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三重障碍下的体质分化
继生物组织分化之后所发生的体质分化或体质性状分化,是中级社会结构得以确立的基础。【此处所说的“体质”与上文所说的“机体”同义,即均指由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构成的、高于单细胞生物衍存层位的生命质态。】(1)
这就有必要首先说明造成体质性状分化的原因和特点。所谓“体质性状分化”,盖源于细胞组织化必然造成的三重生存障碍:
a.物能代谢障碍──细胞集聚导致细胞体表营养面积的大幅减缩甚至完全遮蔽,其遮蔽程度直接规定着细胞之间物能供给的组织化程度,即组织化程度越高的生物,代谢程序越曲折复杂,而代谢程序的复杂化又要求机体只能选择生化能量较高的食物,结果造成组织器官系统的愈益褊狭和物能代谢的日趋危机。【所以,最初的细胞集合方式必定采取膜遮蔽最小的简单组织形态,如线状、枝状、微桑葚状或中空球状(如团藻),而最初的多细胞中、后生动物则是尽量减少膜遮蔽的多孔动物门(如海绵)和两胚层细胞均呈外向的腔肠动物门;至三胚层的扁形动物阶段,多数细胞悉遭遮蔽,于是,其体质结构随之开始了器官和系统的分化(有消化、排泄、神经等系统以及感受器官和生殖器官等);此后的动物机体结构及其群体营养配置有可能朝个体体质分化的方向演变──此乃结构化生物社会相应产生物质交换(或“经济秩序”)制约的自然前因。】
b.遗传增殖障碍──将细胞嵌入机体结构之中的组织化存态非但使简单的细胞裂殖成为不可能,而且机体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抑制所有体细胞的增殖潜能,否则即形成癌性损害。于是,各个细胞不得不把它们的遗传属性转交给机体的某一代理器官来实现,就像晚级社会的每位个人不得不把他们的政治公意托付给某一代理机构来实现一样。不待说,体质分化越复杂,孕育难度就越大,相应地,繁殖系数愈益减小,后裔抚养日趋艰辛。【所以,最初的多细胞低等动物多为雌雄同体,且主要采用游离配子体外受精的简单方式来增殖,尔后进化为雌雄异体的卵生繁育,再后才变为需要极其复杂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系统来支持的胎生哺乳的孕育过程。这里明显表现出同类生物之间的体质依赖性趋于上升的倾向,即异性之间的同代依赖性增加,以及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世系依赖性增加──此乃结构化生物社会相应产生社群体制(或“政治制度”)制约的自然前因。】
c.信息媒介障碍──细胞融合不仅遮蔽了细胞自身的体表营养膜,而且遮蔽了它们各自的信息感应膜,与此同时,整个机体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却越来越繁杂。结果,一方面是感应受体的缩减,另一方面是感应需求的递增,相逼之下,高能度的感觉器官和感知系统不得不代偿于“感”,高动量的运动系统和能动体质亦不得不备以为“应”。为此,机体组织更须精密化和灵巧化,反过来又加重了物能代谢的苛选度和遗传增殖的工塑度;而且神经精神功能亦须进一步强化,亦即逻辑化,是为“感性”、“知性”乃至“理性”等一切“主观(属)性”得以发展之渊源。【所以,最初的多细胞低等动物至多只在某些体表部位生出个别特化的感受细胞,自扁形动物尤其是脊索动物以降,随着机体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物种的“感知逻辑度”和“能动自由度”相应进化,甚至于不得不在同类个体的体质和智质之间分化发展──此乃结构化生物社会相应产生信息交流(或“文化体系”)制约的自然前因。】(2)
也就是说,“体质分化”或“体质性状分化”是这样一种自然结局:当细胞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限度上时,生物的组织建构和组织分化必然相继予以代偿;当组织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限度上时,生物的机体建构和体质分化必然相继予以代偿。这是因为任何一步自然分化都会造成分化物的存在效价有所流失,或者说,任何一层分化进程都是自然总体递弱流程的体现方式,这就要求建立某种相对应的“残弱依存补助体系”或曰“组织结构代偿体系”,由以满足“阈存在”或“存在阈”的自然规定。于是,分化是结构化的根据,结构实体又是进一步分化的新的起点,如此层层演变,直至在体质性状分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体外生机组织──亦即“生物社会结构”──的自然巨厦(或宇宙递弱代偿衍存的全序列)为止。(3)
注释:
(1)根据前述,体质分化(即由单细胞层层分化耦合成各组织、器官、系统直至有机体)下的多细胞生物是中级社会得以建构的“物质基础”。
(2)第一百二十七章说明了社会三大子系统在生命之初的原点表达:新陈代谢的能量流是最初的经济子系统,细胞膜上的信息流是最初的文化子系统,性增殖缔造生物群量的天然依存结构是最初的政治子系统。在本章中,三大子系统的分化进程构成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体质分化进程,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存在度的递弱,但在代偿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单细胞聚集后组织化过程中必然导致的三重生存障碍:
a、物能代谢障碍。
单细胞生物的原初代谢简单而高效(见第一百三十三章单细胞生物的原初代谢),但聚集以后,“体积小、面积大”的高存在度优势被逐步削弱。首先,为了保持聚集后的表面积最大,单细胞呈线状、枝状、微桑葚状或中空球状(如团藻)的单胚层生物;随后,单胚层生物以膜遮蔽最小的方式聚集就有了双胚层生物;再后来进一步聚集成三胚层生物,因为中间那层细胞膜被完全遮蔽,只能分化成神经细胞通过整体的分化耦合才能完成所有细胞的求存。于是,后生生物的代谢程序随着结构的繁化而日益复杂,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又反过来导致有机体的进一步分化以实现更多的物能代偿等各种系统功能。所以,这个日益复杂的新陈代谢或物能代谢乃至对食物等能源的追逐就是后续晚级社会“经济秩序”的前身。
b、遗传增殖障碍。
从单细胞的裂殖,到多细胞低等动物的雌雄同体及其通过游离配子体外受精的繁殖方式,到雌雄异体的卵生,再到哺乳生物通过复杂生殖系统完成的胎生,遗传增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依托于整体分工下的专业化的细胞、组织和系统来完成。于是,同类生物性分化后的异性之间愈发依赖;子代因为日益孱弱,对亲代的依赖也日益增加,以致于文明社会下的人类需要把子代养育到成年。总之,性分化后的社会结构都是以性为中轴建立的,多细胞生物构成的亲缘社会是最早的社会政治结构。人类早期的氏族社会也是典型的亲缘社会。所以,从最简单的裂殖逐步分化成越来越复杂的性增殖,就是后续晚级社会“政治制度”的前身。
c、信息媒介障碍。
从单胚层生物、双胚层生物到三胚层生物,作为信息膜的细胞膜的遮蔽越来越严重,这使得生物结构不断复杂化,依存条件也随之日益繁化,从而对感知能力和获取依存条件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后衍低等生物出现了特化的感受细胞、高等动物逐步分化出复杂的感觉器官和感知系统,生物逐级代偿出的丰富的“感”辅助其越来越发达的运动系统去实现越来越艰难的“应”的依存。总之,在生物的结构化或机体化的进程中,依存结构的复杂叠加使得依存条件越来越多,促使主体的感应能力必需分化发展而日趋复杂化,甚至在同类物种间也有了体质和智质的分化,如蚂蚁社会、蜜蜂社会的体质分化,如人类文明阶段的智质分化。所以,从发生在细胞膜上的信息交换到特化的感受细胞、特定的感觉器官乃至感性、知性、理性的发生等,都是晚级社会“文化体系”的前身。
(3)也就是说,在纵向物演的生物阶段,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体质分化有诸多层级:从细胞分化到组织分化到机体分化,整个机体化过程就是实体结构叠加的结构趋繁的复杂化过程,但因为机体越分化越残弱的本质,终需在机体之上继续分化出更高层级的体外社会代偿与生物个体联袂进化。这个虚体结构化的形而上的生物社会,就是自然结构化的最高层级,也是自然物演的最后序列。
注:第一百二十七章说明了作为最早生命的三大子系统的前身,本章则立足于多细胞生物阐述三重障碍下三大子系统的分化乃至体质分化和由此导出的中级社会结构的确立。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