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同质化的初级社会

如果说社会存在层次的代偿性发生是由于生物存在层次的递弱化态势使然,那么,相对于更趋弱化的高等生物而言,由于原始低等生物的存在度或生存度偏高,故其“社会层面”不免显得分外菲薄。(1)

再者,如果说自然结构层次的代偿性致密是由于自然底物层次的递残化态势使然,那么,依据“弱化→分化→残化”或“弱化=分化=残化”的宇宙律令,由于原始低等生物的分化度或残化度偏低,故其“社会结构”不免显得分外荒疏。(2)

总之,初级社会的失构无形必定与初级生物的对应素质有关。

问题在于,我们首先得能够证明原始生物的相对高生存度

问题还在于,我们同时得能够证明原始生物的相对低残化度。(3)

【最早把“残化”基态与“社会构成”联系起来加以考量的当数斯宾塞,他没有用“残化”一词,而是用“异质”之说作为社会结构化的基础,他不无见地地指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从无凝聚力的同质形态转化为异质整合形态的动进过程。然而,“异质”与“残化”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异质”仅仅表示异质者之间有所差异,却并不能表达出异质者自身残缺不全故无可独立或自立的意蕴;而且,异质化的过程也实在不能只从人类算起,须知人类的异质状态不过是前人类的一切存在者的异质化进程的结果罢了;更重要的是,在斯宾塞的异质概念中,丝毫看不出异质化进程与存在态势的内在关系,即看不出异质存在者处于亟待寻求某种代偿的危在位相上,从而令社会发展成为多余的举措和非必要的累赘。(4)

换言之,所谓“异质”应该是“弱质”的同义词。即存在度的弱化动势一定是自然物演的本质,而相应的分化或残化动势纯属宇宙递弱衍存进程的现象形态。或者,如果把分化和残化一并归在异质化的词项之下,则异质化弱质化之间无非是互为表里的自然质态而已。(5)

不过,这样讲仍有问题,因为任何直观上的同质状态照例是自然弱化和分化进程的产物,而且可能是某种阶段性残化的极致。譬如,同类碳原子之间无疑可被视为是一种同质的状态,然而它们作为化学元素的残化程度却是无以复加的了,因此,一旦它们自相联络,反而会建立起最为致密的钻石结晶体或布基球结构体。也就是说,所谓“异质”与“同质”的区别到底还是一种浅层表象上的辩证陈述,它并不能真正深刻地反映出自然残弱动势的核心规定和总体质态。(6)

虽然如此,我们不妨借机给结构演化运动划出一个局限的区域:假设在其左端是集聚成员的相对圆满态,如惰性氖原子之间的互斥型非化合存态或球体的集合,此乃极度分散的无构态基础;假设在其右端是集聚成员的相对残缺态,如纯粹四价碳元素的钻石结晶体或方砖的砌合,此乃极度密切的构态基础;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区段即为一般意义上的异质整合态。从左到右,其结构度呈现为由极小值至极大值的分布趋势。即是说,结构度与构合成员的总体残缺度成正比,与构合成员的总体圆满度成反比。据此可以这样表述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演进的形势:个体残化度偏低的物种,其社会构态倾向左移;个体残化度偏高的物种,其社会构态倾向右移;反过来讲也一样,即社会构态左倾的物种,其总体自然生存度偏高;社会构态右倾的物种,其总体自然生存度偏低;而且,倘若社会构态由左向右发生位移,提示生物种系演化亦即“生物进化”本质上存在着生物个体生存性状趋于残化和生物总体生存力度趋于弱化的倾向。(7)

当然,我这样讲,乃是为了给结构关系以一个最简明的抽象,任何自然结构的实际情形都要比上述图解复杂得多,但从这种抽象演绎中可以看出,一切聚合体的结构疏密状态均与其构合组分的性状分化程度有关;再者,如果把这个自发的连贯过程人为地裁减出某一片断(或孤立地聚焦于某一层级),则会发生由于视野限制所导致的如下变形:结构化运动的同质整合效应似乎可以在两个极端上表达,而结构化运动的异质整合效应只能在程度不等的中间残化区段上表达。这进一步表明,处于左右两个端点上的同质聚合物态均有可能是不同层级的异质分化效应之极致,亦即同质聚合形态一般恰恰是前期残化进程的严峻后果。(8)

鉴于既往的社会理论常常局限在某个极其狭窄的片断区域内讨论问题,领会此处之所谈对于理解后文将是有益的。】(9)

注释:

(1)如果生物阶段社会化进程的代偿性发生源于各层级生物存在度或生存度的递弱,那么,原始生物的存在度在这个阶段相对而言是最高的,所以其社会化程度最低或社会层面的形态最简单,以致于后衍的人类不觉得那也是社会

(2)另一方面,如果生物阶段社会结构代偿进程中结构的日益致密化、复杂化是生物演化各层级逐层递弱使然,且弱化即分化或残化,那么,原始生物的分化、残化程度是最低的(即存在度弱化程度最低,即存在度最高),所以,其社会结构难免失构无形,让人意识不到其社会性的隐形存在。

(3)总之,初级原始社会的隐形状态与初级原始生物的质态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需要证明初级原始生物的高生存度(即存在度)和低残化度。其实,《物演通论》卷一已经完成了递弱代偿原理的证明,但那只是一种哲学表述,在卷三以生物参数代入证明,就如同我们在完成了纯逻辑证明以后还需现象层面的低端逻辑证明(即通俗的实验证明或实践检验)。虽然这种生物参数仍然不是数学模型下的精确化表达,但仍然是有效的。

(4)斯宾塞用异质化表达生物社会的分化,但很显然,异质是相对于同质而言的,是非矢量表达,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演化层级的使用。所以,用弱化或分化代替异质化,是更有效的表达。如果把单向的弱化程度或分化程度和异质化程度视为一回事,那么,整个物演的分化进程也就是异质化进程。

(5)我们知道,存在度递弱是物演的本质,代偿异质化(或异质整合、或分化耦合)是物演的现象形态。第八十八章就明确了本质不过是对现象逻辑整顿的结果,所以,本质与现象互为表里,正如存在度和代偿度是互为表里的一体存在: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就是代偿度的本质(见第四十章)。故,物演进程就是存在度弱质化(即弱化)和代偿属性异质化(即分化耦合)的同一进程,存在度弱质化(即弱化)和代偿属性异质化是互为表里的自然质态,是一回事。

(6)需要说明的是,在衍存结构叠加繁化的物演进程中,任何局部的同质化都是整体异质化进程中上一特定阶段的结束和下一特定阶段的开启,因为下一阶段的存在者已经把上一阶段的存在者纳入成为自身存在的某一组分,如碳原子外壳层电子数的缺失程度最严重,所以,在原子进化中,它的残缺程度最高;但在分子进化中,金刚石(俗称钻石)作为一个大分子(碳原子仅是其组分),是碳原子的同质化构成,是有机化合物(即含碳的分子)分子进化阶段存在度相对最高的存在。故,同质和异质归根到底只是浅层现象的辩证表述,无法表达物演整体的本质和质态。

也就是说,同质化和异质化是相对而言的辩证关系或相对关系。

如果以整个存在为对象的话,“均质无差别”的本原存在是最纯粹的同质化存在,当然,此时之“在”因为几乎没有属性,都谈不上“质”或“态”;而此后137亿年的物演进程都是异质化进程。显然,异质化非矢量表达不如弱质化或残化的表述贴切,因为弱化、残化都有方向,且可以量化为弱化度、残化度。所以,“异质”与“同质”的区别归根到底是一种浅层表象上的辩证陈述,它并不能真正深刻地反映出自然残弱动势的核心规定和总体质态。

故,所谓“同质”之“同”关键在于考察对象。任何同质都是相对的同质。比如,同样的树叶我们可以视为同质的存在,但世上其实并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种无机分子或同种原子的同质,其“同”的程度就比树叶高多了。但相对于把人视为同质的存在时,树叶“同”的程度又比人高多了。“异质”之“异”也是一样,通常限于特定范围的局限比较。而在大范围的不同代偿层级上,“同质”和“异质”是不适合表述的。

(7)如果坚持用同质和异质的概念来表达的话,位于每一特定演化层级两端的局部的同质化,仍然是整个物演的异质化表达。所以“同质”和“异质”这种表象的辩证表达不如“分化”的本质表达确切。而在每一特定演化层级中间的异质化或分化进程中,社会整体的残缺度和组成社会的个体残缺度成正比,亦即社会整体存在度的递弱与生物个体的生存性状残化同步。

以整个物演为考察对象,不同代偿层级的同质化表达为:

(1)原子代偿层级:左端惰性原子,右端碳元素结晶体;

(2)分子代偿层级:左端碳元素结晶体,右端生物大分子或单细胞生物;

(3)生物社会代偿层级:左端单细胞生物社会,右端人类晚级社会。

生物社会不同层级也可以更进一步划分:

(1)微生物阶段:左端原核细胞内部同质,右端真核细胞内部异质;

(2)多细胞生物阶段:左端真核细胞同质聚集,右端异质化的多细胞生物乃至人类有机体;

(3)人类社会阶段:左端母系氏族社会的同质聚集,右端异质化到极致(即社会分工到极致)的“大同社会”。

总之,上个代偿层级的异质化极致就是下个代偿层级偿层级同质化的起步。也就是说,不同代偿层级左端同质化的个体其结构度是有巨大区别的,从底层级到高层级,层层叠加下的结构代偿度是越来越高的。

(8)当然,整个自然的结构化进程复杂的多,但显而易见的是任何整体的结构度必与其组分的分化程度相关。而且,在特定的演化层级,两端的同质化分别是上一层级的异质化结果和下一层级异质化的开始,不同层级的结构叠加程度完全不同,也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9)本卷在生物进化这个层级上探究,并试图找到能沿袭既往社会哲学的合理表述,所以牵引出同质化和异质化的非精准表达。但是,除了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探讨,包括通常的具体问题的探讨,都是在特定层级的小尺度上进行,所以都会衍生出类似同质化和异质化的这种辩证认知错觉。虽然事实上现代哲学也已经在哲学的分化中丧失了追本溯源大尺度探讨问题的能力,但这是现代哲学的问题,而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哲学的本质还是追求终极,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全面的逻辑反思和科学前瞻。当然,辩证认知是人类面对有限信息量或局域信息量只能粗略认知或浅层认知的逻辑必然。所以,在本章特别予以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清不同尺度认知结果与《物演通论》逻辑模型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认知结果间的相互关系。

注:上一章指出了从亚结构初级社会、低结构中级社会到高结构晚级社会的社会发展全进程。本章开始首先从初级社会做具体说明:初级社会的同质态(即失构无形)源于原始生物的高生存度和低残化度。当然,同质和异质只是一种特定阶段现象形态的相对主义的辩证定性表述,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演化过程中弱质化(即存在度递弱)才是始终不变的本质,当然,社会存在度的递弱本质,现象表达为代偿度的增加,即社会整体结构化(通过基于个体的生存性状分化耦合即分科分工完成)的进程。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