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翻译: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道的运行方式;天地万物层层弱化,是道的实现方式。世间万物都是有形的存在,而所有有形的存在都来源于无形的存在。

                总论

从德卷开始主要是说“德”,前两章都可以视为由道开始而最后落实为对统治者德行的谆谆教诲。本章算是在说“德”的过程中复习或总结一下道卷下“道”的本质或关键,以便在德卷更好的由天之道导出人之道以及人应该遵守的德行。

本章虽然短小,却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特别重要的章节。按照王东岳老师的解读,“弱者道之用”更是一语道破“道”的本质。这句话充分说明老子是有纵向视角的,如他在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在第二十三章又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实际上就是在拿天地和人类的存续期做对比,这在《物演通论》中就是存在度的纵向对比了。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更是说明了后衍的至柔存在(即生物)有更强大的自为能力,且依赖于前衍的至坚存在(即无机物)而存在……但“反者道之动”完全是基于依存的横向视角导出的,所以老子的理想的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见第八十章),但在《物演通论》揭示的递弱代偿衍存律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的演化是单向递弱的。这是依存逻辑模型的局限。

               (一)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的“反”通“返”。“反者道之动”表达的是老子对横向依存状态的觉察,即万物都是临时性的存在,都会复归于物演之流,如人会死,所有生物都会死。哪怕地理也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哪怕天地尚不能维系稳定不变的状态(见第二十三章的“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所以,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变化着,这就是第二十五章表达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道作为“一”,分化出万物,而万物相互依存,合而为一,或复归于“一”。万物作为相对存在都是临时性存在,尘归尘、土归土,终会灭归于物演之流。如无论太阳还是地球都有灭归的一天,只不过因为地球仰赖于太阳而存在,所以它迟于太阳而产生,并随着太阳的灭归而灭归,现代物理学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只不过仰赖地球而存在的生命体系包括人类在内其寿命又远远低于地球。这就是存在度不同构成的衍存梯度。只不过在以人类为主体的横向视角下,尤其是在低信息量的人类文明之初,在宇宙观模型的建构中,很容易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生命仰赖太阳而存续,而把宇宙观模型建构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依存逻辑模型。

也就是说,在横向视角下,万物都是一个平衡系统,后衍存在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只是后衍存在不得不以波动或震荡的代偿方式达到存在阈的现象表达,甚至以生死接续的方式维系弱化的物类存续的现象表达。实际上,只有通过纵向视角的整顿,才能说清依存的层级化叠加过程,即依存本身也是有程序或先后代偿层级之分的。如人体作为一个依存结构,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负反馈复杂系统,就是因为它在横向依存层面呈现为极其庞杂的相关性复杂,但从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胚胎学的视角,理解了人体在生物进化中如何层层叠加而成,就可以极大的把人体这个系统化繁为简,从更完善的整体视角(包括纵向衍存视角和横向依存视角)把握其本质。

“弱者道之用” 表达的是老子对纵向衍存状态即万物递弱的觉察,只是老子基于当时的低信息量,无力如《物演通论》一样把依存和衍存耦合为一,即用纵向衍存整顿了横向依存。所以,老子本已粗陋的逻辑模型时不时的显出矛盾和混乱。这是由他那个时代的低信息量决定的。所以,老子虽然用“弱者道之用”点明了万物弱演的本质,却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以致于多少年来,对《道德经》的解读纷繁多样,对其“无为”的理解,对“柔弱胜刚强”的更是五花八门。其实,老子倡导柔弱,就是倡导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而不是挑战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哪怕改造大自然,以求与自然的更好的耦合,也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结果。如都江堰工程,既是改造自然的结果,更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结果。也就是说,哪怕要利用自然,也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利用;此之为柔弱,此之为无为——即不增加代偿的文明化作为,而柔弱和无为的目的无非是让自己保持住幼态持续,永远不老,因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从生到死,从存在到不存在,世间万物都是有限的存在,基于正反馈的衍存状态下,追逐发展其实就是追逐死亡或灭归;基于负反馈的依存状态下,物极必反,最终还是要回归那条生死同一的代偿等位线上,这是万物的存在阈基准。无论是基于衍存模型还是依存模型,都是“守弱曰强”,即守住相对低的代偿状态, 才能活着更简单、更纯粹、更悠长,相对而言,也更圆满和幸福。所以,先生说幸福就是“悠闲、寡欲、融入自然”,这就是追求“自在”而非“自为”的状态。《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也是在倡导这种低欲望的自在状态的幸福。

进一步而言,柔弱和无为追求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以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就是不刻意的追求发展或变化,“不言之教”就是自然的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也就是说,哪怕发展或变化,也是顺应道而“滞缓的自我积变型慢节奏”的变化。可见,柔弱和无为追求的是不变,而求存的原义就是追求稳定的不变,虽然“递弱代偿”衍存律下不变是不可能的,但主动追求变化其实就是追求代偿,这是背离求存之原教旨的。

总之,因为《道德经》不是一个证明体系和精密逻辑模型,所以,有些论述难免含混不清。这是由当时低信息量的文明状态决定的,包括其辩证法式的表述,也是当时最有效的逻辑方式了。

                 (二)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与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遥相呼应。无论第一章的“无名”,还是这一章“有生於无”的“无”,都不是真的没有,或者说绝对的没有。也就是说,这里的“无”是相对的“无”,是属性的“无”,并不等于本性的“无”,反而是本性最为丰厚坚实的存在。对标现代物理学,可以理解为奇点的能量态存在,这反而是本原存在还没有分化的存在度最高的状态,即本性最丰满、属性则近似于无。而且,也正因为它是本性最为丰厚坚实的存在,才能转化为“有”,转化为天下万物。

也就是说,“无”可分为绝对的“无”和相对的“无”。这也可以视为对莱布尼茨那惊人的一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对存在边界问题给出的答案。即,绝对的“无”,指无属性,更无本性,是虚构的概念空洞;相对的“无”,其实还是“有”,只是相对于后衍存在的属性的“有”相对为属性的“无”。总之,绝对的“无”是不存在的,真空也绝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只是真空“有”的东西在你感知范围之外。相对的“无”指几乎无属性,但有本性,指始基存在或本原存在。而且,越是几乎无属性的存在,其本性越是相对圆满,可以后续分化出万千的“有”,这就是老子“有生于无”的相对的“无”,指有待通过代偿度实现的存在度;未实现之前是“无”,实现之后是“有”,也就是说,可以把相对的“无”视为实现为某物的潜在。如始基存在作为“无”却有着后续通过代偿实现为所有存在度的潜在,是潜在最大的“无”(这里的“无”是属性的“无”,却是本性最大的“有”)。具体到后续存在,如一对正常夫妻只能具备实现一个“婴儿”的潜在,而不具备实现一个低等动物如“猫儿”、“狗儿”的潜在;而人类代偿的增加也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后代的代偿度肯定比我们高。倒不是说我们的后代一定比我们聪明,而是未来社会的类体质代偿一定大于当代的我们,所以未来需要掌握的技能肯定有今天的人完全不懂的东西。所以,当下任一存在都可视为未来某一特定存在度下的前体存在,有着通过达到某一特定的代偿度实现为后续某一特定存在度的后衍存在的潜在。

可见,“有”、“无”这种相对表述是特定的辩证法式的表述,如果把“有”换成属性,再度量化为代偿度,把“无”换成本性,再度量化为存在度,就完全清晰了。换言之,有”、“无”这种辩证法式的相对概念在今天的信息量下、在需要整顿的各种精密逻辑模型面前,已经不是好的概念了。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