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多细胞生物与中级社会的联袂进化
起初,单细胞的时聚时散仿佛只是一种试探,不聚不足以维持存续,聚之又令其大不舒畅,因为组织化的格局毕竟会带来某种束缚,甚至会由于势不可免的“分工”而带来某种“不公”,于是,在单细胞尚未完全丧失独立生存的潜能之前,它们尽可以作鸟兽散,尔后重新组合,以求改良。不过,如此反复“革命”,虽历久不懈却无以弥新,而其生存度的自然衰变照例一往无前,断不会停下来等候它们去慢慢地协商出一个合乎公道的“社会契约”,须知组合的形态早已被它们的衍存位相所规定。所以,此后的多细胞联构体再也不肯继续进行这种徒劳无功的折腾,它们索性密切结合,甘愿忍受由此带来的种种委曲,只要能获得一时的安稳则别无他求。从此,生物存在朝着机体化的方向迈出了踏踏实实的前进步伐。【实际上,这个自然演化的进程仍是一个渐变的序列,在较原始的刺胞动物阶段,水螅的细胞结构还可以解聚和再聚,生物实验发现,将水螅的柄部切成许多分段,各段均可再生成一个完整的水螅,这表明,早期的机体组织尚没有达到定型化的阶段或位格,随着组织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和弱化,它才有望令“单细胞的社群关系”完全物化──即缔造出新一层不可逆转的生命物态。】(1)
而这个新的生命物态正是中级社会的“物质基础”。(2)
换言之,细胞的组织化和机体化过程乃是初级亚结构社会的必然归宿,一如后来生物机体的社会结构化凝聚过程乃是中、晚级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一样。(3)
基于前述,我们可以对初级社会向中级社会的过渡机制予以如下小结:真核细胞的变异进程导致真核细胞越来越难以独存,而真核细胞的分化聚合反应所体现的无非是自然弱化衍存的代偿要求。仅从代偿的自然意义上看,机体化过程自与社会化过程之使命同一,故此,机体化过程才会与社会化过程发生进化演历上的重叠。(4)
自此以降,这种重叠并进的局面再也没有被打破。所谓“重叠并进”,系指生物的机体化过程无非就是自然界厉行的结构化或组织化进程,而细胞组织或机体结构的每一步发展又导致机体本身进一步残弱化,这就要求必须在机体之外或机体之上同时施加另一层超机体的代偿,是谓“社会代偿”,亦即“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细胞分化导致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导致器官分化,如果由组织与器官所建构的生物机体亦不免发生体质性的个体分化,那么,某种针对生物个体的“形而上”的组织整合或结构整合就成为生物衍存之必须。【因此,我以为唯有社会哲学才堪称是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形”之所指在于生物存在以及人类存在的“自然形质”,“上”之所指在于社会存在的“上位虚悬”。诚然,这“形而上”的结构衍存其实历来就是“物形存在”之本身,亦即人类之存在其实业已照例被物化在“社会物形”之中,然相对于“学问之主体”的人类而言,社会存在总不免高悬于人类自身形质之上,故,“形而上学”作为此种特定情境之称谓永远恰当。】(5)
这种生物个体的分化状态就构成生物群体的异质化状态。(6)
而异质生物群体的组织整合状态就是社会存在的结构化状态。(7)
社会的异质整合阶段大约起始于寒武纪地质时代。(8)
【细胞分化及其多细胞有机体的连续变异,导演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生命之舞,生物世界变得千姿百态,地球生物圈逐渐形成,细胞分化之于生命领域的推动,犹如社会分工之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整个地球的面貌都为之一变。从五亿七千万年前进入古生代地质史上的寒武纪开始,生命骤然间活跃起来,生物史上的显生时代来临了。奥陶纪是多细胞低等生物的全盛时期,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的出现,改变了单细胞生物死气沉沉的局面。志留纪末期,地球上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海面缩小,陆地浮现,氧化型大气逐渐形成,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甲胄鱼类出现,裸蕨类植物开始登陆。泥盆纪后期,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坚头类生物上岸,海洋中肺鱼类和总鳍鱼类增多,珊瑚类大量发展,而远较珊瑚类进化程度为高的头甲鱼却很快消亡了。就这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生代中期侏罗纪时代还在海陆空全方位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及至中生代末期竟然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为新生代上新世遍体披毛的南方古猿腾清了舞台。短短几亿年时间,数以十亿计的生物种类一闪而过,只有守拙求稳的单细胞生物,静悄悄地目睹了这一闹剧的全过程。待到孤陋寡闻的人类鼓噪上阵时,留下来充当配角的生物品种已是屈指可数,但人类仍然禁不住要为眼前繁花似锦的生态世界击节赞叹。(9)
然而,人们似乎没有悟出,这个物种繁荣的进程正是生命弱化和残化的同一进程,恰恰是基于此一结果,社会系统也才得以随之繁荣起来。即是说,变异属性不仅扩展了整个生物存在,而且也相应扩展了整个社会系统,社会的分化以生物体质分化的现实为根据,生物的分化以社会结构分化的功能为依托,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从此一改单细胞生物初级社会的消极落寞之风气,翩翩然跳起了一台生命与社会之间有声有色的联袂双人舞。】(10)
注释:
(1)虽然,单细胞生物经过无数次的聚散试探——此时的分化构合只是软结构的试探,还没有固化为硬结构——最后才固化为特定的多细胞生物,但每一次固化后的结构代偿都是自然律下早已被不断递弱的存在度决定了的必然,亦即存在者纵向的衍存位相决定了横向耦合最后的结构代偿质态。中间的试探是寻求有效依存的反复实验,最后的固化是依存效率最优化(即遵循简约原理)下达成相对平衡或相对稳定的自然选择的认可,亦即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匹配。对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体内作为各组分的不同细胞而言,它们终于找到了各自在机体社会中的依存定位;对于多细胞生物整体而言,则完成了分化耦合下的代偿实现。但多细胞生物中某些低分化生物的机体组织尚没有达到定型化的衍存位相,所以其细胞结构还能解聚和再聚,如水螅被切成很多段以后,每一段都能再发育成完整的水螅。这种类似单细胞生物裂殖的功能也正说明了自然演化的渐进过程和外在社会化下的内在反社会倾向。每一次分化虽然是自然律下的必然,但维护存在最大限度的不分化才是维持自身存在度亦即维持自身存在的根本。当然,当衍存位相决定了多细胞生物不可逆转的质态(即固化为硬结构)后,每一级的硬结构质态便成为下一级分化构合的基础。
无论如何,从单细胞生物到逐步复杂化的多细胞生物,到最后形成有机体,这是细胞递弱代偿的必然,也由此以新的生命形态成为了中级社会下的生物成员,成为中级社会的建构组分或构成基础。事实上,一方面,逐步递弱的多细胞生物需要依赖中级社会的代偿才能维系存在;另一方面,中级社会也随着多细胞生物的分化耦合完成了整个中级社会的分化耦合。这是生物阶段不可分割的生物个体与生物社会一体进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中级社会阶段,生物进化与生物社会的进化是同步的
(2)换言之,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机体化过程是初级亚结构社会分化耦合下的必然结果,这是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下的分化耦合;一如多细胞生物的性状分化(包括中级社会的体质性状分化和晚级社会的智质性状分化)是中、晚级社会分化耦合的必然结果。
(3)总之,综合前述可知: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初级社会到中级社会,基于对弱衍生物的代偿,机体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同步发生或重叠发生,共同完成了对最后衍弱化生物的联袂代偿。
(4)从此,这种联袂代偿的局面延续了整个生物存续阶段。这种重叠或联袂是指,一方面,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下的分化耦合完成了机体结构代偿;另一方面,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的分化耦合完成了机体之上更高层级的中级社会和晚级社会的社会结构代偿。前者是形而下的实体化的作为个体的生物成员,后者是形而上的由个体成员相互耦合建构的作为社会的整体存在,共同演绎完成了生命的物演进程。
(5)其实,整个物演进程就是结构化的进程,只不过在存在度相对较高的层级上表现为实体结构化进程,而我们通常会把实体结构视为特定的“物”,所以第五十三章讲结构自繁律的时候才会强调“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而与此前的作为实体结构的“物”相比,社会存在是生物依靠感应属性建构的结构存在,所以,我们把社会存在视为形而上的存在。也就是说,有机体之上的作为整体存在的形而上的社会结构是通过作为社会组分的生物个体的生机整合或属性耦合来建构达成的,所以,它仿佛是各有机体主观建构的虚悬于有机体之上的虚体存在。所以,本书第二十二章把自然存在视为形而下的存在,把自然哲学视为形而下学;第八十四章把精神存在视为形而中的存在,把精神哲学视为形而中学;本章把社会存在视为形而上的存在,把社会哲学视为形而上学。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形而下的自然存在强调的形而下的实体存在;形而中的精神存在强调的是形而下实体结构存在的感应属性,因为它只是依托于结构存在的属性功能,所以称之形而中的存在;形而上的社会存在强调的是作为社会组分的有机体凭借自身实体结构的感应属性建构了机体外的社会结构,感觉上它是抽象的、非实体的(事实上所有人类和人造物都是实体结构的组合,文化、信息是社会的感应属性),所以称之为形而上的存在。也因此,本书第二十二章、第八十四章和本章把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分别称之为形而下学、形而中学和形而上学,这是《物演通论》新的哲学体系下的特殊比喻,与既往哲学上同样的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万不可按照既往的内涵理解。
(6)生物个体的分化状态——如智人以前的多细胞生物的体质分化和智人以后的智质分化——构成生物群体的异质化状态。
(7)而异质生物群体的内部整合状态就是生物社会的结构化状态。如体质分化耦合构成中级社会,智质分化耦合构成晚级社会。
(8)复习第一百二十九章对初级社会、中级社会、晚级社会的划分可知,寒武纪是中级社会的发端,是社会异质整合的发端。
(9)约五亿七千万年前,地质史进入显生宙,生命开始进入活跃的显生时代,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多细胞低等生物为主)、志留纪(脊椎动物出现)、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到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恐龙出现)、白垩纪(恐龙灭绝),最后到新生代的古猿登场,期间品种丰富的多细胞生物灿然而生、倏忽而逝,唯有单细胞生物有始有终。最后衍的人类比那些逝去的生物存在度更低,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上也注定是瞬间绽放即逝的烟花。
(10)正如第一百二十九章所言后生生物(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就像分子物质一样鲜明凸出,千姿百态,以致于令新一层自然代偿序列──即“社会存在”跃然于宏观。于是,生物的体质分化与中级社会的进化联袂展开,一如后继智人的智质分化与晚级社会联袂展开。也就是说,中级社会的结构代偿进程以生物的体质分化为基础,而生物的体质分化也以中级社会的功能分化为目标,二者互为表里,一体完成了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和中级社会的结构化。
注:单细胞社会为隐性的初级社会;自多细胞生物的显生时代开始,显化的中级社会和多细胞生物联袂进化,共同完成了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和中级社会的结构化。当然,所谓联袂,只是同一自然分化进程下不同代偿层级的不同视角,二者归根到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