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德行最高的人身心健康,不追逐外在的名利,做善事只觉是应该做的,没有目的,不求回报,自然而然的符合道;德行次之的人追求得道,但不会放弃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也会做好事,但是有目的,希望有所回报。所以,德行具足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过是依照自己的本心顺其自然,觉得自己啥都没做;德行次之的人也依照自己的本心顺其自然,只不过其本心就是有外在追求的。最仁慈的人是本能的对别人好,最义气的人是有意识的对人好,最遵循社会规范(即“礼”)的人会要求自己和别人都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包括日常交往的礼尚往来,如果对方不遵守礼仪,就会强行阻止。当人们完全以最表层的社会规范的“礼”来行为时,意味着更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忠信已经丧失,社会的混乱度也必然提高,因为基于越来越不信任而建立起来的“礼”的社会,其社会成本是越来越高的。所以,“礼”既是忠信丧失社会混乱以后必须倡导的社会规范,也是导致忠信进一步丧失、社会进一步混乱的渊薮。可见,从倡导德、倡导仁、倡导义到倡导礼,倡导者作为引领社会的思想者或领导者,其实就是在把人类导向越来越浅薄的社会求存,表面上不断文明化的进步,实际上是越来越精致的愚蠢。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总是追本溯源的追求深厚的道、追求本心的宏阔与完善,而不是浅薄的术以及外在的形式。所以要去浮华、去形式,守住本质或符合“道”的初心。
总论
本章是《道德经•德卷》的第一章。如果说《道德经•道卷》是讲天之道,那么《道德经•德卷》就是讲由天之道导出的人之道,即“德”。用《物演通论》的解释就是:“道”乃自然衍存之本,“德”乃合于道或法自然。中国人把西方的“伦理”误译成老子的“道德”隐含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见第二十一章)的深意,即人间道德不过是天道运行的结果,这是极为深刻的理解。而天道下的人类文明化过程就是道德沦丧过程,谓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从春秋的孔子、宋襄公到战国的孟子、孙子、苏秦、张仪、商鞅、白起之流,从自然经济的纯朴到商品经济的奸诈,从落后地区的民风淳朴到先进城市的风云诡谲,处处表明“柔和的道德维持系统”已无立足之地,这就是法家、兵家、纵横家最终从内里取代孔儒的原因,也是现代新儒学要求“重建道德”却苍白无力的原因,也是法制化必然取代道德化的天道规定和历史动因。由此可见,本章表达了物演思想揭示的人类道德与天道一以贯之的衍存规定性,即,道、德、仁、义、礼、法(“法”是后人加上去的)的顺序发生,表达着人性堕落的社会结构化进程。法律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底线,划定了底线,就让更多人有了行为的底线标准,甚至直接钻法律的空子;而法律总是滞后的,也总是有空子可钻的。
本章的内容在郭店楚简版本的“道德经”中是没有的,可见,这是有了道家和儒家的争论以后,道家增加的内容,用以批驳儒家倡导的仁、义、礼。而且,这一章在不同版本中的表述也有出入,解释也不尽相同。我对第一句话的解释采取的就是《韩非子•解老》中的解释。
(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讲的是两种境界差异下的“德”,即把“德”划分为“上德”和“下德”。按《韩非子•解老》中的说法“上德不德”中后面的“德”通“得”,“德者,内也;得者,外也。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所以,“上德”和“下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上。“上德”一心内求,只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外在多余的欲望满足上。“下德”不放弃外在的世俗名利,类似我们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获取名利的方式合乎道,所以也算有“德”,但仅仅是“下德”。也就是说,“上德”之人遵循本心的顺其自然的状态就是无欲无求,即无为状态。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话说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只有生下来不到一星期的婴儿德行最高,属于“上德”,这其实就是用婴儿比喻那些遭遇了社会毒打却仍然没心没肺的人,是为赤子。
老子的赤子是无为的无欲无求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天然合乎道的。这样天然合乎道的只有前衍的动物和无机物,因为无机物没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动物本能,即动物先天的纯粹知性,而没有第二种选择,所以天然合乎道。而人类的求存,因为有了后天文化的参与,文化维护的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整体生存,未必合乎个体求存下的人性,如古代对丧偶女性贞操要求就是对人性的严重桎梏;而且,任何文化,在确定之时,可能符合当时的要求,世易时移,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匹配新的生存结构,甚至荒唐的可笑了,如西方崇尚自由是好事,但当对自由的追求不是基于认知需要的思想自由而是基于个人私利的行为自由时,社会只会越来越混乱。个体,被裹挟在社会中,大多数只是主流文化的载体,只有少数人寻求新文化、追求新改变,但改变是否合乎道,却不一定。如当下的中美之争,最终会落实到文化之争上,但中国传统文化早就衰落了,西方主流文化也不能引领世界,只有以《物演通论》为代表的新文化能引领未来。也就是说,是合乎道的。
对于个体而言,秉持符合道的文化并践行就是合乎道的。所以,不同社会阶段的“上德”是不同的。比如,按老子的标准“上德不德”,在农业文明阶段,你不必追求高官厚禄,只要家里有薄田,基本的生存总是能维系的;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如果你不是天生就有遗产继承或投资收益,就必须外求并参与社会大分工,否则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无从维系。所以,韩非子内求、外求的分别,也是一种武断的、错误的、绝对化分割,韩非子的本意是想说明,内在的身心才是根本,外在的贪欲过强,往往导致身心的损害,这就是舍本逐末,现今的商业文明下,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有过劳死的、有吃主播吃出问题乃至死亡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的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赤子,就是极度真诚的人,顺应自己的本心,从不骗别人,也不骗自己,哪怕一次次被人所骗,还是愿意象从来没被骗过那样去相信别人。小时候,我想过一个问题,别人偷了你的自行车铃铛,你该怎么做呢?顺手偷别人的?那一个偷一个,就变成了“恶”的传递,但如果止于你,“恶”就止于此了。所以,无论自身遭遇了任何不好的事情,都需要让这份不好止于自身。自身遭遇的任何不公平,都不可以转嫁给其他无辜的人,更不是你可以作恶和变坏的理由。自己苦过、痛过,才明白众生的苦与痛;自己只有引领自己走向坚强与美好,才知道如何引领众生走向坚强与美好。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永远是“善”的传递。信任也是如此。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有了诚信的评价体系的数据网,但网络诈骗依旧层出不穷。人性堕落了的话,科技的手段只会让诈骗更便捷。而不信任导致的社会合作成本也会急速飙升。正如郑智化《大同世界》歌词里表达的那样,科技工具无助于人心,人心懂得博爱、和平、宽容,才会有大同,虽然大同社会可能是人类最不得已的最后存续方式,博爱、和平、宽容也是智质分化下可以和而不同的耦合诉求。
总之,无论一个人的经历如何,请一定呵护好自己的纯粹与初心,学会记住所有的美好经历并感恩,忘记所有的不好经历并宽容,不好的经历只能伤害你一回,但你记住它,沉淀为潜意识,它就会伤害你无数回。实际上,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身心的永续成长和修炼,就是把自己活成阳光,而不是受伤的可怜人。受伤仅仅是因为在乎、因为放不下,不在乎、放得下,也就无所谓受伤。为钱财的损失而损伤身心是最不值得的,为感情的得失而损伤身心也无助于感情本身。在浩莽的历史烟尘下,个人的荣辱得失、情感悲欢、苦痛磨难都不重要,我们总需面对死亡,而唯一能让我们坦然和平静的只有理解与宽容、放下和慈悲。人生能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作品、能服务于最多的众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中国古代追求的人生境界都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中国“立德”之所以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文明阶段代偿度低,道德治国最重要,成本也最低,虽然后来也必须代偿出“法”,以法治国;另一方面是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可耕地少,但经纬度适宜生养,要养活最多的人口,所以,更需要用道德改善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国外就少有“立德”的渴望,都是追求“立功、立言”的,因为开放的商业文明更需要解放思想,通过“立言”完成智质代偿以求存。可见,看重“德”,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今天的明星如果道德上有了瑕疵,也很容易被大家抛弃,甚至被国家封杀,哪怕他没有违法。
曾经在一段消极的日子中,我听了很多屠洪刚的歌来振奋自己。每次在网络上搜“屠洪刚”三个字,最新的消息后面都会跟着一些负面的文章,甚至有人直言其渣男,以致于我好奇他到底怎么“渣”。当然,我更关心这个人为什么“渣”,毕竟,哲学赋予我更关注所以然的本能。但看完屠洪刚的访谈节目,我只觉得他是一个赤子,用田沁鑫导演的话说就是傻乎乎的,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还依旧简单、纯粹、真诚。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能力,也从不为自己辩解。在漫长的一生中,谁不曾有负于人,也被人所负,但屠洪刚的可贵就在于他把所有过错与责任归于自己,只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抱怨任何人,并感恩于所有人。他总说自己对不起谁,但却从不觉得有人对不起自己,这令我动容。那么多访谈中,只有一次张和平提及屠洪刚为冯小刚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投资了约两百万,最后都打了水漂,解释了屠洪刚负债累累、坠入人生低谷的具体原因。但屠洪刚自己从不说这些,更不觉得是有谁害他,只反思自己的问题。公允的说,屠洪刚生意的失败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因为性格豪爽、为人义气,为太多朋友买单,但他那么多朋友中或许难免也有一些只把他当冤大头的,否则,他的第三任妻子就不会强行关了屠洪刚三年的手机,梳理屠洪刚的朋友关系,不是她认可的朋友不许屠洪刚再来往。虽然霸道,但对于总是以善意揣度对方且重视友情的屠洪刚而言,是必要的。我想,真诚的人无论有什么缺点,至少是坦荡的,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坏心思。有这样的人做朋友,至少是永远不会担心被背刺的。而真诚到简单、质朴,也才可能拥有简单、纯粹的爱情、友情。这在当今越来越稀缺,所以变得越来越珍贵,这也是0713男团的友谊能被大家广泛认可、接受乃至羡慕的原因。
站在《物演通论》的观点下,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依存条件,都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不可能完全无为。上德呵护身心之本是对的,但在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商业社会以后,维护身心的存续也是需要条件的,所以,只要不贪恋、不攀援外在的额外耗费身心的过多的非生活需要就可以了。真正的幸福其实也不来源于物质上的无餍满足,而是涵养身心,在身体上追求永续的健康和平衡,让身体更加的灵动和自由;在精神上收获不断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让思想更加的自由和丰富。
所以,上德不追逐外在的名利很好,但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哪怕你啥都不要,也还是希望给予家人更多、更好的生活条件。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遵循自己本心就好,不必追求上德而耻于言利,生存都是有成本的,只要明白自己的初心不是名利就好。从上德、下德到仁义礼,本身就是社会结构分化下必然的代偿之路。在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存结构下,就算要超脱当下的世俗价值,维护好身体健康,抵达本原思境,也终究只能仰赖于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依存定位而活。
上德、下德是顺序代偿序列下必然有的差异,差异下的韩非子的内求和外求之分也是对个体依存这一件事的武断分割。内求的过程也离不开外求,西方哲学家也大多是先有殷实的物质基础,庄子还是需要卖草鞋维生,何况其他人。关键是分得清本末、真诚做合乎自己本心的选择。任何过多耗费身心的谋利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身心为本,赚钱的目的也是维护身心以更好的生活,如果反过来戕害了身心,就本末倒置了。虽然,人类的文明进程总是如此。
(二)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表达了人类社会代偿进程中人性堕落的过程。“上德”淳朴自然,做任何好事都觉得理所当然而不觉得是在做好事,并不知道自己符合道,正如那些动物乃至无机物,天然的合乎道;“下德”也遵循自然的本心,但做好事已经不是因为觉得应该,而是有意识的做好事了,有意识就难免会有目的,是主动的追求道。“上仁”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能的关爱所有人,并不知道自己在追求道;“上义”是有选择的、有意识的对与自己相关的部分人好,也是一种主动的追求合乎道。“上礼”是已经把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仪、礼节的总和视为人生应该维护和遵守的标准,但这其实都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罢了,礼节周全固然好,但没有本质的真诚加持就成了虚伪;国家政治法统说到底也是维护国家整体求存的产物,所以,能维护千千万万构成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才是其合法性的来源。用唐太宗的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才是根本,维护水的稳定存续才是舟的目标和意义。
正因为机械的固守着“礼”的形式,“上礼”之人才会横加干涉那些不拘于礼法的人。礼仪是建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尤其是陌生人或国家之间的交往,但亲人、至交好友、亲密爱人之间,过于讲究礼节,反而是一种疏远。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永远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真诚。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加上后人的“失礼而后法”的社会代偿序列,就是社会本身越来越失稳失序以至于旧手段代偿不足,不得不代偿出新手段加强社会管控的代偿进程。如无机社会和动物社会都是天然合乎道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遵循道的,只是
但实际上,越后衍的手段越肤浅,越类似权宜之计,即代偿只有暂时有效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法律的目的是改造人,但真正改造了一个人的心才算改造,通过对一个人行为的限制并不能解决一个人的人心的问题。
人心的问题只有教育,只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倡导才能解决。甚至许多问题,只有靠无私的爱才能改变。正如一个人,理性认知只是最后衍的认知,可以通过学习改变,但一个人经历中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很多东西,比显意识强大的多,你无法调出,但却一直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被经历塑就的,一个缺爱的孩子长大了难免自卑、不自信,一个被爱情反复伤害的人自然没有多少勇气去爱……每一个人潜意识中潜藏的问题都需要你如心理医生一般洞察并给予理解和关爱,才可能改善。所以,体察别人的行为背后的缘由,解决那个缘由,才是改变其行为方式最根本的方法。外在越强势的人其实内心越需要认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始终是温柔的。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问题,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去帮助你解决你潜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不断的反思,反思自己每一丝情绪的缘由,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就算明白了问题,一时也不能完全改变。但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请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不要给自己贴上不能改变的标签。
感性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跌宕苦乐,理性的反思让我们超脱这些苦乐,从这些苦乐中认清自己。当然,因为感性是更基础的代偿,所以更强烈,理性也无法让我们停止生理和心理的感受。那就感受着你的感受,接纳它,深呼吸,就如同瑜伽要求觉知身体,了解自己请先体悟自己的所有情绪。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一场苦乐都是一次涅槃,一次相对于过去的重生和改变。然后,请找到自己人生的路,守护好自己的身心,坚定前行。
实际上,正因为从底层解决问题如此艰难,成长与改变如此不容易,以致于我们总是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手段解决我们的问题,一如社会代偿进程中用越来越肤浅仁、义、礼、法去解决社会问题。个体与社会完全是一回事,治标不治本,问题依旧存在,治标兼治本,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也是《物演通论》兼容和打通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所在,因为西方文化就是为治标而产生的,而中国文化相对而言,更试图治本。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如果忠信不缺失,人人忠诚守信,其实是不需要礼的,一如动物社会天然合道,也就无所谓德。后衍代偿的礼,不过是忠信缺失后社会表面和谐的粘合剂,但表面有礼,而背后尔虞我诈,只会让社会本身更加混乱。
(三)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中的“前识者”是指社会中的引领代偿的代偿先行者,或者说先知先觉者、思想家等,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引领社会发展的人。这些人,一层层倡导“仁”、“义”、“礼”,一步步把社会引向越来越远离道的浮华不实,这其实就是精炼的愚蠢,或社会愚蠢认知、愚蠢行为的开始。所以,真正的大丈夫都是真诚敦厚的,为人低调谦逊,不居于浇薄;为人做事简单朴实,不居于浮华。所以,对个人而言的合乎道,就是要去掉虚伪、浅薄、浮华而坚持真诚、朴实、敦厚。
这其实是符合《物演通论》的内核的。换成《物演通论》的语言就是:拼命追求代偿的科学教、思想家,只不过是把已经加速代偿的人类引入代偿的高速公路,这实在不合乎人类求存的初心,因为求存最根本的目标是维系住自身不变的稳定。所以,我们讴歌的科学教、思想家不过是把人类引入代偿充足之灭的失存之路。真正的大丈夫需要帮人类找回人类遗失的文明之根,找回对这个世界正确的整体理解(《物演通论》的宇宙观模型就是帮我们找回对这个世界正确的整体理解),让我们在不得不前行的过程中,尽量夯实我们的前衍依存条件。也就是说,哪怕是在法治社会,也不要忘了道德的建设,不要忘了正确价值观的倡导,不要忘了忘了有爱的教育,不要忘了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正确的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内心最简单的幸福!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道卷1-37章》请参看总目录: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