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理想逻辑之定律

理想逻辑之定律──理性思维一旦得出某种结论即成其为“知”,也交付于“知”。这意思是说,既然知性是介乎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层面,则它自然就有两个来源或双向延展性,一方面是直观的潜意识(或下意识)的知,一方面是推理的显意识(或明意识)的知,然显意识的知一经确定为“知”,即从推理中摆脱出来,或者说也随之沉淀为某种潜意识,这就是上中枢与下中枢的生理性逆向转递机制。这表明“知”必有一系列完全契合的贯通原则,也表明“知”必有某种发生着位移的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就是由存在度或“在的程度”所决定的感知度或“知的程度”,(否则推理就会没有片刻间歇的止境,即永远得不出当下的结论),也就是我们在本卷前十章中(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所曾论及的“知的武断性”之限。】(1)

目前,我们着重讨论那个令纵向延展的“知”得以上下契合的贯通原则。毫无疑问,这个贯通原则必然体现在理想逻辑的定式或定律之中:

简一律──与知性逻辑的“同一律”相对应。即在整理知性素材时,思维运动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奉着“诸物一系”的事先预设,并竭力将这“一系”简约为(或在感知序列的更高一级上抽象为)“一理”,是谓“简一律”。它与同一律的不同之处以及对应之处在于:同一律是在任何一个知觉系统的点或面上严守着“A=A”的规定,而简一律是在任何一组知觉系统的分化体系上严守着“A系=A理”的规定,如此而已。【凡属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它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上,也就是说,你可以最终把它归结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序列,而且愈高深者就一定愈简约。倒是那些没有达到理想层面的粗浅想法,反见其头绪多端,含混芜杂。所以,牛顿的整个力学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方程式F=ma;爱因斯坦的基本思想可以用E=mc2予以阐明;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巨著及其全部进化论学说可以归结为“自然选择”这样一个基本概念;而我在本书中所拟表述的宇宙总体物演法则归根结底也就是一条“递弱代偿原理”。而且,正是由这些符合简一律的理性概念组合搭配(它其实早已出现于人类的原始思想成果中,譬如“图腾崇拜”、“神”、“上帝”,再如泰勒斯的“水”、老子的“道”、柏拉图的“理念论”、托勒密的“地心说”等等),才建构起人类精神体系中的基础性“文化基因”(即类似于里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说的“文化传播单位”mimeme或“拟子”memes),并通过这些文化基因的发展、扬弃或变异,终于逐步促成了人类精神体系的代偿增长和演动进化。再者,即便有人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他也一定要提出“世界之所以杂乱无章”的“一条道理”,否则即不成其为理性思维,而仅仅是一片不连贯的知性表象或曰“知性的朦胧”,于是他一般也就不会产生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想法”,或者至少不会产生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道理”。说到底,人类之所以是可以“明理”的或可以“理喻”的,即人类之所以总是倾向于发现或接受“道理”(包括普通的“事理”和严格汉字意义上的“道之理”),皆源自于理性逻辑的此一规定。另外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动物在知性逻辑表象上必须达成“同一律”的状态,以及人类在理性逻辑表象上最终达成“简一律”的状态,颇像是原始主、客体之间“一点式”对偶感应关系的继续(譬如电子与质子、与原子核、甚至与分子之间的那种简一对偶关系),这里暗示着从“感应”到“感知”的自然统一代偿规定,也暗示着“简约原理”在逻辑发展全程上的物演统一贯彻效应。】

排序律──与知性逻辑的“排中律”相对应。即在整理知觉表象系统时,思维运动必须将业已无法简单“排中”的繁复系统分解为若干组成单元,并参照整个系统就各单元的存在状态予以定性、定量或定位,是谓“排序律”。它与排中律的不同之处以及对应之处在于:排中律是在任何一个知觉系统的点或面上规范着“A是B或不是B”的关系,而排序律是在任何一组知觉系统的分化体系上规范着“A是B以及C、以及D……”的织合,由以确立逻辑系统的有序结构。【在这里,排中律所要“排除”的“中”正是排序律所要“排列”的“序”之空档或位置所在,显然,此刻的A与B、C、D等完全相容,而且A之所以成为A,就在于它是B、C、D等的相容关系的体现。这个逻辑变态恰好与物演进程的结构分化和感知序列的系统分化相吻合,也就是说,哲学上所谓的“分析判断”及“综合判断”之渊薮尽源于此。回过头来看,可见“判断”本身亦须经历那个从“点”到“面”到“体”的发展过程,即在自然感应代偿的进化途中,最初的判断只是一个无所“判别”的“断”(指感应过程落实在一个“孤立的无面的点”上,故无所谓“判断”);尔后变为“判”之同时就完成了“断”的简单复合(指感应过程已落实在一个“多点的平面的点”上,排中律就实现在此一位格上);再往后才形成了“判而断之”的这个分析与综合共和于其中的所谓“判断”(指感应过程须落实在一个“多面的立体的点”上,此乃排序律的逻辑位相)。由此实现了逻辑维度──或曰“逻辑空间”(表现为复多维度的“感想无涯”状态)──与自然维度(表现为复多维度的“时空无限”存在)的统一,以及逻辑序列从低维度态向高维度态递进的自身之统一。】

消矛盾律──与知性逻辑的“不矛盾律”相对应。即在整理感知系统各层级上的诸类抽象要素时,思维运动必定要设法消除其间的种种混乱、迷失和关联障碍,并按照简一律所规定的“一系化”(即“一理化”)原则将表面上互不相容甚或相互矛盾的诸端梳理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系统,是谓“消矛盾律”。它与不矛盾律的不同之处以及对应之处在于:不矛盾律是在任何一个知觉系统的点或面上受制于“A不是非A”的规定,而消矛盾律是在任何一组知觉系统的分化体系上发掘着“A之为A正在于它源自非A或导致非A”的机制,从而使矛盾终于不成立。【由此可见,一切“矛盾”都是A与非A之间发生隔绝的产物,或者说是A与非A之间未能沟通的观念迷失。黑格尔的对立同一论之“对立”和“同一”,就分别是从上述之“隔绝状态”到“沟通状态”的笼统写照,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最终只能落实在“绝对精神”这一个“A”点上,却不能同时落实在“绝对物质”那一个“非A”点上,就表明即便是某种专论“矛盾”的思维系统也照例必须遵循“消矛盾律”这一铁定的理性逻辑法则。再说,“非A”(或汉字意义上的“盾”)未必恰恰是“A”(或汉字意义上的“矛”)的对立面,尽管它确实是“非A”(即确实不是“矛”),把一切“非A”(譬如“盾”以外的其他东西)都统统归结为“A”的反极,着实是理性思维暂且无法摆脱知性表象之混淆状态的原始困窘表现,或者说是不成熟的理性逻辑不得不亟尽附会用智之能事的低级过渡阶段。顺便说一下,这个始于赫拉克利特(更早可追溯到建立起华夏阴阳学说的“文王演周易”时代甚至黄老思脉之前)、终于(或集大成于)黑格尔、横跨不止数千年人类思想史的窘态逻辑,如今正在迅速衰微并终将被理想逻辑所取代。】

追本溯源律──与知性逻辑的“充足理由律”相对应。即在整理感知表象结构的互动关系时,思维运动势必倾向于追索各个相依单元的存在因和联动因,并通过对其内在关系的推求于不同深度(即“程度”)上达至“元一”(即“简一”)的境界,是谓“追本溯源律”。它与充足理由律的不同之处以及对应之处在于:充足理由律是在任何一个知觉系统的点或面上直接判定其前因的自足性反应,而追本溯源律是在任何一组知觉系统的分化体系上间接探讨其总体联系或“多因本原”的反应前预备程序,由以造成“知”从“感应一体”中分离出来的结局(即分离为“感”、“知”、“应”的结局)。【逻辑(logic)就这样从逻各斯(logos )中独立成“理性实体”(或曰“理念”、“精神”、“灵魂”、“意识”等等)。实际上,知性逻辑的四条定律本身就是理性逻辑得以衍生的自然进化步骤,即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充足理由律,依次表达着感应确定→感应动摇→感应混乱→感应延伸的失位性代偿进度,从而引导着理性逻辑渐渐凸显出来。严格说来,最初被留基伯表达为“因果关系”的所谓“充足理由律”(后来被莱布尼茨表述为“事实真理”的根据和准则),其实还是以“因果律”的称谓为妥,因为在知性的前期阶段,“因”尚不能呈现为“理”(或“理由”),而仍是某种“非理”的直观表象,即便它后来萌发成“理由”(此刻的“知性”已与原始的“理性”无大分别),那“以因为理”的“理”亦照例不能澄清“前因”何以“成因”的原委,于是也就不可能使作“因”的“理由”真正得以“充足”,固然这“理由”不能“充足”的缘故又恰恰是因为相对于知者自身的存在度而言,这浅显的“理由”已足够支用或代偿充足了。仅在这个意义上,“充足理由律”才能够成立,直到“追本溯源律”与之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从而令“理由”得以继续“充足”下去。这个进程在理性逻辑代偿演运的各个阶段还将继续不停顿地发展,例如,爱因斯坦毕其后半生都在追溯和探究有关综合物理学四大作用力的“统一场论”,他的信念和动力其实就来自于这条逻辑律,尽管他未能完成这一事业,但最终一旦实现,它就会把今天的物理学理论带入一个更高的“简一律”境界。】(2)

基于上述,可见理性逻辑并不是知性逻辑的辩证反动而是知性逻辑的代偿顺延,它其实表达着“广义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定。而且,那个从知性中走来的“直观的因”要想成为理性中之“充足的理”,就必须超脱于相对僵硬的“直观”之束缚,亦即必须沿着“虚拟感应”的路线进一步“虚化”下去,以至于使之抵达“纯理之想”的境界──是乃“理想逻辑”之质态。(3)

注释:

(1)本段第一句话中的“知”是广义的“知”,是与“在”相对应的“知”。“知”的确认表明与自身存在度匹配的代偿达成,在没有新的信息量(即存在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保持相对稳定,直至存在度进一步降低,导致“知”的位移。

另,结合第九十二章第一段、九十六章第一段、第一百零五章最后一部分等相关章节的理解也可以明确:潜意识有双向的来源,既包括知性对感性的整理结果,也包括理性之知沉淀下来的部分,而意向作为知性本能的导向同样既包括对感性的辨析(如感应者的有所感有所不感:坦荡者无惧无畏,畏惧者杯弓蛇影),也包括对显意识的决定作用(如本能的反对中医或支持中医)。也就是说,“知”是一个广义逻辑自洽的整体,亦即被简约原理贯通的代偿整体(简约律即武断律),前衍逻辑决定后衍逻辑,后衍逻辑影响前衍逻辑,这种决定性和影响力的导向就是一百零四章开始讲的“意志”(包括“应向”、“意向”、“志向”)。所以,显意识对潜意识的抑制作用同时表达为志向对意向的抑制作用,虽然,“意向”和“志向”都是自然意志的人格化表达,或者说,是逻辑载体在不同生存结构下的依存或衍存导向,即求存导向。

总之,“知”作为主体的感应属性代偿,其遵循的简约原理贯通整个“知”的过程,是为“知”的贯通性原则。即是说,“知”或感应属性的代偿实现遵循统一的代偿规定性,即简约原理。在简约原理下,万物通过最低的能量消耗最大效率地维系自身的存在,实现自身与其他存在者的依存关系,把自身编织在整个物演体系中。简约律即武断律,简约原理是“知的武断性”之根。简约原理下,不同层级的感知因为其需要感知的对象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感知规定性,如感性是点状的武断确认、知性以同一律为中心的面状的武断确认、理性是以简一律为中心的立体的武断确认(即在整体对象的终极画面上达成确认)。也就是说,低端逻辑建立的宇宙观是感性直观表象、知性辨析表象,高端理想逻辑建立的宇宙观是抽象概念搭建的模型表象。另外,整个广义逻辑序列是简约原理下形成的整体,一旦理性能有效处理以往感性处理的对象,感性的这部分功能频段就自动缩减,如当人类通过仪器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则其原本感性中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能力就逐渐失去,这导致人类的理性能力不断增长,而感性能力越来越退化。总之,简约原理作为感知代偿的总原则统一了感知代偿的每个层级以及整体,如八十六章说明的感应者对层级化依存条件的建立感知的原则,就是整体上遵循统一的简约原理而形成的。

因为简约原理对感知整体的高效处理贯穿了整个广义逻辑序列,这必然达成前衍逻辑与后衍逻辑的完全契合,即广义逻辑自洽。具体表现为前衍逻辑决定后衍逻辑,后衍逻辑影响前衍逻辑,这就是本能知性的双向来源,其生理机制就是上中枢与下中枢的生理性逆向传递机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前衍逻辑对后衍逻辑的作用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的,而后衍逻辑对前衍逻辑的影响是表层的、局部的和有限的。而且,从根本上说,“在”决定“知”,所以“知”的上限包括其武断程度、对前体存在的影响程度等都是被知者或在者的存在度事先给定了的。

(2)虽然意识(即广义逻辑,即“知”)和意志同源同构,须臾不可分,但在第二卷中,是分别论述的;所以,我们暂且不谈意志,只论述简约原理在知性逻辑和理想逻辑上的具体贯通方式,这就是从知性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升级为理想逻辑的简一律、排序律、消矛盾律、追本溯源律。但无论知性逻辑还是理想逻辑,都是简约原理下,为达成“感”与“应”(即“知”与“在”)的“一一对应”而做的武断处理。这种武断的确认或感应属性代偿的达成在理想逻辑中是通过以下四定律来实现的:

1、简一律。

简一律是同一律的继承和升级。形式逻辑归结为同一律A=A,但当世界分化成A、B、C、D等无数分化物以后,即使通过概念归纳,在概念体系上也呈现为“多”,这就需要理性逻辑把这些复多的概念A、B、C、D等(即所有对象,概念作为对象也是对实体对象层层抽象的结果)找个理论贯通起来,最后达成A系(包含了A、B、C、D等所有对象)=A理。因为人类的认知规定性遵循简约原理,所以最高学术从不表现为复杂表述,而是表现为能用最基本的原理概括所有对象,如毕达哥拉斯用数概括万物、达尔文用“自然选择”概括了所有生物。

这种用最简单的原理普解所有相关事物的思维定律即简一律,被马赫称为思维简约原则或思维经济原则。简一律和同一律都是物演进程中简约原理在感应属性代偿层面上的统一贯彻的结果

额外补充一点:简一律属于逻辑识别或科学识别,即哲科思维模式是在逻辑模型上建立通解,属于抽象概念的演绎,整个哲科精密逻辑的分化延展都是在这种精密逻辑模型上的逐步精细化、分科化上完成的,进而实现为人类思想的纵深发展。

中国最早的宇宙观模型虽然也是对万物通解的逻辑模型,如老子的“道”、孔子的“天”等,但因为其模型过于粗糙,且不是精密逻辑模型,无法延展,最终失去发展前途。也就是说,中国的具象思维使得中国重技术、轻思想,而技术是在具体对象上建立试错关系,直接面对实物对象,故《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得中国人很难在抽象的数理关系或逻辑序列上认识万物,这也是中国作为以技术系统建立的大国在科学时代瞬间沦落的原因。

2、排序律。

排序律是排中律的继承和升级。在知性阶段,A与B、C、D是面上的点状对象,主体只要把A与B、C、D区分(排中)开来就可以了。在理性阶段,世界分化成A、B、C、D、E、F等无数分化物,哪怕在概念上也不断复多化,这时的主体已经无法对依存对象做简单的区分,必须找到A与B、C、D、E、F的相容关系并按照彼此的关系排序。如达尔文以前,生物界种类上百亿中,每个物种截然分明,生物分类的工作量极其巨大,故最伟大的学者都是生物分类专家,以至于在科学时代仍然被称为博物学家。这时的生物学尚处于低级阶段,认为所有生物种类都是上帝缔造。而达尔文用自然选择说明了整个生物的发生学原理,证明所有物种都是由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分化而来,从而把一切生物做了排序:单细胞生物是多细胞生物的前提,多细胞生物从海绵生物、软体生物、扁形生物、脊椎生物等一层层最后分化出灵长目到最后的人类。现代生物由此奠基,完成低端生物学到高端生物学的转化。

理性逻辑的排序是通过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找到截然不同的对象(包括物种或概念等)的内在联系和相容关系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排中律所要“排除”的“中”(包括B、C、D等非A)正是排序律所要进行“排列”的对象,找到A与B、C、D的相容关系是人类认知升级的过程。当然,整个逻辑序列本身就是判断从点到面再到体的越来越复杂的过程:在感性阶段,判断在“点”状感知的同时即完成确认,所以无所谓判断,如扁形动物,能感知的就是可依存的;在动物知性阶段,“判”和“断”也是在一个“面”上同时完成的,如脊椎动物,在感知到的复多对象中通过本能就直接完成依存所需的确认;直至人类的形式逻辑才形成了分析与综合共同完成的“判而断之”,即首先大前提的认知建立在“多面的立体”的系统整体上,基于这个前提或整体,才能完成对这个系统内部具体的每个点的正确判断。也就是说,人类面对无数对象,必须把对象通过概念层层排序,才能在立体的世界中明确A点(无论实物还是概念)与自己的关系,从而有效依存。于是,这个立体的愈发感想无涯的观念世界(感知中的时空,即“知”)与愈发分化的自然存在(即自然时空,即“在”)统一完成了从低维度到高维度的分化进程,因为“知”是“在”的感应属性,“知”和“在”的分化进程归根到底是同一进程。

3、消矛盾律。

消矛盾律是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的继承和升级。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找见这种联系,也就找见了表象不同之万物底层下的相同,不同的矛盾随之消解。具体而言,消矛盾就是消解A与非A表象上的矛盾或不同,找到A与非A深在的同一性,即A之为A正在于它源自非A或导致非A的内在机制,使之同一或相容。如居维叶和林奈在生物分类学中把长蹄子和犄角的动物划分为草食动物,但这只是表象的分法,而达尔文已经可以用自然选择的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草食动物长蹄子和犄角,而肉食动物用不着长。也就是说,居维叶和林奈用表象的逻辑屏障隔开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达尔文用自然选择的逻辑更本质、更深沉地消解了这个屏障。依据自然选择,所有的生物都是从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来的,脊椎爬行动物(设为“A”)往前往原始方向可以归类为水生脊索动物(设为“非A”),往后可以归类为两栖爬行动物(设为“非A”),这就在A之所以为A正在于它源自非A或导致非A的状态上,消除A和非A之间的断裂和矛盾。

从根本上说,表象上的矛盾源于简约原理下的认知武断和认知规定,不把一体的对象在感知中武断分割,我们就无法识辨,包括辩证逻辑也是人类理性认知需要在概念上做出武断区分的不得已的一个过渡。总之,矛盾是低端认知现象中的必然,消矛盾是矛盾状态无法达成依存以后,逻辑载体必须通过高端理性认知对低端矛盾现象的进一步整顿来实现更本质的认知以消解矛盾、以完成主体递弱以后有效依存的理性逻辑的代偿增益。

4、追本溯源律。

追本溯源律是充足理由律的继承和升级。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形式逻辑是主体建立稳定判断的思维模型,本没有充足理由律(后由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加上),而人类日常生活也不需要使用高端逻辑(即理想逻辑),主要还是使用知性逻辑;但人的日常活动与动物仍然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人有因果追问,即人不仅仅满足于和A的依存,还会问A是什么,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由此引出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其实更适合用因果律来表达,因为在动物知性阶段期,充足的理由只是非“理”的知性表象,也就是说,基于实物的识辨或判断在脊椎动物阶段就已经发生,并且是知性判断的主体。即使在人类阶段也是如此,生活中大量的选择也是基于知性辨析表象(而非概念建构的理性模型表象)的本能判断(而非命题推导)。当然,人类的知性不可避免的有理性学习后理性认知的沉淀,是包含了理性的混合知性。所以,充足理由的充足在人类理性认知阶段变成为满足了武断求存的作为公理或逻辑极点的充足,而当逻辑载体的存在度递弱以后,原来充足的公理或逻辑极点乃至逻辑模型就不再充足,即逻辑极点随着逻辑载体的存在度递弱而不断前移,导致逻辑模型随着公理体系的拓展而不断升级。换句话说,充足理由律中,大前提是小前提的充足理由,而大前提都蕴含了非完全归纳下的认知武断,包括所有概念、命题、逻辑模型都不可避免逻辑规定性或简约原理下的代偿武断,所以,大前提永不充足,永远只是特定存在度下的感觉确认,即特定逻辑极点或公理乃至逻辑模型达成的感觉确认,也就是说,逻辑极点或公理乃至逻辑模型成为逻辑载体认知因果链或逻辑序列中的“因”

也就是说,在人类的高端逻辑认知阶段,因为A来源于B,B来源于C,C来源于D……原本对A的追问,会随着分化物的增加层层无穷追问至第一因,即回归至“简一律”——这个过程的表达就是追本溯源律。而当追本溯源追到人类的感知规定性时,即感应属性代偿至理性的特定阶段时,人类启动了自我的逻辑反思时,精神本体或理性实体才独立的地凸显出来,这是哲学认识论的开始。所以,人类“知”的极限(即逻辑极点)是由“在”的程度决定的,相对于知性逻辑,理想逻辑是感应属性代偿的后衍阶段。从根本上而言,知性逻辑增益至理想逻辑,只是主体失位状态的表达。在这种状态下,高端逻辑要把爆炸的信息量统一起来越来越难,即使达成了统一,消除了万物之间的感性差别,达成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逻辑极点的前移,其能维系的期限也会越来越短,最终会被新的理论取代,即不断的“追本溯源”下去。当然,人类临界于失存的最后的理论很可能是无法自洽的,即随着人类认知含真量的越来越低,代偿效力越来越低,在失存临界状态下的人类整体认知可能再也无法达成有效的确认。

总之,追本溯源的这个“本”或“源”其实就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变革的逻辑模型不断前移的逻辑极点。如居维叶对生物的简单分离找不到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找见这种分类的充足理由,只能诉诸于上帝,即上帝一开始就缔造了不同的物种;而逻辑水平增至高端逻辑时,就不需要上帝了,因为这时候已经能找到不同的物种的发生原因和内在联系了,单细胞生物成为38亿年生物进化史的原点,这时候充足理由律就表达为追本溯源律。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生物进化史的原点得以往前拓展,因为生物进化前面有分子进化,分子进化前有原子进化,原子进化前有粒子进化,一个38亿年的生物进化序列被拓展为137亿年的物演进化序列,这就是《物演通论》的追本溯源过程,最后回归简一律,把“自然选择”原理转化为“递弱代偿”原理。

(3)基于上述,理性逻辑只是知性逻辑进一步代偿的产物,二者作为广义逻辑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自洽的整体,统一遵循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二者的区别只是代偿位相上的区别,这个区别使得理性逻辑在概念的层层抽象中彻底远离了知性的直观束缚,越来越虚化,这就是理性逻辑“纯理之想”的质态。

注:本章解读理想逻辑之定律:简一律、排序律、消矛盾律、追本溯源律,并特别说明了高端逻辑在质态上超脱了知性直观的束缚而愈发“虚拟”(或“抽象”),由此导出下一章对理想逻辑之质态的解读。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