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初级社会的高生存度

单细胞生物的原始高生存度仅仅相对于其他后衍物种而言才是有效的。因为,从非生命物质的“存在”到生命物质的“生存”,这一概念内涵的转化所能引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由“存在效价”到“生存效价”之间的“度”的跌落。【以及,由此引发的代偿效价的相应上扬,或代偿招数的花样翻新。通常人们只被这代偿的花样所迷惑,殊不知一切代偿既是存在度下倾的函项,又是存在度下倾的载体。(参阅第三十四章和第四十章)】(1)

即是说,生存度存在度的继续下滑,所谓“高生存度”不过是重新界定一个下滑的起点而已。(2)

【以这个“起点”作为着眼点,则原始单细胞生物不同凡响的生存力度,早已成为大、中学生自然教程里的基本常识了:

──三十多亿年前太古时代的地球,是一个既没有氧气、也没有遮挡太阳紫外光的臭氧层、更没有一星半点绿色的生机为原始生存者提供庇护的地地道道的地狱,除了赤地千里的荒漠和漫无涯际的死海而外,就只剩下岩浆横流的煎熬、冰封雪覆的冷酷和飞沙走石的暴虐了。为这个星球造化着生存条件的那些原核单细胞生物,当时只能潜隐于海平面十米以下的高压暗区生活,以免遭到宇宙辐射、强紫外光或其他自然险象的斫杀,它们像沙砾一样“同质化”或“缺乏个性分化”地存在着,岂不是恰恰证明了它们格外强韧的生存力度。

──考古生物学证明,自大量物种暴发性显生的寒武纪时代以降,不知有多少高度发展了的生物种群已遭灭绝。据辛普森(Simpson)估计,曾在地球上发生过的物种数量约有五千万种到四十亿种,而格兰特(Grant)则估计有十六亿到一百六十亿种,现存的物种数目,一般估计为一百五十万种到四百万种之间。赵寿元先生在普通生物学教科书中据此做过如下计算:“倘若我们假定曾经出现过的物种数目是二十亿种,现有物种的数目是二百万种,那就是说,原有物种中99.9%都已灭绝了,保留到今天的只不过1%(不足)。”而且,从整体上看,愈晚近的生物门类,趋于灭绝的速率愈高。这里显然发生了一个人们长期视而不见的问题,即自然选择进程究竟是在选拔具有适应性的强存者还是在滤留具有弱质性的适应者?(回顾卷一第二十二章)

──以下,我将继续援引普通生物学教科书中关于微生物一章的论述,因为凡能进入教科书中的内容通常已是争议不多的学科定论。周德庆先生在该章节中对于微生物五大特征的扼要概括完全适用于“初级社会”中原始单细胞成员的生存情状,因此,恕我直接引用他的部分原文并同时表示我的敬谢之意:

1.体积小,面积大

任何物体,若把它分割得愈细,则其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值就愈大,如果以人体的‘面积/体积’值为一,则大肠杆菌就达三十万左右。这样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特别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微生物区别于一切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引起以下四个其他共性的原因。”

2.吸收多,转化强

据报导,一个积极活动着的大肠杆菌细胞,每小时可消耗其自重两千倍的乳糖。吸收多的结果,就为物质转化快、菌体合成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有着极高的繁殖速度。如果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细菌为例,它们每分裂一次,快的只要二十分钟,因此每小时就可分裂三次。这样,只要处于合适的条件下,它们在短时间内就会得到大量繁殖。”有人曾经作过计算,一个大肠杆菌重约2×10_12克,如果每半小时分裂一次而且全都存活,那么71小时后大肠杆菌的总重量就会等于地球的重量。幸好,自然界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生存条件。

4.适应广,易变异

由于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数量多和接触外界环境的直接性等原因,使其发生变异、淘汰或适应的频率特别高。因此,它们在抗热、抗寒、抗干旱、抗酸碱、抗缺氧、抗辐射和抗毒物等一系列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方面,都登上了生物界的‘冠军’宝座。”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真可谓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无远不届了。人迹所到之处肯定会有大量的微生物,人迹无法到达之处也会有大量的微生物生存着。在地球上除了活火山区以外,从生物圈、土壤圈、水圈直到大气圈和岩石圈,到处都有微生物家族的踪迹。例如,在89℃─90 ℃的温泉中,在含盐量高达23─25%的‘死海’里,在难以测出水分的撒哈拉沙漠中,在酸度极高的矿水中,在两千米深的地层下……到处都可以找到一定类型的微生物。”“在微生物中可找到比高等动、植物的代谢特征更为丰富的独特代谢类型,例如细菌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厌气性生物氧化,烃代谢,合成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能分解复杂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角蛋白、塑料等)和极毒物质(酚、氰、甲醛、多氯联苯等),各种抗逆性,以及奇特的‘生命的第三形态’(甲烷菌)、‘第四形态’(病毒)和‘第五形态’(类病毒)等。”

至此,关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高生存度问题姑告证明完毕。尽管这种证明方式着实缺乏哲学韵味,然而,对于讨论直观的社会基础或生物属境而言,这却无疑是最简捷有效的方法之一。】(3)

注释:

(1)生物阶段的存在因为开始有了明显的自为能力,所以通俗化称之为生存。在万物同质、万物一系的物演进程下,一切分化物都是始基存在的临时载体,从无机物的存在到生物的生存,本质上就是存在度的下倾。复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章,包括上一章的注解可知,代偿度和存在度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就是代偿度的本质。故,代偿作为存在度下倾的函项即代偿增量,而结构代偿就是我们感知中的实体结构,所以结构代偿现象为存在度下倾的载体(第五十三章讲结构自繁律时明确指出“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亦即代偿增量的实现在结构上就表现为结构的叠加繁化。所以,本章要证明的单细胞生物的高存在度或高生存度仅仅是相对于后衍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对于前衍的无机物,单细胞生物的存在度无疑的极低的。

需要说明的是,“载体”这种表述是通俗化的表达,有其语言本身必然的局限性,所以,把代偿增量视为存在度递弱的载体是站在卷一的存在论模型基础上的,而非卷二逻辑反思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形成卷一和卷二结论下的悖论。卷一说代偿度是存在度的载体就等于说现象是本质的载体,属性存在是本性存在的载体。但卷二进一步追究时,属性必有所属,于是导出属性后面的元在或客观存在,其实也就是本性存在,但这样一转换本性存在就成了属性存在的载体。这种悖论的原因在于通俗“载体”指的是结构属性代偿,它在我们的感知中就现象为万物本身,即“在”本身;同时,它作为感应属性(即“知”)的载体,也是“在”本身,是其特定结构属性彰显下的特定代偿度的表达。但在卷二的逻辑反思中,“在”都是“知”中的“在”,“知”是主体同时作为“知者”和“在者”的存在度的表达。所以,“载体”同时作为“属性存在”和“本性存在”表面上的悖反的,王东岳在“五印一纲”的大课时也说作为存在度的“弱演变量”没有载体,因为这个载体可以无穷追究,当下可以是能量,未来可以是其它。这是因为,“载体”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是不同的,“载”或“体”本身的局限其实不足以表达哲学意绪下的内涵。在统一的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没有“体”,也就是没有“载”,存在度和代偿度、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本性和属性都归于同一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性下,从不同角度表达着同一存在。

(2)也就是说,存在度的高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无机分子到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再到原核单细胞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这是一个貌似质变但实际上只有存在度量变的连续过程,把单细胞生物视为生物社会进化的新起点,只是表象上划分与认知理解的逻辑需要。

(3)微生物的高存在度是相对后衍多细胞生物而言的,根据十三章存在度的六个指标,微生物占据的生物时空分布最多是不言而喻的:微生物自生命诞生就一直存在着,至今已38亿年,它不仅分布于地球从海洋到陆地的各个层面,也构成了所有动物乃至人类的组分,成为所有后衍生物的基础。而且,无论作为自养还是异养,单细胞生物等微生物的依存条件与后衍生物比都是最简单的。三十八亿年的存续时间也说明了其存变速率比任何后衍生物都低得多,其自为能力也比后衍任何生物都低,也就是说其自在程度是最高的。后衍生物的适应性越来越强只是其自为能力越来越高、自在程度越来越低、存续时空越来越少的表达。

这是从六个存在度指标说明了微生物的高存在度。书中更是直接引用通识教育中的生物常识从微生物的五大特征、从更具象的层面来说明:

a、体积小,面积大

自养微生物比多细胞生物存在度高是不言而喻的,哪怕异养的微生物因为体积小、面积大,也会达成效率最高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因而微生物的依存条件是最简单的。微生物本身的结构就比后衍生物简单,其依存条件则是比自身更简单的前体存在。而后衍生物不仅要依存于微生物本身,还要依存于微生物依存的前体存在,所以在依存条件上的需要比微生物复杂得多。所以,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其存在度高的表达。

b、吸收多,转化强

“吸收多,转化强”指微生物拥有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效率最高,这和“体积小,面积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微生物存在度高的表达。

c、生长旺,繁殖快

增殖是生命延续的方式,繁殖简单高效或繁殖能力强是存在度高的表现。(见第一百二十七章的分享和第一百三十九章的论述)

d、适应广,易变异

这里的“适应广,易变异”与高存在度中的稳定性高并不矛盾。

单细胞生物通过变异来适应不同环境就如同人类在不同的物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人种,中间或许有存在度的细微差异,但作为整个物种的存在度与其他物种的存在度比较时是忽略掉这种细小的差异的。单细胞生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是因为其需要依存的条件少,而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的依存条件却多得多。而依存条件的多少才是更基本和更重要的稳定性的表达。所以,这里的“适应广,易变异”是微生物生存优势即存在度高的表达。

e、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种类多”说明了微生物在存续质量上与存续时间同比例的优势。在生物世界中,正是微生物这样的微观存在构成了后续一切宏观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性存在就是其存在度高的证明。

注:本章证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高生存度,因为其高生存度,所以呈现为上一章表述的同质态。由此开始从原始单细胞生物社会具体证明生物社会的递弱代偿进程。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