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六十五:如何维护身心健康(从李玟自杀谈起)
那一夜,晚睡的我偶然瞥到李玟自杀的网络标题,并没看、没信,毕竟网络谣言太多了。第二天,消息铺天盖地,及至确认这是真的,内心很震惊:蓦然回首,跟着李玟的光盘学跳舞的青春记忆还那么清晰,转眼间,活力四射的美人却香消玉殒。大众对李玟的怀念来的汹涌,去的也快,毕竟除了至亲好友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平复伤痛,观众的喟叹和惋惜只是观看别人人生悲剧后的一时伤感。
我当时有下笔的冲动,但当时没时间写,随着热点过去,冲动消退,便懒得写了。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必须写点什么,写给那些现在面临困境或未来可能面临困境,且因为这些困境可能会导致抑郁、可能有自杀倾向的人。毕竟,抑郁的问题、焦虑的问题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了,我的读者中哪怕有一个人可能因为这篇文章而有了更多面对困境的能力,就是值得我提笔的。

(一)我从文学到哲学的心得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米兰•昆德拉也过世了,享年94岁,也算寿终正寝了,关注的人很少,但在我的感觉中也是老熟人,毕竟,爱好文学时读过他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早期,从少年到青年,我读过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都参与了对我的精神自我的塑就,其中的利弊通过经历乃至经历后的反思我才一一明白。,时长04:13
曾经的文学爱好塑就了我曾经敏感细腻的感情,尤其是对于爱情的完美追求。听张信哲唱着“爱是一种信仰”时,更是把对唯美爱情的追求当做人生的美好、希望和力量,但生活有诗不是诗,现实的爱情和文学作品中的唯美爱情大相径庭,必然导致爱情信仰的崩塌,这是我必然会经历的挫折,只是当时无法接受。现在的我已经明白,当得起信仰的爱,只有大爱,只有更宏阔的对所有人、对天地万物的爱,而不是仅仅的、狭隘的以相互占有为目的的爱情。真正好的爱情也应该是有着共同的大爱、共同的成长方向的,能相互理解、永续成长的爱情。
文学作品中也有促进人思考的,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品,对宇宙、人生更深层次的探讨更是把我导向国学,导向老庄孔孟,在老庄超越了狭小自我的思境下,才真正拔出了我心里的刺,让心灵真正平静与豁达,而不只是在理性显意识层面放下过往。理性上想通了,放下了,只是第一步,只要因此而生的情绪或怨尤还会发生,哪怕是偶尔的发生,其实还是没放下。对国学的兴趣,让我通过《国学堂》知道了王东岳老师,于是有缘阅读《物演通论》,接触哲学。虽然文学作品更贴近大众,更能普及,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拥有最根本的思想性,正是通过《物演通论》,我更深刻、更细致的理解了这个世界和人性,也因为真正的理解,更容易释怀。在哲学的整体思境下,会计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能放下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成长。

最关键的是,哲学帮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每当我意识到自己有了情绪,我都会追问自己这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触发,这个情绪的发生说明了什么;我会尽力把自己过往历形成的潜意识层面的东西翻腾出来,虽然我不一定能改变它,但明白它的存在、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是可能摆脱不好经历影响自己潜意识的一个基本功课。认知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与别人认知不同,明白为什么不同以及各自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角度,是我唯一关注的。习惯性的反思很容易让你感受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我起心动念的评品很容易把许多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认知也一样,习惯反思才明白自己的认知倾向,每个人都有认知倾向或者说偏见,但学习《物演通论》就是要学会以整体视角看待问题,哪怕根据自己的认知目的去搭建的认知结构免不了有一定的认知倾向,这个认知倾向也需要一个基于整体视角下的基本框架来奠基,才不会太过偏颇。
没有人是完全没有情绪的,作为残弱化到极致的自然分化物,每个人都不完美,追求完美就是追求理想化的自己,就是有目标的塑造自己希望达成的自我。所以,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是需要明白,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不完美,也是对自己的善待,这样反而更容易“心无所住”,不纠结,不执着。
文学,曾经塑就了我认不清现实的懵懂;但文字,也成了当时情绪宣泄的出口。我不喜欢回看自己那时的文字,因为我很清楚它们最大的正向功用就是完成的了我当时的情绪宣泄,那种缺乏思考的文字不会对人有任何帮助。但任何人的任何负面情绪都需要一个无害的宣泄途径,可以是锻炼、可以是写作、可以是向自己的朋友诉说……不能消解时没必要强行消解,适当的宣泄至少不会侵害自己的身体。有些小情绪宣泄了就彻底结束了。
但大的情绪并不是靠宣泄能解决的。哭一次就能真正放下的感情只能证明本来就爱的不深。一个习惯宣泄情绪或抱怨的人也不容易发觉自己的问题并真的去解决问题。当有些糟糕的事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当外界因素一时不可改变时,解决问题只能靠自我认知的提升,只能靠在更大的思境中通过确定性的理解来暂时消解这些问题。所以,能真正彻底的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永远是哲学、是思想,同时,还需要时间。当然,通过哲学解决心理问题是基于理性的认知,而宗教是通过信仰来解决心理问题,这对于不习惯于理性思索的人是更便捷的路径。
君不见,著名文学家自杀的消息时有耳闻,但哲学家、思想家大多更容易寿终正寝,如诸子百家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寿命都在70岁以上,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堪称奇迹,原因无他,觉悟了的他们心理通达而少被情绪困扰而已。所谓觉悟、所谓心理通达就是彻底完成了基于当时人类认知或信息量的自洽化,能够解释宇宙与人世间的一切,从而消解情绪、消解困惑而内心清明。
但随着智质分化(即分科分工)下信息量的指数级别的扩容,让人很难完成基于当今信息量下的觉悟(即完成追求终极的哲学任务,即当下大信息下的人类思想的简一律表达),每个人更因为缺乏基于整体认知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在不同的认知范围内陷入不同的狭隘,或迷茫或自以为是。这种迷茫通常伴随着的事实是主流认知已经出现问题而新的主流认知尚未有效形成,人类当下即是如此。不同价值观的撕裂让这个世界愈发混乱,《物演通论》这样应时代而生的新思想就算出现,想要得到普遍认可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任何人的任何人生结果都不是单一原因促成的,而是立体多因素交织下的一个结果,有横向视角上的偶然性,也有纵向视角下的必然性。所以,你过去所有的时空,包括你做过的、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和读过的所有书籍,都汇流成当下的自己,包含肉体的你和精神的你;而你自己当下的认知和经历又决定着明天乃至未来的自己。当然,每个人的不同不仅有后天环境、经历和认知的不同,更有先天基因的差异,除了同卵双胞胎,每个人的体质和智质都存在先天的个体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继续塑就了不同的每个人。青少年因为本身的不成熟,没有反思自己的能力,所以会更多的被动的被环境影响,尤其是婴幼儿,简直就是可以被环境任意影响和涂抹的白纸,而这些涂抹一旦留在了白纸上就很难擦掉,会成为潜意识影响我们的一生;但一旦我们心智成熟,我们反过来可以影响环境,甚至更可以通过反思影响我们的潜意识,自主的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个反思过程其实就是成长过程。反思,是哲学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每个人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最重要的能力。
关于如何认知“自我”乃至选择“自我”可以参考我以前的文章:

可见,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横向的偶然性,但终究会汇流成纵向的必然性。如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但认知的成长路径就是你有限生命下精神自我的高度,而时代大背景更决定了每个人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有限生命下的不同精神高度决定了每个巨大的差异性。如项羽与刘邦的结局其实就是精神认知差异导致的,项羽的战略目标就是复仇,所以在完成复仇以后不是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以为分封诸王就成了最高的成就;刘邦的目的是承秦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虽然这个战略目标历经了几代人到汉武帝才真正完成,并在目标的导向下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断成长。大一统的中国才是农业文明阶段、中国特定生存结构下的历史方向,刘邦只是顺应了历史的方向。秦朝二世而亡是步子迈得太大了,许多需要的整体耦合条件并没有建立或稳固下来,如新的文化没有建立起来,旧的很多规章制度也不匹配新的大一统的生存结构。
正因为个体的精神差异往往导致结局的不同,才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才有认知格局决定出路的说法。同样的人生困境下,不同年龄、不同认知、不同性格的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抉择。同样的怀才不遇,有的人会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有的会默默努力,尽人事听天命。

李玟对于自杀的选择当然也是多重原因交织的结果:单亲家庭的经历让其缺乏父爱;丈夫的背叛让心灵破碎;婚姻的即将解体让人对爱情和婚姻都彻底丧失希望;希望拥有一个孩子但多次受苦想做试管婴儿都不得;从小到大的健康问题不仅仅给自己带来肉体上痛苦,更严重影响了事业,甚至不能再登上舞台跳舞;更不用说抑郁症还控制着她……层层叠叠的人生痛苦和困境,让一直以战士的姿态去拼搏的她终于不想再拼搏了,或者,自杀对她而言就是最好的解脱。
李玟是善良的。善良的人遇到再大的问题、再多的痛苦都不忍伤害自己所爱的人,更不会报复社会、伤害无辜,唯一能伤害的只有自己。我相信,在李玟的众多问题中,哪怕能解决其中一个,或许她都不会自杀,如果有了孩子,对于孩子的责任可以支撑她;事业如果能继续,她就会从对事业的热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当然,无论孩子还是事业,都是注意力转移下对既有身心问题的暂时搁置,而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但只要能活下来,留给自己不断成长、解决问题的时间,一切问题就可以慢慢消化和解决。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恢复身心的健康,哪怕左脚的健康问题无法改善乃至加重,哪怕成为残疾不能跳舞,只要心理的问题,尤其是抑郁症的问题解决了,李玟完全可以拥有新的生活。我见过很多后天失明的人,失明带给人的落差比爱情、婚姻、事业的崩溃大多了,甚至直接引发原有爱情、婚姻、事业的崩溃,但只要不自杀,慢慢都会因为苦乐均衡律而接受事实,完成失明状态下的新的生活适应。

所谓苦乐均衡律,就是指神经系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兴奋模式和活动区间。一般情况下,它保持在某种中间紧张状态,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称作“神经张力”或特定物种的“无聊回归线”。这个稳定的张力基态使生物得以维系自身正常的对外反应,是生物正常求存的基础。所以,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幸运或不幸,其产生的苦乐都不可能长久维系,而且,任何引发快乐感受的心理刺激同时也就为相反的心理动势做好了铺垫,反之亦然。所以,主观的苦乐感受从来与客观的生存状态无关,只与生活状态的改变有关。因此,饥荒年代为了一个馒头卖身和繁荣年代为了一套房子嫁人可能在主观感受上完全是相同程度的迫不得已。这就是穷开心和有钱也抑郁的平等基础。这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原因。虽然难,虽然主观感受上痛苦,但苦乐均衡律还是会有效的帮你完成适应,因为苦乐均衡律就是维系人正常生理、心理以维系求存的基础。苦乐均衡律的作用都发挥不出来,就证明生理、心理上的自主平衡能力消失了,就意味着生理、心理的健康出问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抑郁症的本质。

李玟虽然有钱,但她需要的爱情、婚姻、健康都无法靠钱直接买到,反而可能因为钱被人算计,虽然在普通人看来,李玟完全可以再觅良缘,完全可以花很多时间、很多金钱慢慢调养自己的身体。但接踵而至的打击和不断呈现的感情、身体、事业上的落差乃至长久未能治疗的抑郁症在主观感受上已经突破了她能承受的心理极限,所以选择了自杀。这中间,抑郁症起着很大的作用,虽然它最早的起因可能是心理上的,但最后因为身心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生理、心理上的共同疾病了。
抑郁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无需治疗就会自动消失;但生理、心理共同失去调整平衡的能力就是抑郁症了,这意味着身体自主神经系统的自发调节已经失效。这时候的抑郁症必须通过有意识的治疗才有可能改善。但通过吃药等很多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完成治疗,一时得以改善的也会复发,没有经历过这样状态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而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的人生谁能承受、能承受多久呢?!
但凡学过《物演通论》的朋友都知道身心是一体的。心理问题对生理的影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发是有一定依据的,或许程度上有夸张的地方,但也只是一夜头发白多少以及白的程度的问题,但至少是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而持续的生理的负面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抑郁症的来由。

现代人之所以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现代人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幸福三要素悠闲、寡欲、亲近自然全部丧失,人们集中在城市的有限空间中,工作越来越紧张,竞争越来越激烈,让人总是处于焦虑中;欲望也被各种广告无限刺激着;离大自然更是越来越远,以致于天然的幸福感减少。这时,长时间的紧张焦虑下,一旦遇到什么人生变故,就很容易抑郁,这是由现代人的生存结构或生活方式决定的,因为所谓文明化就是越来越远离自然、欲望和依存条件越来越膨胀、贫富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上升通道的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过程。这是无法改善的时代背景。所以,现代人对于身心健康的维护是我们生存中最重要的任务,必须把抑郁症扼杀在摇篮里,否则,无论有钱与否,都不会幸福。
而对于已经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抑郁症患者,必须明白,抑郁症是生理、心理的双重疾病,所以也必须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着手,去进行系统化的治疗。心理层面最有效的改善就是提升哲学层面的认知,因为最宏阔的思境下,个体的很多得失就没那么重要了。但生理症状比较严重时,当下主流的抑郁症疗法基本上都无效,甚至有害,即没有系统性逆转体质病变的疗法。如果生活习惯同时恶化,更是会加重生理症状。如果体质层面的解决不了,抑郁症基本没有根治的希望。所以,除了改善生活习惯、养成锻炼习惯、读书等一系列积极的生活方式以外,正确的治疗是很重要的。我接触到的一个抑郁症患者是在陈领医生的治疗下逐步好转的。而陈领医生的治疗方式就是基于人体是一个系统,通过针刀对肌肉筋膜组织进行可控的干预,让已经被损伤的局部组织液可以大面积流动,让已经失去生理平衡能力的躯体启动更深层的自愈能力。这种思路其实是中医的思路,但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只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同步改善,相互影响的身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

只要没有抑郁症的干扰,生活中的很多挫折我们都能挺过去。哪怕没有理性的清醒,求存的生理本能也会帮你挺过去。
对于丧失爱情的人而言需要明白,在智质分化严重的今天,除了环境污染带给现代人生理影响,精神层面的爱情耦合越来越难,所以,爱情,已经从原始社会的必需品演化为文明社会的奢侈品,文明程度越高、认知程度越高,爱情越难。所以,无论爱情、婚姻,都只是一场因缘际会,得到了好好珍惜,如果过于委屈自己,该散就散。能让你过于委屈的人都不是真爱你的人,没有真爱的婚姻也无需勉强维持。
对于丧失事业的人而言需要明白,你追求的事业只是你人为赋予的生命意义,哪怕事业失败,也可以换个方向,也可以找到新的生命意义。
如王濛在2014年索契奥运会前夕意外骨折并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更直接丧失了索契奥运会上如囊中取物的奥运会金牌甚至新的记录,但她最终通过解说仍然出圈、仍然拥抱了自己热爱的冰场,哪怕不能直接成为教练直接服务于祖国的冰场,也尽量让自己参与的活动、综艺和体育有关。王濛在索契受伤以后说“人生并不是只有一个索契”,这种豁达并不代表她不痛苦,而是既成事实下的不得不豁达。王濛父亲说如果不是经历过青岛事件,这次受伤王濛一定会疯掉,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们不追求挫折教育,但面对挫折,除了成长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也算挫折教育下承受力的被动提升吧!但能真正释怀于那些挫折才是成长,只要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就足以坦然。任何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所以,王濛会说“这三年多,我备战的历程,真的比我拿金牌要重要的多。接下来我想享受我对这个项目的热爱。前20年,是短道速滑成全了我,剩下的时间,我要把这个项目推广得更好,让大家都觉得短道速滑真的是非常非常棒、非常非常好的项目”。
再如刘岩在排练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时从三平台摔下来高位截瘫,这对于一个舞蹈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但从此,刘岩有了新的舞蹈方向,学习和研究手指舞。成为北舞的教师后,她开的第一门课是《中国古典舞手部动作与印度古典舞手部动作比较研究》。后来,她将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中国聋哑人的手语、佛教手印、京剧以及梨园戏手部动作等三大体系上。实际上,通过手部舞蹈研究古典舞,这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刘岩更是在2014年写了一本书《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受到艺术理论界的一致好评,并被翻译成英文,为舞蹈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填补了空白。2021年,又一部“姊妹篇”学术专著《手之印相——手印与中国古典手舞之关系研究》的出版,呈现了刘岩在手舞领域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可见,舞蹈家失去双腿也不是失去一切!真的热爱,总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新的方向。

也就是说,智质分化下,任何觉得无路可走的想法只是惯性思维下的一时遮蔽,冷静思考一下,任何人都能找到新的路,曾经引以为傲的路走不通了,只要你足够热爱,热爱能抵达和辐射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包括那些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朋友更不必自杀,如果你还有资产就不是无路可走,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资产,银行最多限制你的高消费,也不可能剥夺你的基本生存。只要你还有追求,还有目标和方向,足以支撑你健康的活下去,而这,比那些失明的、残疾的朋友已经幸运很多了。
每个自杀者自杀的具体原因总会不一样,但总地来说,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激烈情绪下的冲动决定,一种是理性思考下的慎重抉择,虽然从哲学的最底层来看,理性的慎重抉择实际上是更强烈的综合认知铸就的“情绪”。对于激烈情绪下的冲动自杀,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或主动救助这样的自杀者;对于理性思考下的慎重抉择,如面对无法治疗只是在拖延时间又令人痛苦的绝症,如面对自己将步入老年痴呆,这种情况下的自杀应该尊重自杀者的意愿。

(三)自我赋予的生命意义
从哲学的终极角度而言,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并没有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的目标和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你的人生方向和融入社会的依存方式就是你的求存目标和意义。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只是你活着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你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也就是说,所谓热爱、理想、梦想、追求,都是你自我设置的人生方向和意义,正因为它们当下无法达成,才成其为方向和意义,一旦达成了,就需要重新设置方向和意义。所以,我们同时需要一生都够不到的战略大目标和时时可以完成的战术小目标。小目标帮助我们即时获得满足感,才能收获当下的幸福和快乐,但满足以后只剩下无聊;所以生命同时需要稍微高远一点的大目标,目标的高度决定成功的程度,而且,永不满足意味着永不无聊。也就是说,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是当下的满足中蕴含着更大的未抵达的满足。所以,一方面,生命不能只有大目标,因为欲望强烈、永无餍足是人生不能承受之重,常常会弄得我们本末倒置,过度耗费身心而早夭;一方面,生命不能只有时时可完成的小目标,欲望始终都是满足状态也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轻,会让人习惯以后越来越无聊,丧失目标和意义。二者需要平衡和兼顾。大目标让我们的方向一以贯之,永不迷茫,遇到挫折甚至无法完成小目标的时候可以微调具体的小目标,如前述的刘岩,大目标是舞蹈,小目标可以从舞者微调成手指舞者和手指舞研究者。只要我们永远在路上,不迷茫,就不会丧失生命的意义。而你设置的生命的意义会引领你找到属于你的幸福,只是任何幸福的前提都需要健康的身心。
总之,你需要明白,任何使命感、任何信仰、任何意义都是自我设立的,如果这些设定已经不匹配你生存状态的变化,或社会条件背离你设立的目标方向,回归身心的终极追求可以让你不至于无路。古代儒家文化塑就的建功立业之心被堵住出路以后,都是靠道家的修身养性、全生保真解构曾经的使命、理想、信仰、意义,才能焕发最本真的生命力,最单纯的追求生命最朴素终极意义:好好活着!健康的身心本身就是求存的终极意义或本原意义!哪怕没有婚姻和爱情、哪怕没有事业,人还是可以拥有对健康身心的追求,而且,只有身心健康的自我,只有永续成长的自我,才能拥有不依赖于爱情、婚姻、事业这些外缘给予的幸福感,才更容易收获源自内心深层的平静、坦荡、自在、自足、丰盈,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后记:
亲爱的读者,我这篇文章不想说大道理,哪怕有说道理的地方,其实都离不开我切实的心得。每个人这一生都会经历很多挫折,哪怕经历不一样,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也请你明白,你经历的困境,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甚至比你遇到的困境严重的多,一切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你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很多人也都经历过,请你务必暂且忍耐,请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能解决的问题就尽力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暂时交给时间。总之,最坏的结果就是直接面对死亡,死亡以外都不是大事,就还有路,就值得继续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幸福,好好活下去。
而且,那些带给你伤害的经历,尤其是感情上的伤害,一定要真正释怀,才算放过自己。而那种真正的释怀,除了交给时间,就是学习哲学。当你明白世事的所以然,当你理解人性的不得已,当你明白不容易的不仅仅是你自己,当你理解了一切,也就更容易放下和宽容。当然,对于你放不下的、没法宽容的,也不必要求自己非得放下的和宽容,接受既成事实的伤害或困境,接受自己的脆弱,甚至在绷不住的时候放声大哭,都是对真实自己的接纳。不必强求别人,更不必强求自己。
每个人最后都会抵达死亡,所以不必着急、不必提前,再糟糕的经历也只是终将过去的经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