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
过去遵循道的规律得以派生的有:天依道而生得高远清朗,地依道而生得广阔宁静,神依道而生得灵通,谷依道而生得充盈,万物依道得以派生,侯王有道才能成为天下领袖。由此推之,天不清就会崩裂,地不宁就会塌陷,神无灵就会消失,河谷不充盈就会干涸,万物没了生机就会灭绝,统治者下台政治上就彻底失败了。所以,高贵的必须以低贱的为根本,高大的必须以低下的为基础。因此侯王总是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人赞美的荣誉。因此不要效仿少而贵的玉,而要效法多而贱的石。
总论
上一章说了“道德仁义礼”的弱化进程,而“德”就是合乎道。所以,本章论述万物合道的状态以及必须合道的重要。其实,这里的所谓合道,就是《物演通论》中的代偿达到存在阈,这是万物得以派生并存续的标准。但在《物演通论》中,哪怕达到存在阈,万物绝对的不圆满也会彰显为彼此耦合的绝对不完美。所以,本章可以这样看:前半部分讲天道派生万物的普遍规律和彼此耦合良好的状态,目的是推及人间说明人类社会整体要耦合的好,必须一层层夯实每一层的良好耦合,越底层越重要,即爱护自然、爱护人民,社会才能长久稳定。而且,爱护自然更重要,否则自然灾害频发,就会动摇人类社会的生存根基;而爱护人民才会被人民拥戴,统治者才能实现天下的稳定。
(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中的“贞”,有的版本作“正”,都是领袖的意思。这里的“一”,是“道生一”的“一”,是第二十二章“抱一为天下式”的“一”。这个“一”在气一元论的古代中国,就是“太和之气”。对标现代物理学,就是分化耦合后的能量。而且,在阴阳观下的古代中国,“太和之气”是阴阳和合的产物,这由第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佐证。对标《物演通论》,“冲气以为和”就是分化后的耦合。万物都是遵循简约原理在层层分化后层层耦合而成的逐级派生出的存在者,从天、地、万物到人,莫不如此。而简约原理下耦合的达成其实就是分化的实现,就是存在度递弱的实现,只不过不同分化层级的耦合虽然根本上都遵循简约原理,但具体阶段的具体耦合方式或规律肯定是有区别的,且越后衍越复杂,达成整体的平衡就越难。所谓平衡,就是所有存在必须达成的稳定性,所以平衡即稳定,即存在的资格或存在本身,哪怕越后衍的存在是以越来越频繁的波动达成这种稳定或动态平衡。换言之,这种稳定度或平衡度在衍存序列上是递减的。如天清地宁是常态,天崩地裂是非常态,但沧海桑田比人事变化缓慢多了。所以天、地的稳定性高于后衍的生命体系。所以,哪怕生物遭遇了五次大灭绝(现在可能是第六次),地球本身依然是稳定存续的。总之,万物各有各的平衡态,但都不是绝对的静态平衡,而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所以才既有天清地宁,也有天崩地裂,万物也都有生灭,生于物演之流,灭归于物演之流,只不过各自在宇宙中占据的时空分布和生灭的快慢等是不同的,这其实就是各自的存在度不同。
实际上,万物求存求的就是稳定不变,所以万物相对的稳定状态就是自身最好的平衡状态,对人而言也就是最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万物的任何状态都是道派生的,只是万物耦合良好的话或关系平衡的话(如生态平衡),万物就会安然存在,如本章提到的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化生、侯王以贞等;如果耦合的不好或平衡的不好,就会天崩地裂、生物灭绝、社会动荡,统治者纷纷更换,频繁的改朝换代等。
简言之,天地万物都是“道”派生的,所以天然得道或遵循道的规律而生,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所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本身就是得道或者合道、有德的,如天地等无机存在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能力,根本无所谓得道或合道,其本身就是道的展现。只有人,虽然也是道的展现,但因为有自为的能力或选择的能力,所以其选择有着是否合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理念或文化是否耦合当下的生存结构。如人类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下衍生出的不同的文化,对不同的人群而言,就是天然的道德,就是合乎道的。只不过世易时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以后,文化也会变化,尤其是文化多元化以后,仍然需要有一个适应当下生存结构的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其实就是在为中国的典型农业生存结构寻找与其适配的文化方向。当然,任何划时代的任何文化一旦成为主流,就会在家庭乃至社会的教育背景下塑就普罗大众的文化潜意识,但无论哪种文化的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结构的整体求存,其底层基础就是普罗大众的稳定求存,所以,文化是否合道,最终还会展现为是否维护大众求存的民心向背。
本章中的“得一”历来的解读都是得道或者合道,这是基于《道德经》的粗陋模型下混沌认知的结果。但实际上,站在《物演通论》的精细模型下,理解为依存耦合是否良好更贴切。换言之,《道德经》对于万物分化耦合的具体过程并不了解也没有清晰表达,所以,本章的“一”也就是显得含混。含混中难免有矛盾。如果把天清地宁理解为得道或合道,把天崩地裂理解为未得道或不合道,就与第五十一章所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矛盾的,给人的感觉仿佛天地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似的。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包括生命乃至人类社会,内部之间、外部之间,都有依存耦合是否良好的问题,哪怕生态平衡建立起来以后,也有可能因为自然界的某些事件被打破,如五次生物大灭绝,或被人类打破,如现在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生态污染越来越严重,这都和人类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向自然无度攫取、任意施加负面影响有关。
总之,只有天地万物彼此之间,包括人类社会的内部,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都达成了良好的依存耦合,才能天清地宁、神灵谷盈(可理解为山河无恙、海晏河清)、生态平衡,国家政治稳定。也就是说,按照物演的观点,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过去达成分化耦合且良好的状态表达是:天因此而清朗,地因此而安宁,神因此而灵验,谷因此而充盈,万物因此而化生,人间的侯王也是因为能良好的耦合社会才能成为领导者。
(二)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是反过来说明维系良好的耦合依存的重要性,即,由前面反推可知,自然界中耦合不好也会天不再清朗而崩裂、地不再安宁而塌陷、神不再灵验而消失、河谷不再充盈而干涸、领导者不再能领导人民而失败。所以,高贵的统治人必须领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必须学会以人民为本、以自然为本,上层社会建构也必须以底层的安然稳固为基础。因此统治者往往谦卑的自称为“孤”、“寡”、“不谷”(这里的“不谷”是不善的意思)。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其实是很深刻的一句话,它在《物演通论》中表达为前衍存在决定后衍存在,这是根本的,是最重要的本质,虽然后衍存在对前衍存在有影响,但这个影响是有限度的。比如人类现在觉得自己有很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按王东岳老师《人类的没落》中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污染环境无异于将承载和滋养人类的地球改造成一个“天体墓穴”,如此浩大的工程,只有“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才有能力来实现它、完成它。
这就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的底层依存条件,自然的良好依存决定了人类的良好依存,人类对自然的戕害最终只是戕害自己。
人类社会中也是底层代偿决定上层代偿,所以任何朝代更迭,民心向背都是决定性的力量。任何政府的唯一合法性来源就是能维护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清朝灭了明朝以后,虽然不是正朔,但清朝的皇帝确实是最勤勉的皇帝,努力学习中原文化(虽然也破坏或毁灭了很多文化),也确实让最广大的人民安居乐业了,其政权自然也就稳固了。
再如毛泽东的社会实践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为他悟透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事物本质,知道最底层的大多数才是最稳定、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毛泽东团结最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走民众路线,用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战胜了有美国支援的国民党。而且,国民党对美国的依赖导致其成败皆源于此。温铁军教授《去依附》一书更是明确指出:半殖民化条件下构建现代化金融财政体制失败,先于现代化军队战败,成为民国败亡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在美国金融政策的影响下,金圆券与美元的挂钩导致民国的金融、财政和经济体系全面崩溃,这是国民党先从内部已经崩溃,从而必然导致外部崩溃的必然原因(详细过程可以参看温铁军教授《去依附》一书的相关论述或相关视频)。
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沿袭的还是同样的做法。先生说历史上历来都是落后的打先进的,也是这个意思,因为越先进、越后衍的结构存在,破绽越多,如现代化的经济危机总是对最后衍的代偿结构有最大的影响,导致其急剧动荡乃至崩塌,但对乡土社会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可以预见,面对最高代偿的金融霸权,中国都不需要与之正面交锋,只需联合最广泛的第三世界国家不使用美元,避免被收割、被转嫁危机,就足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当然,如果你意识不到后衍代偿如何把成本转嫁给前衍代偿乃至自然环境,自然也不可能站在前衍代偿的基础上成功应对。也就是说,后进打先进,需要有整体思维,需要能理解全局、明白先进的破绽,才能避免硬碰硬,而且,还得有一定的实力,至少在对手没有优势的其他战场或局部较量中有获胜的能力。比如中国没有金融全球化的实力,但有产业种类、规模和基建的实力。
所以,作为个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也要善于向不如你的人学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国家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国家,中国正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才有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作为商家,也不要忽略最贫穷的大多数人的需求,拼多多的成功即源于此……当我们的代偿和求存踩在最坚实的底层基础上时,会更具有稳定性。
(三)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是指: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人赞美的荣誉,因为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他们总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以至于显得无为。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真人无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至人体现为“无我”的境界;真人“不以人助天”、“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神人是由道术修为的人;圣人在《道德经》中,是上位的统治者,是道家理想中的最高人格,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以百姓未出够”,故为无为,事无功,成无名。
因此最高的追求不是把自己当成少而贵的宝玉,不是把自己视为精英,与庸众隔离,独自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是把自己融入多而贱的石头,理解他们,引领他们,服务于他们,在问题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杜绝了问题发生的可能,以致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见《道德经》第十七章)。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