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变异导出中级社会
如第一百二十八章之所示,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遗传属性是一条守不住的代偿防线。(1)
守不住则须另谋出路,因为事关生存,义无返顾。(2)
这出路就是生命的第二大属性范畴──变异。不过,“变异”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鲜东西,须知宇宙物质一直在“变异”着,若非如此,何来生物?【自达尔文以降,“变异”一词历来被视为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我仍可在此意义上使用该词,但读者必须能够联想到它的“前生物学规定”,因为有一个问题断不是生物学或者物理学可予解答的,那就是:任何嬗变或变异何以会发生?而这正是一切存在得以实现为存在的前提。】(3)
从这个角度来看,初级社会中的细胞演化既是生物变异的开端,也是自然故伎的重演。【斯宾格勒曾说:一个动物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实一个细胞早就已经是一个“小宇宙”了,而且它与“大宇宙”的关联颇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味,承前者,它仿佛再现了宇宙星云清升浊降、虚实渐分的凝造历程,真核细胞由此而灿若朗朗乾坤;启后者,它将为稀散朦胧的生命之沙分化出一个上覆下载的社会寰宇,生物世界自此而构态嶙峋、别有洞天。】(4)
于是,由于细胞层次上的变异演化,初级社会逐步走到了它的尽头。中级社会自初级社会的母体里相继崭露头角,它应变异之运而生,沿分化之途续行,其过程平滑而舒缓,全然不为上苍所觉察,也几乎不为理性所解悟,因为,这新一层社会存在的温床正是那发生在胞体上的致弱变异和致残分化之本身。换言之,所谓“中级社会”,无非是基于生物体质残弱化的体外代偿性重构过程或建构产物而已。(5)
从此,一切后生生物不仅依赖自身和自然而衍存,而且必须寄生在同类群体所建构的生物聚体或社会实体上,尽管这社会实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因为社会实体正是生物之自身存在及其自身之自然素性的凝炼与升华。(6)
注释:
(1)第一百二十八章以蓝藻为例证明了遗传与增殖代偿的有效性与无效性,基于遗传代偿的终极无效性,遗传代偿能力不足的问题早迟会发生。
(2)遗传代偿能力不足必然导致新的代偿方式。
(3)这新的代偿方式就是变异。裂殖型单细胞的孤雌繁殖使得亲代与子代的基因100%一致,而多细胞生物的变异才使得同质化的初级社会逐步异质化。也就是说,变异是生物阶段的分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都是基因变异下的体质分化,体质分化导致的性差异就是性分化,而这一切都是在分子层面、基因层面上靠着自然选择一点点积累的变异达成的。所以,任何体质上外在的突变都是靠基因层面的渐变来实现的。故,越后衍的生物与人类的基因同型率越高,而人体,就是生物畸变的集大成者。
同时,变异是相对于遗传而言的,是对遗传代偿不足以长久维系单细胞的相对圆满而不得不由变异接续代偿的无奈,这说明了单细胞生命相对于前衍无机存在在本质上的极度孱弱。所以,变异是针对生物阶段生物存在度递弱或代偿度增加的特定表达。换言之,遗传是生命接力的代偿必须,变异是生物无法稳定存续而不得不通过一层层结构叠加来代偿的失稳表现。
在分子生物上,生命表达为基因序列,生命的分化表达为基因层面的遗传和变异。但在此之前的无机存在也有分子层面的分化、原子层面的分化乃至基本粒子层面的分化;所以,变异作为存在者的分化从物演之初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它被我们视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而在生物阶段被视为生物进化。当然,生物进化就是生物结构叠加的畸变进程。每一步变异或分化都导致生物机体进一步的复杂化或脆弱化。而且,生物的分化进程与生物社会的异质化进程同一,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生物代偿求存的结构形式。
所以,无论是基因变异还是社会的异质化,都是物演分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分化形式。分化即残化即异质化,即各种代偿模式的更新和叠加,其深在的发生源动力正如上一章最后一段的注释,是本原存在就种下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性。
(4)站在这个整体的角度看,生物的变异只是前生物(即无机存在)的分化延续,宇宙的分化与生命的分化是统一的,宇宙的分化建构了自然界,生命的分化建构了生物社会,二者是连续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在局部的生物阶段,“遗传”是生命存续的形式,是代偿中对存在度极力维护的反社会或反分化倾向的表达,“变异”无法维系存在度的不得已,是生物结构乃至生物社会结构越来越失稳的表现。于是,分化的过程使得最新的存在者不断站到前台,而原始的存在者逐渐退为背景。所以,暗能量、暗物质退为无机存在的背景,无机存在退为生命存在的自然环境之背景。而在细胞分化的层级中,原核细胞内部的原生质也退为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细胞核的背景。
(5)于是,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再到真核细胞聚集分化出多细胞生物,中级社会自初级社会的母体中孕育而出。正如达尔文所说的自然界没有飞跃,这是一个点滴积累、平滑过渡的过程,这也正是既往社会学找不到社会发生学基础的原因,也是人类理性靠着概念建构这个世界时,因为不理解概念的武断,很难把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世界统一为同一个世界的原因。而且,人类本身就是最残化的主体,随着自身的智质分化,个体的认知也越来专业化——即局域化和狭隘化,除了追求终极、耦合整体认知的哲学以外。
当然,原始生物分化或变异的直接结果是多细胞生物,初级社会同步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中级社会。也就是说,“中级社会”就是生物体质分化(即“变异”)下体外代偿的生机整合的产物。简言之,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是体内社会化的机体分化;中级社会特指机体外的社会化(即体外残化的生机整合)。
(6)总之,“变异”是生物递弱后不得已的代偿,愈发弱化的生物更需要以体外代偿的生物社会的形式弥补自身之不足。从此,后生生物的生存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属性代偿和作为自然的外环境,同时更依赖于由同类属性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即生物聚合体或生物社会实体)。虽然,社会实体本身没有视觉可触及的广延,但社会实体本身就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依靠各自属性建构起来的属境(见第一百二十四章),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的生物性的凝练与升华。这生物性,既包括生物用以建构其属境的属性,也包括表达着生物乃至生物社会分化程度(即存境)的本性。
进一步拓展可知,生物性在人类社会阶段表达为人性,所以,在人类晚级社会阶段,人类文明社会的不同阶段就是该阶段下人性汇流的结果。
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前述第一百二十九到一百三十四章说明了遗传无效代偿下社会发展的路径并具体阐明原始同质社会的特点和定律。本章接着第一百二十八章遗传的无效性说明变异的发生以及由此必然导出的中级社会的产生,拉开了对中级社会的详细解读,生物社会也从初级社会的隐形质态逐渐显化为中级社会。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中级社会”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所谓“中级社会”,无非是基于生物体质残弱化的体外代偿性重构过程或建构产物而已。
(概念注释)
中级社会:特指发生于寒武纪前后至人类旧石器时代的所有多细胞后生生物的社会阶段。它的基本特点是,多细胞一旦分化融合(相当于体内社会化),其有机体不免随之出现体外残化(如性别分化等等)的生机整合,这种以体质性状变异为基础的社会低度结构体系,比较稳定地存在了大约五亿七千万年以上。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