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初级社会的低残化度
单细胞生物的高生存度与其低残化度(即低分化度)原属同一回事。(1)
【从生物发生史上看,分化程度最低的物种无疑是蓝绿藻之类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谓“原核细胞”,是指在细胞形态上尚未发生细胞核及细胞器等结构分化的原始细胞,胞内浑然一体,各类活性物质以“原生质”的泛化方式进行增殖和代谢活动。这类生命颇似庄子在其《内篇·应帝王》一节中所说的中央之帝“浑沌”,虽无五官七窍,却是生物史上最坚强耐久的活物,后世那些“凿开了浑沌”的真核细胞──所谓“真核细胞”,是指胞内遗传物质聚为核体,且于胞浆即“原生质”中分化出与代谢和繁衍有关的一系列专能细胞器──以及由真核细胞“复凿”而成的亿万种多细胞、高分化生物,虽俱分器之官能,却失浑沌之厚重,从此来去匆匆,“倏忽”而逝,由以应验了“日凿一窍,七日而亡”的道家寓言。
原核细胞的体积只有1~10微米,大致相当于真核细胞平均体积(10~100微米)的十分之一。它们没有复杂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体系,乃是为了用最简单的生存方式及最轻便的体质负荷以策应原始地球上最苛酷的生存条件;它们没有雌雄异化的性系统,无须配子结合及有丝分裂的麻烦程序而以直接出芽和裂殖的简约方式实现复制,尽管这简直无异于让自己及其后代赤身裸体、一无披挂地踏上了最凶险的战场;它们采取低效的无氧代谢;自主运动功能几近付诸阙如;甚至它们体内决定着遗传再生的DNA亦不能与执行编码过程必需的蛋白质直接结合,从而有可能因为遗传信息传递障碍或失准而造成某些子嗣的灭顶之灾……所有这些“缺陷”──其实正是相对“圆满”或“低残化度”的表征──既是它们暂且得以保持“高生存度”的前提,也是它们终于不得保持“低残化度”的原因。
真核单细胞生物虽较原核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力度为弱──其证据之一是,它们的主流大约只经历了十亿年左右的时间就将自身消融于多细胞的新生物种之中──然而,如果向后比较的话,它们仍然属于特别稳定的原始生命。须知它们毕竟是一切多细胞动植物的原发始祖和组成单位,试想一下,倘若真核细胞比它们的“上层建筑”(即多细胞有机体)更形虚弱,有机体如何成立?(类推下去,倘若分子的存在度不及生物、原子的存在度不及分子、基本粒子的存在度又不及原子,如此以至无穷,那么,整个物质世界又如何成立?)】(2)
事实上,真核细胞的胞内形态分化正是随后发生的胞外结构分化的基础,即正是细胞内部结构的分化导致单细胞生存度的倾跌,从而促使多胞体式的细胞聚合和聚后再分化的代偿成为必须,且进而导致机体分化即个体残化,由以造成体外依存性整合──即社会结构化代偿的相应发生和发展。尽管如此,较之多细胞有机体,真核单细胞生物仍不失为亚结构初级社会的坚定属员,因为它毕竟还可以依靠自身的先天圆满性而相对自足地生存,也就是说,它的圆融自满存态尚令体外社会的结构发育成为多余,或者说成为无本之木。(3)
从单纯生物学的角度看,眼下的细胞分化以及后来的机体分化自有其更繁复和更切近的“多因素”在发挥作用,然而,这繁复而切近的“因果序列”所表达的正是那简一而深远的“存在性”之规定。实际上,这个看似荒诞的“凿窍”过程早在宇宙勃发之初就已开始,从基本粒子→亚原子核子→原子→分子→单细胞→多细胞机体→乃至社会结构,无不如此,只不过“凿窍的进程”越来越加快,“凿窍的工程”越来越庞杂罢了。很明显,生物的“凿窍”过程无非就是前生物之“分化构合”过程的自然延续,也就是宇宙物演的实体单元从微观到宏观进行结构化建设的自然步骤。【因此,当我不得不沿着生物进化史的演动轨迹展开论述时,请读者务必注意不要被生物学的符号表象所迷惑;而在我,亦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生物学(或其他科学学科)的专业术语,尽管这样一来,无论是哲学家抑或科学家反而可能都会感到有些别扭,也只好在所不顾了。】(4)
简而言之,任一衍存者的分化程度与其存在效价呈反比。
于是,还是还原为这样一条相关律:低残化度正是高生存度的自然质态,亦即高生存度正是低残化度的同一质素。【至此,关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低残化度问题亦告证明完毕。实际上,这类证明早在卷一中就已完成,这里只不过是将它处理成生物阶段的直观表象或社会层级的具体序列而已。】(5)
注释:
(1)因为弱化=分化=残化,即存在度的弱化进程就是存在者的分化进程或残化进程,所以,单细胞生物的高存在度或高生存度就是其低分化度或低残化度的表达,因为残化度和存在度呈反比,二者互为表里,实际是一回事。微生物的低残化度就是其高存在度的质态表达。
(2)当然,微生物的低残化度也是相对后衍多生物而言的。
从生物发生史看,前衍的原核细胞相较于后衍的真核细胞,其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都是最简单的,其分化程度或残化程度显然更低。原核细胞内部只有混沌一片的原生质,真核细胞则分化出了细胞核和细胞器。与整个物演史相类比来看,原核细胞内部的混沌原生质一如均质无差别的本原存在,前者分化出真核细胞、多细胞生物及其社会,后者分化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当然,原核细胞存续了三十多亿年,而真核细胞只独立存续了十亿年就融入后衍的多细胞生物了。而且,前衍低分化存在是后衍高分化存在的基础,甚至在结构的叠加中直接就成为后衍存在的组分(如真核细胞消融于多细胞生物中,成为多细胞生物的一部分)。显然,和后衍多细胞生物相比,原核细胞、真核细胞这样的单细胞生物无论在质量、持存时间、稳定度等(见第十三章存在度的六个指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单细胞生物高存在度和低残化度的表达。
也就是说,作为微生物整体,包括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单细胞生物,其存续时间都比倏忽而逝的后衍多细胞生物多多了。所以,相对而言,单细胞生物或微生物比后衍多细胞生物圆满得多。
从另一方面看,这个属于单细胞生物的简单、圆满与更前衍的病毒乃至无机存在、原子存在相比较,就成了复杂、残缺。病毒直径大概100纳米,约是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真核细胞的百分之一(此处仅为综合的初略的比较,因为病毒中也有较大的体积差异)。病毒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中有好几种原子,以碳原子为例,碳原子直径大概182皮米,1nm(纳米)=1000pm(皮米),换算下,如果碳原子是个直径1厘米的小玻璃球,那么病毒就是个直径5.5米的大球,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这就是病毒作为分子存在与原子存在相比的巨大差异。
所以,微生物的高存在度、低残化度只是生物阶段的比较结果。
(3)真核细胞递弱的本性导致其内部分化,分化后的真核细胞因存在度降低不得不通过外部的细胞聚合以予弥补,而聚合并不能弥补递弱的存在度,只能进一步分化构合提高代偿,由以形成多细胞生物、机体及生物社会的发生发展。当然,真核单细胞生物相较于后衍多细胞生物,因为自身相对圆满,其体外社会化的要求几乎多余,所以,属于生物社会中最前衍的隐性社会存在。
(4)递弱的存在性是整体存在中万物分化构合或结构化(即社会化)的根本原因。正是存在性的根本规定主导着从基本粒子→亚原子核子→原子→分子→单细胞→多细胞机体→乃至社会结构的物演结构化进程。对后衍存态尤其是复杂生物存态的多因素说明都是为解决生物的局域性问题或阶段性问题的现象态上的表观说明。生物学概念都是生物演化的阶段性或狭隘视角下的特定表述,而万物深在的本质是统一的,所以,在本卷中,作者尽量避免生物领域的专业性表达——当然很多地方是难以避免的——而是把生物存在放在自然存在中,通过能一系贯通的概念,来实现对生物社会的解读。
(5)总之,存在度与分化度成反比,高存在度本身就是低分化度或低残化度的另一角度的表达。由此也证明了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低残化度。事实上,卷一已经完成了存在度、残化度(或分化度)的关系说明,卷三只是把它落实到生物阶段,并以生物的直观现象去实证。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进一步证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低残化度。低残化度与高生存度是现象与本质的表里关系,二者是一回事。万物始终以生存度递弱、残化度递增的方式衍存,而低残化度、高生存度的原始生物匹配同质的原始社会。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