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感应同构

实际上,“感”与“应”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同构的。(1)

从理化阶段的“感应一体”出发,假如到生物阶段的起始位点上,我们可以把“感”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结构,那么,同样地,我们也就可以把“应”的自然分化人为地界定成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层次结构。【注意:(应向、意向和志向的)“向”字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性”字在这里是等位同义的,即从宏观角度着眼,二者均含有“属性代偿向量”的综合意蕴;但若从微观的、具体的感应运动上看,则“向”字较偏重于“动向”的规定,而“性”字较偏重于“动量”的规定。这就是我们在“意志”(亦即“感应”的“应”)项下选用“向”字的主要原因,其次也是为了照顾中文语言固有的习惯。】(2)

所谓“应向”,可以直接参照当代生物学上从趋性到反射的总体概念,它呈现为自原始生物的无器官感应(或非神经感应)到高等生物的感受器-效应器感应(或神经质感应)的瞬即定向动作(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另阅有关的生物学专业论著)。从构成关系上讲,“应向”与“感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3)

所谓“意向”,约略类似于一般书面用语中的“情欲”或“情绪倾向”的概念,它呈现为脊椎动物前后之物种的“躁动意境”或“欲望”,即呈现为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神经张力状态和心理运动指向。从构成关系上讲,“意向”与“知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4)

所谓“志向”,就是既往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狭义意志”的概念,它呈现为高等动物强烈的“意识倾向”及“行为倾向”的总和,且与作为物种或个体定向反应行为方式之基础的“气质”或“性格”等心理背景有关。从构成关系上讲,“志向”与“理性”处在同一感应代偿层级。(5)

与“感知序列”的演进过程相类似,这个“意志序列”的演进过程同样表达着──

a进行性扩张的(所以生物的感情发展会越来越充沛,以至于从主宰情愫发生的丘脑投射系统到实现情愫表达的面部表情肌都要数人类最复杂);

b下位层次决定上位层次的(所以潜意识的或情绪性的心理层面常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甚至主宰着人的理性思维);

c上位层次抑制下位层次的(所以清明的理性会轻蔑情绪的颠簸,而理智地克服感情用事正是人类行为的一大特色);

d从无结构态向结构态演化的(所以无论从情、理、志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各个物种的精神发育明显呈现出越来越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倾向);

──等等代偿性运动的基本特征。(6)

注释:

(1)“感”与“应”同源且同构。也就是说,“感”之分化扩容延展出的逻辑序列和“应”之分化扩容形成的意志序列是相辅相成相匹配的,二者共同交织成主体的精神世界。

(2)作为意识的感性、知性、理性与作为意志的应向、意向、志向匹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意识还是意志都是一个矢量(如一百零一章讨论理想逻辑的向度,一百零二章讨论理想逻辑的函量),只不过因为意志更具有求存的导向性,所以用“向”(应向、意向、志向的“向”),以区分作为意识的矢量。意识的矢量虽然用“性”(感性、知性、理性的“性”)来表达,但在演化的代偿矢量等级上和意志是相匹配或一致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代偿内涵上的区别。

(3)与“感性”处于同样代偿层级的“应向”包含了生物学上从趋性到反射的定向反应,囊括了从低等生物的无器官感应到高等生物的效应器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

(4)与“知性”处于同样代偿层级的“意向”,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如“情欲”或“情绪倾向”。对于脊椎动物而言,是一种先天本能;对于人类而言,因为后天认知的参与,可以形成与先天本能不同的后天本能。如有的人有了自我反思的习惯以后,甚至会本能地反思:对于常常自我反思的人而言,对于自己的各种情绪、各种行为都会深究为什么,找到其发生的先天、后天因素,这样,就算一时不能改进,至少能清醒地认知自己。基于此,对于任何人的毁誉评判基本上就不会有情绪化的反应,只关注别人评判的角度和合理或不合理之处,从而完成对自己进一步的反思。也就是说,人类个体的本能“知性”和“意向”反应,因为个体的后天认知差异,一定是有差异的。在智质代偿比例越来越高的后衍位相上,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有的人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情绪被外界所左右;有的人活在自我的永续成长中,关注外界,更内心坚定。

(5)与“理性”(即狭义逻辑)处于同样代偿层级的“志向”(即狭义意志),是一个人强烈的生活目标或自我人生意义的设定,它决定了人的认知倾向(即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如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人,所以他的求学和思考乃至行为都是以圣人为参照,以圣人的角度去看待一切的,从而以百姓心为心,最终真正成为无私心的圣人,堪为人之楷模。所以,志存高远对于一个人是很重要的,它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气度、气质乃至性格。当然,一个人的志向也有先决条件,如一个人先天的气质、性格和后天环境都对一个人的志向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一旦志向确立,又会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乃至气度、气质乃至性格等。这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成长过程。如《哪吒:魔童降世》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首先是基于父母和师傅的爱与教育自发由魔向善的结果,而一旦对善的选择成为自觉,才具备了自我成长的能力,可以不再依赖于父母、师傅而自我反思、自我改变了。

(6)在物演进程中,与感知序列或逻辑序列相匹配的意志序列也同样表达着代偿运动的特点:

a、进行性扩张或扩容:如情感越来越丰沛,追求越来越执着;

b、下位层次决定上位层次,即前衍层级决定后衍层级:如我们表面上很多理性的决定在深层其实都是感情或情绪决定的,所有广告都是占据我们情感上的认可才得以成功的,人们的绝大部分消费都谈不上理性,包括自认为理性的消费,殊不知商家早已把消费者的心理研究透了;

c、上位层次抑制下位层次,即后衍层级对前衍层级有反作用:虽然在意识的海洋中,理性只是表层的浪花,但在理性代偿不断增加的当下,人们需要不断通过理性的反思来抑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乃至不合时宜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求存。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就是社会意志的理性表达;

d、从无结构态向结构态演化:随着物演进程中逻辑载体或意志载体的结构繁化,逻辑或意志本身也逐渐结构化,逻辑由此被延展为逻辑序列,意志由此被延展为意志序列。所以,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结构中,我们常常感受到情与理的冲突、志向与本能的冲突等;

另外,代偿运动的特点还可以参考第四十一章。简约原理作为代偿有效性的规定(亦即代偿的求存规定性)也贯穿感应属性代偿的全过程,无论个体还是整体,求存的目标是唯一导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应向、意向、志向的划分同感性、知性、理性的划分一样,也只是为了便于定量讨论精神代偿而作的人为的层级划分,实际上整个意志分化过程是连续的,并没有可截然分段的层级,而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即后衍意志并不能摆脱前衍意志而单独存在。所以,任何割裂都是不成立的。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的感应同源说明感应同构,共同演绎出物演进程中感应属性代偿运动的特点。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应向”、“意向”、“志向”(第一百零五章)

所谓“应向”,可以直接参照当代生物学上从趋性到反射的总体概念,它呈现为自原始生物的无器官感应(或非神经感应)到高等生物的感受器-效应器感应(或神经质感应)的瞬即定向动作。

所谓“意向”,约略类似于一般书面用语中的“情欲”或“情绪倾向”的概念,它呈现为脊椎动物前后之物种的“躁动意境”或“欲望”,即呈现为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神经张力状态和心理运动指向。

所谓“志向”,就是既往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狭义意志”的概念,它呈现为高等动物强烈的“意识倾向”及“行为倾向”的总和,且与作为物种或个体定向反应行为方式之基础的“气质”或“性格”等心理背景有关。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