度意绪的表达。所以,《知鱼之乐》中有一篇《平庸者伟岸》就是说明平庸的维生效应。也就是说,无论激进还是保守,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求存,正如基因的遗传和变异,都是为了维护基因载体的生存。对人类而言,代偿不足无以存,代偿过快则失存更快。这就是人类想虚无、想无为也虚无不了、无为不了的原因。二者的平衡和微调是人类在趋于失存的衍存进程中自我拯救的限度。也就是说,一方面代偿不足会导致立即失存;另一方面,求存成功的落实为存在的代偿有效落性同步实现存在度的递弱,即代偿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归根到底是一回事。所谓微调,就是通过一定操作,找到同时维持短期存在和长期存在的最合理的安排。
换句话说,任何代偿,都只有因维持不住原有存在度而被迫进行,或者在竞争环境下被迫激进才是有益的。过于主动的激进代偿(如创新)更可能成为牺牲,正如变异的基因大多数是会被淘汰一样。另外,保守和激进也是相对的,如孔子文化相对老子是激进的,相对于西方文化就是保守的。任何新文化能成为主流,总是因为能符合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求存要求;当然,任何主流文化也会在文化遮蔽的历史沿袭中因为越来越不能符合新的生存形势下的求存要求而衰落。
(7)总而言之,具有感应属性的物没有自我意识,具有感知属性的人虽有自我意识却无知于自己这份意识的本质和渊源。所以,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只是处于不同衍存位相上的盲存者,被自然的意识(即存在在自失中衍存的存在性,即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即简约原理下的代偿规定)牵着朝向既定的方向衍运。人类归根到底也只是递弱代偿衍存律下的在者,其一切能知和所知都是自然衍存的结果,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求存手段、求存方式。人类自以为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意志,却并不明了深在的存在性规定,不自觉地做着自然意志的代言人,而一切能维护人类求存的文化也不过是自然意志的人格化表达。所以,罗素之问“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是极富深意的。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继续探讨认知武断的代偿求存效果,即简约原理下的感应属性代偿只为实现求存(即求实)。也就是说,万物唯求存在,求存依靠简约原理下的代偿。这代偿下的感应属性和求真无关。万物只是处于不同衍存位相上的盲存者。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失位”和“失稳”
(概念注释):
失稳:随着存在度的流失,后衍存在者的代偿属性和求存能力虽然越来越高强,但其生存形势的流变速度却越来越快,生存结构越来越动荡,生存方式也越来越难以维系,是谓“失稳”,它是濒临“失存”的前兆。
失位:字面上,是“失落于衍存之位”,特指“越后衍的存在位相越摇摆”,这是它的自然哲学含义。它的精神哲学含义是,感知代偿越来越失真,知识的“准确落实概率或依存可靠程度逐步沦丧”。它还有一重社会哲学含义,旨在说明“人类晚级社会体系越来越动荡”,其中生存度极低的社会成员越来越难以找见自身的结构定位。
(第五十四章):
所谓“失位”,是指从“存在是一”的分化演历中脱失而又不得不寻求回归和整合的那样一种状态;所谓“失稳”,是指从“存在是一”的分化演历中游离而又不得不寻求还原和依附的那样一种状态;二者其实是同一状态的不同观照角度。
(第八十二章)
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何才能不至于不存在的相对自为状态,也就是使无所谓“定位”的一维性存在分化为“必须寻求自身立足点”的时空态存在者,是谓“失位”。失位者必然“失稳”。
二、“盲存”(概念注释)
盲存:即“盲然的衍存”或“盲目的存在者”之谓。它是相对于 “澄明的感应属性或感应载体”而言的,即从表面上看,后衍存在者的感知属性十分丰厚,似乎处在明白自知的境遇中,但实际上,后位感知属性与原始感应属性同质,都只具有对分化依存建立代偿识辨的浅层匹配能力,却不具备对本身存在性质和衍存位置的深度明察与自觉。质言之,感应或感知过程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这就注定了一切聪明智慧其实不过是黯然蒙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求存方式而已,也就注定了处于不同衍存位相上的感应者或感知者(即无论它是理化无机物类抑或是高等生物人类),均无能改变自身的演化位格、演运向度及其特定衍存方式,是为“盲存”。
三、“感应属性”和“感知属性”(概念注释)
感应属性:就指一般的理化感应现象,此乃原始分化物类为达成残化依存结构所必然生发的代偿识辨属性或自然初级信息,譬如质子与电子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等。重要之处在于,这种理化感应属性正是后来高度进化的人类感知属性的源头与滥觞,故,此项概念外延尽可以囊括作为其后衍产物的“感知属性”在内。
感知属性:感应属性的后衍代偿产物或识辨扩展系统,它包括哲学上一般所谓的感性、知性与理性之总和。它不仅为人类所独有,而是随着物类递弱演化以及生物进化过程逐步派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日常所说的“能力、能耐、灵性、心灵”等词项与“属性”一词的同畴关系。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