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心理波动下的苦乐本质

强化的意志代偿是为了驱动弱化的衍存者在依存条件递繁的自然境遇中保持得以存续的存在力度。结果形成如下局面:

a存在度愈弱,存在欲则愈强;【笼统地看,这“存在欲”就是“意志”。】

b然存在欲愈强,实现存在的难度反而愈大。【具体地看,这“意志”已超出于载体自身,而必须实现为对“身外之物”的“应”。】(1)

一方面是具备了强烈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是陷入了繁纷的依存罗网,两相交迫,内外夹攻,由以酿成本能知性层级的意向性的“焦躁”和自主理性层级的志向性的“焦虑”,而且势必越来越“焦灼化”。【这表明,心理波动是在一个不足以依靠但又不能不依靠的衍存空间内寻求存在的状态,它是失位性精神存在的深刻体现,反映在“感”上就凸显为“多点之知”的茫然,反映在“应”上就凸显为“多向之行”的迷失,所以它的素性规定就是“苦弱”的──苦弱在不稳当的存在者偏偏要追求稳当或不得不追求稳当。换言之,投射在精神上的递增型代偿效价就是神经张力或心理张力的相应递增,是谓“焦灼化”。】(2)

正是这种进行性的“焦灼”状态,构成了无边无际且不可根除的“生存痛苦”,也正是这种无边无际且不可根除的“生存痛苦”一旦稍有波动,就又构成了“痛苦的缓解”,亦即“幻影般的欢乐或幸福”。【所以,叔本华认定,生命意志只能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厌倦”)之间来回晃荡。不过,仅仅囿于这种说法既不符合“苦乐相间”的心理实况,也无助于澄清“痛苦”和“无聊”的自然质素。试问,何以会有“痛苦”与“快乐”的发生?何以一切苦乐终于都要还原为统一的“无聊”?】(3)

这就必须回溯到精神存在的“形而上学之禁闭”质态上去,即必须回溯到后衍性依存者不得不借助于自性封闭的感应中介(也就是“精神代偿”)才能实现依存的客观规定上去。如前所述,“形而中学的知”历来不可能是“对象的真知”,“处于盲存规定中的知者”(尤其是本能阶段的知性载体)更不可能通过“知”本身来达成“知”和“应”的多向度选择,即“感知所得”对于“应式依存”的客观有效性,既得依靠某种“知”以外的主观意欲来引导,亦得依靠某种“知”以外的主观指标来检验,而且该项引导和检验必须是简捷明快的,这种既与“知”紧密钩联又与“知”有所分别的精神要素就是意向性的“情欲”和“情绪”──即它虽然复杂多样(多样化到古人所谓的“六欲七情”远不能囊括的程度)、但却可以当即通约为“苦乐”体验的心理指标

“意志”就这样使自己变成了“苦乐挑担”的掮客。(4)

由此可见,心理波动及其苦乐体验无非是弱化而失稳的存在者在多向依存的境遇中用以维持自稳的一种精神性超敏调节装置。【它的存在本身及其不可消解性,进一步揭示和证明了“知”的盲存本性。】

而任何一种调节作用,都必定暗含着某个“调节的基准”。(5)

注释:

(1)自然选择赋予了后衍存在者越来越强大的意志,就是为了让弱存者在日益纷繁的依存条件中凭借欲望与执着实现主体的自我依存:

a.站在内在的主体角度,主体的求存动力或者说欲望就是“意志”,与主体的存在度呈反比;

b.站在主体的外在角度,主体的求存动力或者说欲望之所以需要越来越强,乃是因为存在者需要依存的外在条件越来越多。这些外在条件,不仅指自然条件,也指主体自身缔造来的条件。

比如说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商业社会,人类的社会意志越来越强大,代偿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的内在欲望越来越强烈,上了天,入了地,还不够,还想永生,还想移居火星,还想制造出和人类一样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机器;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外在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原始社会,人类靠水而居就解决了用水问题,向阳而居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现代人,从水、电、煤,到互联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没法生活。人类自身的发明或者说缔造出的依存条件,总是先从少数人的奢侈品最后变成所有人的必需品,层层累加为人类日益增加的依存条件。但在本质上这正是存在度越来越弱的标志,虽然在现象层面,人类的盲存状态反而被欢欣鼓舞地视为美好的进步。

(2)也就是说,人类当下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正源于自身内在不断膨胀的欲望以及外在不断繁化的依存条件。当下的人类越来越倡导终身学习、退休的年龄越推越晚,都是因其位于最后衍存位相、存在度至弱而存在日益艰难的体现。这种依存的艰难无论在社会整体还是个人上都同样表达。货币贬值的压力,金融体系的动荡,让所有人有再多钱都没有安全感,所以,个体对金钱的追逐永不满足。当然,这还因为金钱牵挂了个体所有切近的依存条件,但人类整体更基础的依存条件如阳光、空气和水因为没有直接参与人类求存的利益计算,将很快被消耗殆尽。这是人类求存越来越艰难下的认知迷失,而当人类整体因为自己的迷失遭遇系统性的危机时,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改变自己的文化认知,把人类更重要的自然条件也纳入人类求存的利益计算之中。总之,求存的艰难与求存者的焦虑是同步增长的,心理日益“焦灼化”是人类愈发失位失稳状态下的心理趋势的必然,所以,后衍存在者的神经张力或心理张力是随着自身衍存位相的后移而递增的。

(3)结合上一章来看,所谓“焦灼”就是心理动量之振幅与振频的同步加剧,这种随着衍存位相后移而加剧的心理震荡直接表现为至弱衍存者心理上的“痛苦”与“快乐”,而代偿等位线表达的平衡常态就是“痛苦”与“快乐”之后,必然回归原初的无聊心理状态,故代偿等位线作为心理的指标就是无聊回归线,即某种不再“痛苦”与“快乐”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痛苦”与“快乐”本质上都只是主体求存的精神调节器,只不过“痛苦”是不利于求存的指标提示,“快乐”是利于求存的指标提示而已(见后)。

叔本华有句经典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事实上,无聊只是一种适应态,而欲望得到满足会适应,得不到满足也会适应。适应态就表达为无聊回归线。人生就是以无聊为中轴,在苦与乐之间摇摆。苦和乐,都只能维持瞬间,真正恒久的幸福就是无聊适应态下的宁静。

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心理曲线在“痛苦”与“无聊(或厌倦,即无聊回归线,即适应状态)”之间波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在《物演通论》的逻辑模型的延展下,正确的观点是;人的心理对得与失、快乐与痛苦都会适应,任何苦乐波动最后都会还原到平衡态的无聊回归线。而一切心理波动都是人类在心理角度上、在现象层面上对存在者失稳失位状态的表达,一切心理波动都是为了回归那条无聊回归线,所以,无聊回归线才是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常量表达,即存在者达到存在阈的本质表达。所以,波动只是存在者达到存在阈的方式,只是存在者存在状态不稳定的表达,存在者本身并没有阈上或阈下的存在。

(4)在八十四章中指出精神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形而中学”,因为“精神存在”不过是物演分化进程中不断增益的具有感知规定性的感应属性而已。这个感知规定遵循代偿的简约原理以实现存在者最高效的依存达成,所以,它引领着存在者感知的武断方式(或精神存在的盲存状态)。

换句话说,所有的“知”都基于高效求存导致的武断,这种简约原理下高效求存的导向本身就是“知”的导向。因为知者本身处于不自觉的盲存状态,所以不能自觉地完成求存,而是靠着“应”的引导达成依存的实现,如动物的繁殖需要发情状态下的意向引导,而检验繁殖是否完成也是由意向乃至志向是否得以实现来检验的。意向层面的情欲和情绪都是由此派生而出的:在安全的环境下自在放松,在危险的环境下不安紧张,看到猎物兴奋,成为猎物恐惧……这都是帮助主体通过情绪本能做出最佳反应的代偿需要。当然,随着依存条件越来越多、依存环境越来越复杂,意向下的本能越来越不足以完成求存,才有了志向的代偿而出。志向引领理性,而理性正是混合知性的上层来源,一旦理性确认了某种认知,就会沉淀为我们的知性本能认知,这表明,“应”的导向性和其遵循的简约原理,始终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知”本身的代偿实现有着存在者必须最高效依存的“应”的导向性,这就是感应属性(即精神存在)中“应”对“感”的导向性,具体而言就是“应向”、“意向”、“志向”分别引领着“感性”、“知性”、“理性”的代偿实现。而且,在引领的同时,也靠着“应向”、“意向”、“志向”的实现与否来检验。所以,这种引导和检验在简约原理下必须是简洁明快的,这就是由意向性的“情绪”和“情欲”引领的精神载体(尤其是知性载体)的知性本能反应。而复杂的情绪按照趋利避害的求存指标可以最粗略地划分为苦与乐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低智情绪活动的总和。

心理波动下的苦乐情绪把主体的知性识辩系统发挥成一系列简捷高效的判断反应,即趋利避害的“指示器”或精神“调节器”,借以实现主体依存反应的生理机制调动。如狼看到羊,发自丘脑情绪中枢的心理愉悦(即乐)反应会及时发散到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相关部位,从而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脉喷张、血压升高,为供氧增加和肌肉爆发做好全面准备,整个机体在极短时间内处于感应最敏捷爆发的调动状态;反之,狼看到老虎,发自丘脑情绪中枢的心理恐惧(即苦)也会完成上述机能调动。于是,求存需要的追捕和逃离总能最迅捷高效地发生。于是,意志在知性层面就幻化为意志落实状态下的“苦乐”心理。

(5)由此可知,苦乐心理本质上就是引导失位失稳的知性载体高效求存的精神性调节装置。它和知性本能一样,受限于自然缔造的感应规定性或精神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具体而言就是简约原理及其简约原理下对代偿最高效实现的诉求——共同构成了“知”的武断或盲存本质。

而有调节,就有调节的基准,在心理上表达为前述的无聊回归线,在有限衍存区间表达为代偿等位线。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心理动量直接是意志级别的尺度”继续进一步解读和说明心理动量的递增是主体失位失稳趋势下的代偿必然,而以苦乐为具体指标的心理波动仅仅是主体求存的精神调节装置,最后一句话导出下一章的内容——波动“调节的基准”(即那条无聊回归线)。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