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悟性好的人闻道后会努力实践;悟性一般的人闻道后会时而相信、时而怀疑;没悟性的人闻道后会大声地嘲笑,不被没悟性的庸众嘲笑也就不是道了。所以,老话才会说:真正光明的大道看起来是昏暗的,真正前进的路看起来仿佛在后退,真实平坦的道看起来很崎岖,上德虚怀若谷,最白最纯洁仿佛已经被玷污,德行广大反而看起来不够,德行刚健却好似怠惰,质朴真纯却好似变易不定,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真正的大器总是最后完成,最宏大的声音总是简单,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道总是隐遁的,没有任何属性彰显。只有道,善于生成万物并成就万物。

                  总论

本章接着上一章,继续说“道”。先用不同人闻道的反应说明“道”与一般的理论或事物不同,再用一系列辩证法式的正言若反的典型表达,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说明符合“道”的“德”和事物都是内隐的,是不外显的,以此来最终说明“道”是内在的、最本质的存在,是最无形的,却无一遗漏的渗透在万物之中,塑就了万物。

                 (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中的“若存若亡”指有时想起,有时忘记。“若”是“或者”的意思,“存”指留在心里,“亡”同“忘”,指不记得、不相信。这句话说明了不同人闻道的不同态度,其中“上士、中士、下士”是按对道的悟性来区分的,否则无论按什么区分,都不会是明确的三种不同的态度。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悟性好的人知道了“道”,马上就按“道”的要求做起来,这种人行动力强,明白了身心是根本,就会在生活中把呵护身心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如理解了王东岳“人体哲理”的道理,马上就应用于生活,保持饥饿感、登上要用登山杖等;理解了瑜伽是对抗文明戕害的运动方式,就把瑜伽融入生活……

这就是“道”的价值导向求存;悟性一般的人知道了“道”,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想起来了或相信的时候照着做一下,想不起来或不相信自然就算了;完全没有悟性的人听说了“道”只会嘲笑,不被这样的人嘲笑的甚至都算不得“道”,因为认知或悟性塑就一个人的评价体系或眼光,被没眼光的批评或嘲笑其实就是最大的褒奖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用在乎下士和中士的评价,尤其是被下士肯定反而需要警惕。我们最需要在乎的是上士的评价或意见。比如,我从来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无论文章还是为人;但是王东岳先生如果能肯定和褒奖,我就会特别高兴,觉得是最大的荣光,也会因此有最大的自信和动力。也就是说,我只在乎我认为最有水平的人的人对我的评价,如王东岳老师和王晓宇老师,其他人或褒或贬,我都无所谓,不会放在心上。当然,我觉得有价值的意见肯定也是会听取的,没价值的评价或意见才不会在意。

                 (二)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建言”是指约定俗成的老话或成语、谚语等、“纇”指崎岖不平、“辱”指黑垢、“偷”指怠惰、“渝”指变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光明大道显得昏暗难行,前进的路总是迂回曲折,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这是因为正确的道路、符合“道”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好走的;崇高的道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纯洁的灵魂却好象在藏污纳垢,最广大的德行好似不足,最刚健的德行好似怠惰;最质朴纯真的人因为只说真话、只说自己真实的感受更容易显得变异不定,这是因为真诚、质朴、纯洁的人有时候显得像个傻子,与社会格格不入;最正直方正的人反而外圆内方没有棱角,因为真正的执着和个性乃至自我都是对内在原则的坚守,而不是外在的与众不同,外在的温柔没脾气的人往往比性格强硬脾气火爆的人拥有更笃定、更强大的内心;真正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才能制成,真正成就大的功业也往往需要一生的努力以致于需要一生的积累才能成就如姜子牙、高适等;最宏大的音乐总是由很简单的音符和旋律构成,如刘欢在奥运会上演唱的“我和你”无论旋律还是歌词都极致简约,但也极致宏大;最大的涵盖了天地的形象反而是无形的,如量子存在,如光波、声波,无孔不如、无处不在,却没有形象。

                  (三)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中“贷”就是奉献或给予,指“道”生成万物。“道隐无名”表达的是“道”的特质和状态。这与《道德经》的许多章节是对应的,如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三十二章的“道常无名”、第三十七章的“无名之朴”(即“道”)。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没有外在的属性彰显,但是只有道,善于生成万物、成就万物。因为“道”是万物的本质,既是本原存在,也是分化以后的万物本质,在既往哲学理论中就是“本体”,在《物演通论》中就是“存在性”,对具体的存在者而言就是“存在度”或“存在性的度”。

总之,本章用正言若反的方式主要还是为了表达“道”的有无之对立统一,即,“道”既是无名的,又是通过“有”、通过万物才得以彰显的东西,一如前述的一大堆正言若反的事物或“建言”。这是当事信息量低下时通用的辩证法或低端理性逻辑。在当时是很精妙的表述,但在现代大信息下,就显得过于单薄、粗陋和混乱了。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