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意志代偿的求存意义
姑且不论存在度的衰微趋势一般不能为“感知”所知(故此才导致“递弱代偿”概念的费解和“进化自强”理论的张扬),即便理性终于觉悟过来,也丝毫无助于改变意志的固有倾向。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衡量和评价意志以及意志化行为的表观形态,而在于存在的弱化向度必使一切自在或自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终究被规范在等价代偿的自然轨道上。换言之,一切自发的或被迫的思路调整和行为转向其实正是宇宙存在趋势的自然延续或定向代偿──即它最终所达成的必定依然是意志的强化向度。(1)
也就是说,意志的“向上配位”倾向仅仅是达成存在阈平行态势的一种必须,因为,说到底,不是意志要向上挣扎,而是意志必须将递减的存在效价维持在(或代偿在)恒定的存在基准上。【所以,应该谅解我们这类虽然不停地反省和自责着自己,却不但不能有所克制、反而越来越贪得无厌的物种,因为人的无餍足表现正是自然界追求存续的无餍足本性的意志化表达,即人的意志不过是自然“前意志”(或自然“存在性”)的不自觉的傀儡而已,从这一点上看,人类的贪婪劣性实在是病入膏肓的自然痼疾,因而一定是无望根治的。须知“人”及其“由人的意志所主导的一切园艺化产物”──所谓“园艺化产物”是借用赫胥黎的一个反自然概念,并将其广义化为“一切人造的东西或一切人为的事实”──正是苍茫宇宙扩延自身衍存区间的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自然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够“知足常乐”,又怎么能够“超脱苦海”,以至于由此危及整个宇宙衍存程序的贯彻完成呢?】(2)
可见,所谓“向上”──无论是指“意志倾向性”还是指“演化方位感”──完全是出于人类自身之狭隘性和局限性(与人类处在宇宙分化进程的临末位相有关)所不得不采取的辩证观照立场的误导。【有关的概念必须这样建立:处于前分化态和初分化态的存在者,其局限性最小,因为它们就是或近乎就是“整个存在”;反之,处于晚近分化态的存在者,其局限性最大,因为高度分化就是高度残化或高度局限化。所谓“局限性”归根结底就是以整个宇宙存在为参考系的“存在质态的相对有限性”。】(3)
进一步讲,一切实质问题的讨论必须建立在以整个宇宙存在的存在性作为参考系的理想逻辑模式上,依据这个看不见的理想参考系,“意志”以及“意志的落实”(“应”的落实就是“存在”的实现)只不过是一个递弱流程的等价代偿产物,因此根本没有“向上”或“向下”的方位性,而只有“向前”(严格地说是“所向”)这一个向度。【这个向度就是本原性始基存在的“一维性”所在,即是说,举凡“多维化”的存在都是代偿性存在,只有处于“多维时空”中的存在才会生出“失位性的定位举措”(包括诸如“上、下、高、低”之类的辩证定位点),显而易见,这样的定位终究不能成为衍存的基本位点。】(4)
一言以蔽之,作为代偿性存在的意志载体及其意志本身的“向上配位”倾向,其实不过是力争达到“衍存的基本位点”这个最低限度的自然规定而已──这就是“意志序列”或“意志代偿”的全部意义。(5)
于是,从“无谓的无聊”到“波动的无聊”,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可以还原为“一维质态”的精神代偿:心理波动的轨迹类似于一条其振幅和振频均倾向于增大的正弦曲线(参阅本卷第一百零八章所列的示意图)。振幅的增大与代偿量度的增大同步;振频的增大与演运速率的增大同步;由此导致生存的紧张度(亦即精神紧张度或曰“心理张力”)相应递增。所谓“紧张”,归根到底是指那条“阈等位线”的紧张,即倘若把上述振荡曲线视为“阈等位线”本身的延长和折叠,则衍存时相的递短可能恰好被阈线张力及其曲折长度的递增所弥补,其情形就像衍存质量的递减可能恰好被精神空间的相应扩容所弥补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它们之间的定量换算方法的话。至此,在精神领域中的自然代偿的等价性终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这大概就是人类倾向于追逐刺激而逃避无聊的缘由,因为“刺激状态”相当于把生存放任到那条被拉长的曲线上,从而相当于延展了生存的时度或相当于加大了“生存的浓度”。由此可以对老子的出世态度给以如下扼要评价:固然他将孔子式的(或常人式的)入世行为视为无聊或无意义着实堪称是最深刻的洞见,然而他却不明白,“以有聊或有意义的颠簸方式生存”正是人性中的自然性的体现,或者说正是“无意义的自然之道”的后衍性弱态实现方式。】(6)
注释:
(1)纵向的存在度的变化非经过理性的极致整顿不能感知,所以代偿层面的进化理论或进步追求得以成为主流。即使递弱代偿理论挖掘出了宇宙递弱的本质,宣告了人类作为至弱存在者的位相与处境,也无法改变人类的命运和归宿,因为人类意志的强化作为自然意志的表达是无可更改的,包括出现递弱代偿理论本身,也是自然物演进程中,智质代偿下人类以文化求存的必然。它所导向的,仍然是以人类志向的强化(如新文化的方向调整)来实现自身更高层级的代偿。
所以,一切意志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自然意志的继续。任何主体的意志都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求存代偿,都是自然意志的表达,是整个自然存在延续的方式。
(2)也就是说,纵向意志增益(即意志的“向上配位”)在横向上达成的结果就是意志载体把自己落实在存在阈上。所以,人性抑制不住且越来越强烈的贪嗔痴只是依存越来越艰难的状况下的人类自身之自然物性的焕发,是人类求存的必需,而人类求存也只是自然存在整体求存的手段或方式而已。所以,人缔造的一切人造物归根到底仍然是自然的缔造,只不过是自然缔造了人,赋予人创造和制造的能力,借人类之手完成人类的文明进程,亦即自然进程的最后衍阶段。所以,就算人类明了了苦乐均衡律,明了了追逐快乐与幸福的虚妄,仍然会继续追求,在贪嗔痴的欲望中永续挣扎。
(3)可见,前述意志“向上配位”的“向上”只是人类特定视角下的辩证表达(所谓辩证就是以自身为绝对点的“相对主义”的定性判断),这本身也是人类作为最后衍存在者所必然具有的有限性(亦即书中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的表达。这里所说的人类作为后衍存在者的局限性主要是指五十七章的人类之“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有限性”,即人作为智质动物的“形而上学禁闭”下的感知规定下的有限性,亦即卷二重点表达的离元在越来越远的盲存的有限性;也就是说,意志只引领人求存而非求真,意志落实达成依存实现,而非真理的实现。而且,分化程度越高,伪在和危在程度越高,这也属于此处狭隘性和局限性的内涵。
(4)按照卷一的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或最新的时空观(见第五十四章),时、空、物一体(或以存在度一维性表达),所以,理性感知中的多维时空只是感知主体失稳失位的表达,在第三十四章和第七十章中的超时空的有限衍存区间中,意志(与广义逻辑相对应的广义意志)只是随着意志载体(即万物)存在度单向递弱而逐步增益的达到存在阈必需的代偿,即意志只是随着物演之流的展开而同步展开的单向递增的向量。这里的单向就是物演的方向,即整个有限衍存区间表达的都是一维性存在——指存在度这一维——一如本原存在作为存在度最高的存在是一维性存在。
(5)一言以蔽之,纵向上的意志序列只是让意志载体将主体自身落实在存在阈上的代偿手段,意志本身所实现的一切无非求存、无非为达到存在阈常量而必须达成的有效代偿。
(6)通俗地说,越后衍的主体喜怒哀乐(即广义的“苦乐”)越丰富,即心理波动的振频振幅越大,即意志代偿越大,但其衍存时效越短,即存在度越小。也就是说,意志代偿有效地弥补了递减的存在度,这就是意志代偿有效性的表达。换句话说,活的时间不足被活的丰富弥补——就好比越后衍的主体在宇宙中的质量越少、存续时间越短(即存在度越小),精神的可塑性越强,以至于可以勃发到“感想无涯”的超时空境界(即感应属性代偿越大),即精神空间代偿的愈发无限弥补了主体实体递弱的愈发局限(感应属性的代偿有效弥补了主体存在度的递弱)。
因为代偿的丰富正是对存续时效降低的有效弥补,所以,人们在现实中的追求就显得如此合理:生命的精彩程度(心理波动的振频加剧振幅增大)与生命的长度等效,入世的人生繁华与出世的全身保真、长生久视等价,就好比鲜花的短暂芳华和绿叶的长久碧绿是等值的存在。这在整体和个体上都一样:盛世的繁华奢靡、穷兵黩武总比无为的休养生息绚烂而短暂,富不过三代也说明富贵花期的短暂全赖更多绿叶长久的滋养;由此,也解释了个体求存中如王均瑶这样用生命质量换生命长度的存在的合理性。此也为齐物,也为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同。
换句话说,横向来看,存在度与代偿度等价,存在的长度(代表存在度)和存在的浓度(代表代偿度)等价。这里的等价实质上就是代偿有效性的表达。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追求浓烈而短暂的生命和追求宁静而悠长的生命等价,于是,个体无论追求有为或无为,追求短暂的轰轰烈烈还是长久的平平淡淡,都有其合理性;但在纵向万物“唯求存在”(实际上是求维系住存在度,求不得才退而求其次求代偿)的终极尺度上,追求最大限度恒定的稳存才是唯一目标,递弱不过是存在者在前衍层级稳定不住,只能在后衍层级上寻求新的相对稳定的不得已。当然,从纵向上看,后衍层级横向上的相对稳定,一定比前衍层级更不稳定,这是代偿终极无效性(包括意志代偿的终极无效性)的表达。
注:本章以纵向的物演(即整个衍存区间)为参照,说明意志就是意志载体的求存代偿,意志增量下的心理丰富(代偿度的表达)代偿了意志载体在分化或衰变中生存时效的递减(存在度的表达),从而让自身的存在达到那条代偿等位线或阈平行线。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