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

感性与直观──感性在最切近处接续着感应性。所不同的是,感应之“感”以“应”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一体”),而感性之“感”以“直观表象”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迟滞”)。(1)

诚然表象并不限于直观,它将在不同程度或深度上发展出各种非直观的辨析关系式理想模型式的表象(如几何构图或数学坐标等等),因此可以这样看待表象并赋予其在代偿系统中的存在意义:它是后来一切超“感”性的思维逻辑终究不能摆脱感应性或感知性之统一规定的联系环节和恒久依据。但表象必须将感应之点扩展为感性之面(进而还要扩展为知性和理性之立体),才能使之形成某种全景式的图像,所以,表象之感令感应者面临一个“世界系统”去“应”,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针对一个“外界触点”为“应”了(即“感应分裂”)。【可见,以对象理念形态而存在的“世界体系”并不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恒定不变的存在根据,恰恰相反,它也必须从零维的“触点”逐步演变为多维的“体系”。如果物理学上的逻辑推导所给出的“非理念的前宇宙存在”具有某种“探真”性质的话(这“真”恰好是一片空白或“感知上的虚无”),那么“真存”与“伪在”之间就会呈现为这样一种如影随形般的同步跟进情形:宇宙的起始“分化点”先在于并对应于原始感应中的“外界触点”,而宇宙的膨胀“大系统”又先在于并对应于后衍感知中的“世界体系”(这里提示:宇宙维度的扩张与康德时空的形成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先于经验〈即“先验”〉并规定着经验〈即“超验”〉的自然对应关系或预定和谐关系)。而且,由于感知载体本身是自然物质的弱化先行者,它的自变加速度远远大于对象载体(即“客体”,此处特指感知者的前体存在物)的流变速度,即感知主体自身反而成为可塑性最大的一项变数,因此柏拉图的“理念”(也就是某种“表象”)其实一定越来越不如那个非理念的对应物稳定,这一点现在很容易证明,譬如,天体运行大致还是哥白尼以前的那样一种状态,可是观念或“理念”中的托勒密体系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这里提示:感知上的“经验”或“理念”的流变发展并不仅仅是感知者在“认识”上的单方面进展,而是感知者自身的“非认识素质”所发生的流变进度的同步指标)。】(2)

由此不难看出感性固有的如下特点:

a它像物理感应过程一样必然处于感应者与被感应者之间的二元格局之中,也就是说,它必须有所直面,尽管一成直观即令被观者为之改观也罢。因而感性成像一定是客体的对象化摹本,尽管与此同时观者自身的物性或属性也一并重叠在这摹本之中了。【所以,“直观”其实一开始就是“曲观”,只由于这“曲观”乃是被观者之一观本身所“曲”,故不易为观者自觉之,更不易为观者求证之。为此,我们不但可以谅解康德对“先天直观形式”所曾进行的蹩脚论证,而且应该惊叹他以并非是直观薄弱之处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撬动点,居然能够较系统地揭示“感性直观”甚至“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规定性,尽管他在这一点上至少犯了两项错误:一则所谓“先天直观形式”并不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是一切直观都无例外地内涵着某种先天禀赋且呈现出某种扭曲形式;二则直观甚至知性并不是纯粹先验的,而是必须在后天的感应属性耦合过程中达成。换言之,像其他所有作为对象而存在的东西一样,时空一定是一种客观属性或客观维度,但它的“客观状态”一定又与“感性直观”(即处在“主观状态”)中的时空维度有所不同,这一点目前已被爱因斯坦给出了旁证。】

b由它达成的直观表象(或直媒表象)必然远比由后衍知性所达成的辨析表象(或分辨表象)以及更后衍理性所达成的模型表象(或模式表象)来得稳固,因为,按照递弱衍存法则,即便是虚存属性的演进也照例不能摆脱愈进愈衰的厄运。【所以,我们虽然觉得自己总是面对着亘古未移的同一个大千世界(“直观表象”的体现),却又不得不常常改变对其构成关系的理解(“辨析表象”的体现),而且尤以更费神的理论原理翻新得最快(“模型表象”的体现)。这也是有关形而上学的问题特别难以说清的原因之一,因为要想说明形而上学的本原,必须首先揭开那个最为稳固的直观表象之壳,而你借以撬开那个坚壳的用具却恰恰只能是最易折弯的柔弱理性。】

c基于上述,感性直观必然是整个感知结构中最贴近于本真的东西,尽管那“本真”早在原始感应阶段就已不真。换句话说,感性直观的失真程度一定小于对感性直观再加以主观处理的知性和理性产物的失真程度,尽管就人类而言(更准确地说,是就人类生存度的弱化发展而言),它若不经过知性和理性的再处理,则可能连上述那种“失真之真”也无从把握。【不过这里所谓的“本真”仍然是逻辑因果链中的“无本之真”,因为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即便是最原始的基本粒子感应也仅仅是对处于后分化阶段的分化属性有所感应,却到底不能对前分化阶段的无属性存在发生感应。可见本真并不蕴含在某种结果的“前因”之中,而是体现在包括感应发展在内的整个存在序列得以序列化存在的“自因”之中,亦即体现在整个存在序列上任一位点的存在性规定之中。从这一点出发,则“本真”必然与整个感应或感知进程始终保持着等距离的照应(参考第三十四章和第七十章的坐标示意图,相当于代表无属性分化奇点的基干横坐标与代表属性代偿恒量的存在阈平行线之间的等距离运动),即任一感应或感知内涵中的“本真”成分永远都是等量的或等价的,因为那“失真”的感应或感知本身就是“本真”的直系产物和直接体现──这才是贯穿在“盲存的本真”与“感知的失真”之间的通约关系。】

d因此,相应地,对于处在狭义感应(广义之感应囊括从原始感应到理性感知的全过程)之最高阶段的感应者来说,感性直观必然是感应进程中最易发生混淆和迷乱的东西,尽管站在感知代偿的末端回顾,它又呈现为感知结构中最底层、最明晰的东西。唯因如此,知性和理性才会代偿性地相继发生,尽管由此导致我们对本真的日益趋远也只好在所不顾,因为这正是我们把握“本真”的唯一可行的“真理之路”无可挑剔的“先验规定”。【在这里,“感性”被视为介乎于“感应”和“感知”之间的过渡性临界点,于是,上述所谓的“迷乱”就只具有某种位相性的意义,即相对于“知性”和“理性”的后位代偿才显得迷乱(其实是后位代偿的迷乱)。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尚未发展出知性和理性代偿的感性存在者而言,感性直观本身必是最澄明的“知”。而且正是由于那格外简明的感性之知,导致感性载体得以依照远较知性载体和理性载体更稳定的存在方式而存在。所以,在认识史上,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坚守着“眼见为实”的基本准则,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眼见”到底是否“真实”,也不能证明“眼见”一定等于“真实”,然而我们却无论如何都没法彻底抛弃感官的自欺。结果是,虽然出于对“眼见”的“事实”抱以疑虑,科学家才有必要钻进实验室里去另起炉灶,到头来却不过是演了一场借助于“观察”来否定“眼见”的闹剧,而且那“观察之所得”一般尚未立稳脚跟,就被越来越迅猛的下一轮“实验观察”予以否定或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能证明所谓的“认识过程”最终不是在走向迷失呢?不过,自然代偿演化本身就是在走向“迷失”──即为了存续而不得不“迷于失存”的那种迷失。故此一切简明的东西虽然终将一概被日益迷惘的东西所取代,然而“迷惘者”却认定唯有自己处于“澄明”之中──这正是贯穿在“不明的定在”与“迷失的澄明”之间的通约关系。】(3)

说到底,“感性”及其“直观表象”只不过是感知属性演化过程的一个前存阶段,它因其“前”而逼近于真,也因其“前”而靠近于稳,虽然它同样因其“前”而不免要被后位代偿作为“无序的乱源”而予以重整。(4)

注释:

(1)感性载体通过先验的感性逻辑与客体可感属性耦合后的结果是感性直观表象,与感应一体的理化感应不同,此直观表象并不是在“感”的瞬间就同时实现为“应”,而是有一个“感应迟滞”,如扁体动物“感”到食物和摄取食物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2)表象是随着后衍主体的感应层级越来越多而不断升级的:感性层级获得的是感性直观表象,知性层级获得的是知性辨析表象,理性层级获得的是理性模型表象。对于同一主体而言,最后层级的表象是对前衍层级的表象进一步整理后的终极表象。任何层级的表象都遵循感应属性代偿规定中的简约原理,且每一步整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应”,所以感性逻辑的对象是单一的,知性逻辑的同一律是复多对象中的多选一、理性逻辑的简一律也是以“一”驭多,目的都是把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体系化繁为简,以实现和主体最简单的如理化感应般的一一对应。

这里的“一”我们也可视为整体性,哪怕知性逻辑是多中选一,也首先需要整体性的感知到“多”,亦即选出的具体对象之“一”和具体复多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个关联关系就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认知。所以,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都是一种整体性认知。感性直观指单一对象下的直观表象。知性直观指复多对象下的直观表象,即辨析表象,所以纯粹知性或先天知性是“多选一”的先天的本能反应。而人类的知性是混合知性或后天知性,是理性逻辑表象沉淀为知性认知(即显意识沉淀为潜意识)以后的后天的本能反应,所以混合知性或后天知性又被称为理性直观(但其实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感性经验),通常的灵感、直觉都是它。因为它是一种整体结构性思维的表达,所以往往有着超越理性的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思维若流于简单的类比,就把整体上内在深刻的一致性移植到了表层外在的差异性上,常常并不符合类比事物间的外在关系和事物内部的整体关系。中医的深刻与肤浅皆源于此。

一方面,作为自然存在的客观世界在物演进程中不断丰化,另一方面,作为越来越后衍的感知主体的感知层级也同步丰化。所以,柏拉图的理念(即终极表象)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会随着整个物质衍存及后衍感知主体衍存位相的变化而变化,且越变越快。而且,客观的自然存在的物演体系和主体感知中的“世界体系”是预定和谐的,因为主体本身就是这个客观的自然体系中的一员,和其他万物共同遵循物演统一的存在性规定,即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的产物,其代偿都遵循简约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我们的表象世界(包括先验感性直观表象和超验的理性模型表象)虽然非真,但与客观世界是预定和谐的。在本段中的表达就是:宇宙维度的扩张与康德时空的形成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先于经验〈即“先验”〉并规定着经验〈即“超验”〉的自然对应关系或预定和谐关系。这里“先于经验并规定着经验”的就是决定了主体能知与所知的主体的存在性或存在度,亦即自然存在的存在性或存在度。“自然对应关系或预定和谐关系”就是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即“在”与“知”)同时作为相对存在的存在本质,亦即相对存在的原理或存在性。复习第七十七章末康德的“先验性”即王氏体系下主体的感知方式和精神本体,即“能知”;复习第七十八章末康德的“超验性”(及其“彼岸的自在之物”)即王氏体系下的存在本性或存在度。

进一步表达主体“知”与“在”的关系就是:主体逻辑的发展进程就是自然的衍存进程,因为主体本身就是物演序列中的客体,其逻辑或感知能力本身就是客体的虚体感应属性代偿,所以“知”与“在”一体和谐。需要另外强调的是,最后衍的感知主体本质上残弱程度最深,最不稳定,最需要代偿,故成为代偿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加速度代偿与前衍存在的相对静止缔造了第八十八章的现象与本质的迷惑,即主体高速的逻辑变革(如人类的知识更新、理念转变)使得过去的本质认知蜕变为浅层的现象认知,而新的理念成为新的本质,这不仅仅是感知主体感应属性加速代偿的体现,更是感知主体存在度急速衰减的指标,二者是一回事,是物演的同步指标。

(3)由此总结感性的特点如下:

a、感性直观表象是二元横向感知下主体感知属性与客体可感属性耦合后的扭曲结果,复习第六十五章也能说明感性直观表象是一种武断(即不自觉认真,所谓认真就是把本来扭曲的感性直观误以为真)。对时空的感知也是感性直观下的武断,即主体感性规定与客观时空可感属性耦合的结果,在康德那里称为先天直观形式,但康德没意识到这种“先天直观形式”不仅限于时空而包括一切直观现象和表象。也就是说,感知主体的任何感知都有其先验规定性;而且,主体的感知结果不仅仅与主体感知的先验规定性(即能知)有关,也有感知的对象即后天需要依存的对象相关。如人的认知结果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都有关系。也就是说,康德没有意识到感知结果所蕴含的主客体二者的耦合关系,所以主体的感知结果会随着主、客体衍存位相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康德的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而事实上时、空、物是一体的,时空是物存内涵的体现;感知中的时空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随着主体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改变而相对变化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就是旁证。(关于主观时空和客观时空可结合第五十四章理解。)

b、随着物演进程中自然存在的结构复杂化,最后衍的人类的感应属性也不得不层级化代偿出感性、知性、理性这样一系列的感知结构。这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用以追问自然的感知方式或逻辑工具,但感性、知性、理性依次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远离本真。这也是我们在逻辑反思中很难说清逻辑本身(即形而上学禁闭内的精神存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原因。因为我们要说清理性,必须层层追本溯源说清知性和感性,但说清知性和感性,必须要运用理性,而理性远没有知性和感性稳定。换句话说,感性比后衍层级的知性、理性更稳定,但人类要说清楚感性或者说完成对感性的反思,却只有运用理性这个更不稳定的手段。这本身也是人类感应属性代偿越来越无效的表达。

c、由此可知,感性直观表象是比知性辨析表象和理性模型表象更贴近本真的感知所得。当然,形而上学的禁闭下,任何感知都非真,仅仅因为感性主观处理的层级少于知性和理性,故相对更贴近本真。但知性、理性之所以渐次发生,正是因为简约原理下的感性规定随着世界体系的复杂化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矛盾与混乱,需要知性、理性来层层整顿。虽然,知性、理性的整顿加剧了感知的层层失真,但唯有如此,才能维护感知主体在物演序列下不断递弱的真存。也就是说,越来越失真的层级化的“知”正是为了维护越来越弱的作为真存的“在”。

之所以说本段的所谓“本真”仍然是逻辑因果链中的“无本之真”,乃是因为哪怕是本原存在、本性存在或奇点存在,也不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存在,而是我们在形而上学的禁闭下,根据属性存在或具体的相对存在而导出的逻辑假设,这个“本”只是一个逻辑极点,会随着人类的认知拓展而前移;所以,这个未分化的当下作为奇点存在的“本真”(即“真存”)并不是真正的“本”,真正的“本”也不在不断前移的逻辑极点中,而在包括了奇点与分化以后的整个衍存序列的客体系统中。也就是说,这里的“本真”并不是指奇点存在,因为奇点存在也是逻辑假设的产物,而“在”或“本真”的真正源头是无法感知的,所以,“在”或“本真”只能是逻辑因果链下的衍存序列或客体体系。

虽然作为主体的人类无法直接抵达这个包含了人类的客体系统,但因为人类是这个客体系统中的一员,其诞生与感知都和其他万物一样遵循这个客体系统得以存在的所以然,所以其感知的内容虽然非真,但与这个客体系统预定和谐。而这个万物如是存在的所以然就是整个客体系统得以序列化的“自因”,即本书一直追寻并解谜的万物都遵循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可复习第三十章),它体现为具体的相对存在与整体存在的规定性,即存在中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三者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本段才说“本真”必然与整个感应或感知进程始终保持着等距离的照应。其意指“本真”作为“真存”是整个物演序列下的自然存在,其中每一存在者都达到且刚好达到宇宙常量存在阈,在这一点上万物皆然,即万物无论处于分化进程的哪一步,都是同一存在标准下的存在,此为“等距离的照应”。只不过在这个存在标准下,存在度减少多少,代偿度就必须增加多少,但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二者归根到底是一回事。把同一存在性的存在区分为存在度和代偿度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时空分布和属性多少的关联关系。存在度代表衍存区间的时空分布,衍存位相越靠前,占据的时空越多、属性(包括感知属性)越少;反之,衍存位相越靠后,占据的时空越少、属性(包括感知属性)越多,作为“知者”,其感知过程因为感知层级的越来越多,与客观的自然存在(即康德的自在之物)比较,感知结果愈发失真。但正是愈发失真的感知代偿成就了作为“在者”的感知载体的真存。所以,感知属性本身也是感知载体“在”(或“真存”)的指标,代偿度和存在度归根到底都是衍存偏位线上的同一点(即感知载体作为“在者”和“知者”同一),由此决定了“失真的感知”(即“知者”之“知)与“盲存的本真”(即“在者”之“在”)之间的通约关系,即二者都是存在者衍存位相的表达,也是存在者达到存在阈的真存彰显。

换句话说,任一客体,作为主体时的“知”,在实质上所发挥的代偿有效性都是一致的,即都是帮助主体达到存在阈的常量规定。庄子齐物论的齐,也必须站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为存在阈之齐,才是正确的。总之,主体之“知”通过代偿帮助主体实现为自身作为“在”的真存,这便是“知”与“在”的通约关系或者一体关系。

d、随着衍存过程中依存条件的增加,感知主体相应代偿出感应、感性、知性、理性。每一感知层级的代偿性发生都是依存对象增加后前一感知层级无法处理信息增量的结果。故知性层级必然是为处理纷繁而迷乱的感性所得而生,理性层级必然是为处理纷繁而迷乱的知性所得的而生。虽然,当我们理性所得越来越迷乱后回顾知性和感性,发觉还是底层的感性最稳当最清晰。这个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结构化的代偿过程是无可选择的自然律的规定。

另,所谓迷乱是代偿性的迷乱,即知性出现时,感性所得才显得迷乱,而对处于感性衍存阶段的主体如扁形动物,它的感性的就是最澄明的“知”:能感知到的即是食物,感性所得直接达成依存。而且,衍存位相越低的主体如扁形动物的存在方式比衍存位相高的主体如人的存在方式稳定得多。所以,人类高层级的理性所得的各种理论总需要低层级的感性所得来验证: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文发表多年,其时空场弯曲的理论还是需要英国皇家科学院重要的负责人之一爱丁顿在1919年通过当年要出现的全日食的观测来论证,否则人们会永远把他作为一种理论却不敢确认。这说明人们本能地觉得处在原始逻辑位相上的感性所得即“眼见的事实”或“经验事实”更可靠些。这种潜在的本能就是因为从感知逻辑的演化进程上看,越原始越前衍的认知层级越稳定,越高级越后衍的认知层级越动摇。感最终是为了应。实践虽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却是检验理论能否实现广义逻辑(即包含了感应、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整个感知系统)融洽的标准。换句话说,高端逻辑(即理想实验达成的理性逻辑)建构的理论体系不仅需要狭义逻辑自洽,也需要广义逻辑自洽,所以,高端逻辑的有效性需要低端逻辑(即感性逻辑)的证明。

简言之,越切近的“知”或越后衍层级的“知”,在简约原理下必须越“澄明”,一方面,我们会觉得“逻辑比事实更真实”(这里的逻辑是狭义逻辑),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反思可知,后衍的理性层级的代偿时效更低,即科学被证伪的速度更快。而这正是理性载体存在度越来越低、越来越趋于失存的表征。另外,我们高端理性构建的逻辑模型必须经过低端逻辑的验证,即达到广义逻辑融洽,才有求存的意义。所以,一方面,人类在理性的有效代偿中自觉澄明;另一方面,人类也在知识爆炸的越来越快的理念更新中越来越迷失,或者说在理性的无效代偿中趋于失存。归根到底,人类和其他低等生物一样,作为不自觉认真的感知澄明中的盲存者,其盲存的“知”的状态正是其衍存位相或“在”的程度的表达,这就是“不明的定在”(即隐性的存在度,即“在”)和“迷失的澄明”(即感知代偿度,即“知”)之间的通约关系。换句话说,“知”的代偿增益程度就是“在”递弱衰减程度的表达,“不明的定在”决定了“迷失的澄明”,二者只是同一存在者不同侧面的表达,归根到底是一体的或一回事。

(4)说到底,“感性”及其“直观表象”只是物演进程中整个感知系统结构化的相对前衍的阶段,所以相对稳定、相对靠近本真,但简约原理下的感性武断也必然在后续的物演分化进程中随着感性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暴露出经不起深究的混乱和短视,不得不代偿出知性与理性针对感性所得予以归类和层层整理,虽然经由知性、理性整顿出的逻辑模型可能更飘摇、更不稳定。

注:接着上一章对感知结构的整体性解读,从本章开始逐一详细解读各层级的感知,首先是本章对感性直观及其特点展开的详细的解读。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感性”(概念注释)

感性:特指发生于低等生物阶段的简单官能反应,即从扁形动物开始形成的感官系统与神经网结系统所展现的识辨功能,它是人类感觉生理的渊源和基础,亦是自然“感应属性”代偿演化为生物“感知属性”的理论分界点。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