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五:求存三关(《头号玩家》影评)
题记:游戏即现实
朋友拉着我去看《头号玩家》,对于不玩游戏的我,和游戏有关的梗肯定理解有限,斯皮尔伯格一一致敬的电影、音乐、动漫,我也了解有限,但唯独对于游戏中获取三把通关钥匙的三关解密深有感触,我想,那才是斯皮尔伯格想借着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感悟渴望告诫所有游戏参与者的人生觉悟和宏大思境。
当然,任何一部影片,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如鲁迅评《红楼梦》时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头号玩家》无数人看见的是游戏,我看见的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生存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现实中的我们和游戏中的人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其实一直也是活在一个有着游戏规则的虚拟游戏中,普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不自觉的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视为真实的存在,即“不自觉认真”,而稍微有点哲学素养的人都明白,我们感官感受到的一切都并非真实,连几千年前的释迦牟尼都明确色即是空的道理,具体而言,视觉只在极有限的照度内对400~70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可感;颜色不过是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听觉不过是16~20000 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触觉摸索出来的世界照例不过是形状、体积、温度和硬度等有所差异的武断的“感觉要素的集合”(马赫语)等等(具体可见《物演通论》第六十五章),用康德的话说人的感觉遵循“先验感觉形式”。而人类经过理性整顿而得的知识则基于“先验综合判断”,这其实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虚拟的求存游戏装备,只要想一想蝙蝠玩的求存游戏与我们有多大不同就明白了。
在整个物质演化的进程中,前衍的无机阶段遵循同样的规律,只是离的太远,我们暂不去理会;单看后衍的动物社会,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到有机体的进化阶段(用《物演通论》的话说即“体质分化占主导的阶段”),完全依靠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这时候,动物其实只是基因的载体;而人类社会文明化以后(用《物演通论》的话说即“智质分化占主导的阶段”),人类通过文化达成共识或者通过赫拉利所说的通过“虚拟的故事”达成共识而大规模协作,从而飞速进化,成为万物之灵,这时候,人类社会其实只是文化的载体,即“虚拟的故事”的载体。任何文化或任何“虚拟的故事”一旦大家认可,就成了真实的存在,那些在游戏中疯狂挣金币的游戏参与者和现实中疯狂挣钱的,乃至拼命挖矿挣比特币的,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虽然说的是游戏,但和现实其实是一回事。在游戏中失败被清零,就如同现实中不小心过劳死;在游戏中花钱买装备,就等于现实中花钱升级自己的各种赚钱能力;在游戏中你死了还可以在恢复成另一条命,就如同现实中你死了还有子女继承了你的命,继续作为文化的载体而轮回,但文化不变,命亦不变,一如游戏参与者的游戏思路不变,则游戏结果不变。个人如此,整个人类也如此。个人认知决定个人命运,人类文化决定人类命运。
在电影中,现实与游戏不断切换,也充分说明现实和游戏是一体的,只要游戏裹挟了所有人参与,那么游戏就是现实。游戏向现实延伸,男主角韦德和反叛诺兰的竞争也从“绿洲”延续到现实中,但真正的胜出只有一个标准:你理解现实中的哈利迪有多深,你就有多大的资格赢得游戏,继承哈利迪的衣钵;因为胜利者其实是哈利迪理念的载体,哈利迪觉悟的、倡导的,就是胜利者被赋予的胜利后的职责与使命。
(一)求存第一步:反思升级认知
具体来看第一关。所有游戏参与者根本不懂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思路,以致于竞赛中每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几乎无所不能,却始终无法抵达终点;一如现实中的人类拼命发展科学技术、刺激人的无尽需求,谋求经济的创新升级以求幸福,但结果是人类越来越强大的能力丝毫无助于人类的幸福感,反而加剧人类的生活紧张和生存压力,更导致自然环境的全面恶化,人类需要反思下自己到底有没有领会大自然的设计思路。
哈利迪设计游戏仅仅因为个人天赋中的对游戏的热爱,唯有在游戏中,他最有安全的感。面对现实,他应该是挫败的:他渴望爱情,却因为自己的不自信等性格缺陷失去了爱情,自己爱的女人还没有勇气来得及吻一下就成了好朋友的女友;他逼着自己的好朋友放弃股权,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面临死亡的时候,他明白,一生的财富对自己毫无意义。所以,他把自己一生的觉悟作为游戏设计的理念,渴望通过游戏让懂得自己理念的人,传承自己的求存理念,让所有人能更好的活着。
因而,他的第一关希望人们懂得反思,在反思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是成长的先决条件。虽然,朝闻道,道夕死可矣;但一个人死亡来临之际才觉悟,终不如早点通透,活好这一生。他设计游戏,只是让自己在不安的现实世界之外寻得一个暂时的栖息之所,但他明白,这不该成为对现实的逃避,唯有面对现实,才有真实的成长。他感谢大家玩他的游戏,希望大家在游戏中得到美好的体验和成长,而不是完全沉迷于他的游戏,化巨款买装备,在现实中失去健康、房子、爱情和友情等等,所以,当纯粹商业思维模式下的诺兰陈述如何在游戏中更多的赚钱时,哈利迪只不感兴趣的回了一句“咖啡真好喝”!
哈利迪更希望大家对游戏有爱更有控制,学会在现实中幸福的生活方式。在通三关的过程中更是直接设计为学会反思与成长的人才有可能通关。“为什么就不能有一次机会倒退呢?一次就好,要全力加速,要尽力后退,就像扭转时间一样”,人生唯有在反思中才有希望重来一次。理念一变,就是新的人生。
正如东西方文化,在产生的时候都是不同生存结构生存下最适宜当时求存的的文化,全封闭的地理地貌逼着限局域获取资源中国只能是重农抑商的国家集体主义,碎裂的地理地貌逼着需要跨局域获取资源的古希腊只能是追求自由、民主的个人主义。但时移世易,新的生存环境需要新的文化,一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展开救亡的全面西化运动,否则无以生存。而资本引领下的个人主义,急剧刺激人的无穷欲望,人类的整体生存很快面临系统的生存危机。这时候,人类需要全面的反思,《物演通论》作为哲学书以严谨的论证说明人类求存的底层逻辑,直接成为新文化的奠基的指南。
关于西方文明造成的问题,西方人虽然理性上没有基础理论证明(《物演通论》是唯一的基础理论证明),但感性上早就意识到了,所以这些年来,人类末日的影片拍了无数,最近的电影《狂暴巨兽》也是对基因工程试验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性灾难的警示和反思。本片中更是以倒退通关的方式告诉人们,当进取的方式没有出路的时候,在反思中倒退是唯一的路。这是荷尔蒙爆表的游戏玩家和现实中血脉喷张的热血青年很难意识到的大智慧。这是人类中最有头脑的思想家才能意识到文明发展趋势堪忧的深刻与伟大。老子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清楚的表达了他的理想是回到原始氏族公社;也唯有原始社会是真正的符合柏拉图理想国公有制、群婚制、孩子公养这几个标准的共产主义;卢梭也赞美自然人的状态,觉得那是人类最好的状态。按《物演通论》递弱代偿的自然律,人类是无法倒退的,但只要人类的进步论文化得以转型,意识到保守的价值,反思后的新文化就一定能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让人类文明的延续或者说人类的生存游戏可以尽量多维系一段时间。
(二)爱情与友情:繁衍与协作
再看第二关。哈利迪爱着基拉,却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错过了基拉,基拉最终成了好朋友兼创始合伙人莫罗的妻子,令其遗憾终身;但更令其遗憾的可能是因为包括感情纠葛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原因,哈利迪逼迫莫罗签署了退让股权的文件,和自己最重要的朋友闹掰。事实上,当我们的内心因为反省而足够强大和真诚以后,许多矛盾不再重要,感情本身更弥足珍贵。
哈利迪希望每个人明白,爱时勇敢去爱,错过了爱情,更需要好好珍惜友情。每一份感情的意义不在于结局,而在于相处时的美好和自己尽力的维护过,才不算辜负。
爱情,是底层的人性需求,也是社会发生的基础,从动物亲缘社会到人类前文明的原始氏族社会,社会围绕血缘关系得以建构,直到文明化以后,大规模的人类社会才建立在非血缘的基础上。而大规模的非血缘协作,催生求存必需的友情。伟大的爱情和友情,永远是让生命熠熠生辉的最可宝贵的东西,如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这种爱情和友情超越金钱、门第、一切,只因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理想而绵延终身。
男主角韦德本和哈利迪一样孤独,从不组队,但在一步步的互助中终于结成绿洲五强战队,并与好朋友共同分享最后胜利的奖金。分享得到的友情与协作,远比金钱本身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有些人是孤独的天才,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总有些时候,总有些事情,我们需要朋友!
而且,最重要的,人类社会本就是协作求存的组织,尤其在当下全球化以后,整体的协作才能达成整体求存。既往的协作都是局部协作,都是为了达成更大规模之间的竞争,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国家集团不同阵营之间的竞争;而全球化以后,局部竞争的最后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达成人类整体的最大协作,这是人类整体得以生存的前提。唯有真正整体的协作,可以避免灭亡。否则,越大规模的竞争越能带来整体的覆灭。电影中,诺兰在竞争中不惜运用了毁灭绿洲中所有人的大杀器,这与人类拥有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也许还包括人工智能武器,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现实处境完全一致。只是我们不知道在现实中如果发生全球性的大覆灭,谁能和男主角韦德一样能多一条命侥幸活下来。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棍”。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没有一个人侥幸存活,和人类有关的存在游戏就彻底结束了!
感情,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底层求存规定,在我们的意识最深处,天然的有着万物一体的统一性认知。所以,《老子》在国外的畅销程度仅次于《圣经》,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无意识基底”,就是分化后的人类对自然母体的认知回归,虽然,西方哲学从神学开始就脱离了真实的母体,从存在论、认识论、语义论到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越分化越浮浅,但那种天然的对自然的爱、对万物的爱、对所有人普遍的爱一定刻在我们心灵最深处,只是在维护个人求存的分化中,随着个人私欲的越来越膨胀,随着种内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我们回不去了!而感情,无论爱情、友情都成为我们回不去时仅存的自然的连接、普遍的连接。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勇敢而真诚的追求爱情和友情,并尽力去维护,对于我们的生命和存在,都是极其重要而弥足珍贵的。爱情,让人类得以代代繁衍。友情,让我们携手完成人生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求存目标。
全球化以后,每个人作为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的会以文化价值区分彼此而不是以基因区分彼此,当我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一致时,就算彼此不见面不认识,也是知己和朋友。而教育由此变得空前的重要,你若继承了引领人类好好活下去的思想家的理念,你活着就等于思想家活着。正如韦德通过哈利迪设计的三关及最后的考验,继承了哈利迪的理念,其实就等于代替哈利迪而活着。哈利迪也由此完成了最有效的对后人的教育,希望新的理念帮助后人更好更幸福的活着。
(三)终极意义
最后一关是哈利迪对终极意义的觉悟,并以此传达给后来者。
绿洲中所有的游戏玩家,无论赚了多少金币,赢了多少游戏,在哈利迪看来都不是游戏的意义。哈利迪作为无数游戏记录的保持者,在死亡的那一刻,一定深刻的领悟到游戏的输赢结果对于游戏者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游戏本身,所以他希望大家学会超越游戏结果享受游戏的过程。所以,他消解了所有游戏的意义,在第三关中,无论你在游戏中是输是赢最后都会掉入冰窟,唯有潜心在游戏中,感受游戏本身,从而发现了游戏中的隐形方块的人才能通关。哪怕男主角韦德赢得了最后的彩蛋,哈利迪赋予他的权力也是随时终止整个绿洲游戏的权利,即哈利迪允许韦德在认为绿洲游戏对现实生存成为负面影响的时候终止绿洲游戏,因为所有负面的影响都不是他设计游戏的初衷。游戏的最大自由是能够不被金币多寡、输赢结果束缚,甚至不被游戏束缚,如同人生最大的自由是能够不被名利束缚的庄子那样的逍遥游,甚至可以为了思想自由放弃人生自由(这也是哈利迪可以坦然接受肉体死亡的原因,因为设计理念的延续就等于其思想的延续)。因此,韦德每周有两晚不开放绿洲,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现实生活,和家人、朋友有更多的现实的交流。这其实是在告诫所有游戏参与者,能不被游戏束缚才能真正理解游戏。游戏虚拟出的所有输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时候能在玩游戏的时候专注以入,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坦然以出。
现实中的我们也一样。每个人归根到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归根到底就是生命本身,活着并且好好的活着,专注当下,是对生命意义最大的觉悟。能享受生命本身,能感受细碎阳光落在身上的一丝丝温暖,能看到水流的色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最简单、最高级、最纯粹的享受。生命,归根到底就是一段旅程,目的地都是一致的坟墓,唯有专注于体会旅程本身的风景与美好,才算不辜负此生!无可置疑,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我们求存的必须,但不被欲望裹挟和束缚,才是最大的自由和觉悟!个人欲望太过强烈不得满足是人生不能承受之重,常使人本末倒置,过度耗费身心;而欲望全无、始终满足也是社会中人的不能承受之轻,会因失去所有目标和意义而无聊,毕竟每个人总还需要选择度过人生每一天的具体生活方式,这至少应该是你喜欢的方式:既有高远的目标,也能享受每个当下,每个当下的美好成就一生的美好,每个个人的美好成就整个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人生若是一场游戏,也只需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专注投入,在结束游戏时坦然以出,才不负一场游戏。所以,专注于自然之美以及反映自然之美的舞蹈之美的杨丽萍说她来到世间只是为看树怎么长,水怎么流,鸟怎么叫,花怎么开。专注于我是谁,从哪儿来,往哪里去的哲学家活着就是为了想解密树为什么这样长,水为什么这样流,鸟为什么这样叫,花为什么这样开,人为什么这样活着——也就是感受到游戏原初设计中的隐性方块——这是对人生真正的觉悟!
在《物演通论》的序言中,王东岳先生也专门探讨了终极意义的问题,深刻的指出:
哲学的唯一意义就在于使你知道什么叫作“无意义”,或者甚至可能比这还糟也未可知。(须知一切“意义”说到底都是为了达成“无意义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倒是由于“难以存在”才生出了种种“求存的意义”,如此而已,或如此而不能已。)
也就是说,就深层的哲学层面终极点上的意义而言,存在资格不圆满,而又不得不追求存在,是一切意义的发生点。追问意义、追问存在的过程就是代偿求存的过程。存在本身归根到底无意义,追求存在产生意义。
浮升到浅层的人生层面的意义而言,人生归根到底无意义。所谓意义就是求存目标,个人的目标就是个体欲望本身所表达的求存意志或意愿。故,有欲望、不满足的状态才有所谓意义,满足状态下需要新的目标才有所谓意义。所以,个人的意义源于个人的目标,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不同,意义也不同。目标达到意义就消失了,或者始终达不到就懈怠了。所以,需要一个高远的永远达不到的大目标,那一定不是基于个体的需要而是人类整体的需要,如佛家想普度众生、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缔造的共产主义;也需要不断可以具体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让人有暂时的满足感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个人的意义和人类整体的意义是一样的。个人的求存是个人的根本意义,人类整体的求存是人类的根本意义,二者唯有和谐成一体才有共同的希望。但人类整体的求存比个人求存难的多,首先需要思想家的基础理论(如《物演通论》)完成最深层的意义解读作为人类求存的思想奠基,其次需要一大批正确理解了思想家思想的人因势利导的做了最自然、最恰当的可实施的顶层设计。这殊为不易,需要自然达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即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结构存在本身运行到这一步的需要,因为人类求存本身归根到底也是自然意志的间接反映。
结束语
所有伟大的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性的追问,因为这是人理解自身,知道自己何来何往的根本。再把人性放大到到人类文化,则是更宏大的境界。唯有这样的境界,人类才可能新生,才能把个体求存的路和人类整体求存的路统一成一条求存之路:在这条路上,没有终点,不断的反思和成长,不断的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条路、走上这条路、因为在这条路上而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心底该有的最纯粹的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