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

在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下,“道”作为最早的本原之气为“一”;未分化时可视为无极,一旦分化即一分为二为阴气、阳气;正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耦合成太极,才构成了新的物质存在,可视为“三”;任何新的物质存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平衡的太极状态,可视为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外阴而内阳,耦合成一个平衡状态(即“和”)的存在。所有人都厌恶 “孤”、“寡”、“不谷”,但统治者却以此自称。所以一切事物,有减损的部分就必有增加的部分,有增加的部分就必有减损的部分。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过于强悍暴戾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总论

上一章讲“道隐无名”,这一章继续讲道。中国古代是气一元论,所以这个道就是作为本原存在的“气”,未分化前是“一气”,分化后就成了阴、阳二气,并耦合为“和”气,则作为第三种物质。这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去解读的,但实际上不同人有不同的解法,这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无论何种答案,整体上都是说存在从一到二到三,是一个由一到多、由简到繁的分化进程。而且,阴阳耦合求的是平衡,一旦不平衡就必然崩溃,无论身心,平衡或平和就是健康,一个暴戾的的人是不可能寿终正寝的。这是最重要的。

               (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为: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万物指阴阳变化而产生的万事万物;即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的分化耦合为三,缔造了不同的万物。王东岳老师在老子课的大课上解释为:“道”作为最早的本原存在是一个整体,后来才派生了天地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出现以前的某种同质浑沌状态;“一生二”,意指这个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单质状态,派生了天和地这两样东西;“二生三”,是说天和地这两样东西随后又派生了动物、植物与人类;末一句“三生万物”的意思特指动物、植物与人类最终才演化或缔造出来了天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万物的分化耦合态,即所谓“和”的状态。而耦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其成功了维系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即遵循简约原理实现了代偿的有效性,这个平衡度在纵向衍存上就是递弱的代表存在度的稳定度。只不过在粗陋的《道德经》中包括本章不可能有这么细致和深度的表达,只有《物演通论》完成了纵向分化和横向耦合的系统说明。

                  (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指:所有人都厌恶那种极端的不平衡状态,如“孤”、“”、“不谷”,但统治者偏偏以此自称,以表示自己的谦虚,表示自己是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但实际上,这些称呼一旦被专用于帝王,就反而变得尊贵了,就与老百姓绝缘了,老百姓想表达谦虚是无权这么用的。故有些事情表面上谦虚,实际上尊贵;世间万物也是这样:有些方面看着在减损,但实际上在其他方面是增加的;有些方面看着在增加,但实际上在其他方面是减损的的;如存在的减损时,代偿度必然增加;存在的增加时,代偿度必然减损。二者统合为一个整体,共同达成万物的存在阈常量,也就是万物的存续基准。

                 (三)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中的“强梁”指崇尚暴力、争强斗狠的人,但有些地方就是指强盗。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其中有一句就是“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这里的“强梁”就是指土匪、强盗,自然也属于崇尚暴力、争强斗狠的人。这样的人都是不得好死或难以寿终正寝的。正如常年征战疆场的人,很少能活到最后,就算战场上侥幸活下来,也难免一身伤病。如霍去病短短几年,建立了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完成的功业,但也如流星灿烂一时就陨落了,实际上看看霍去病的战斗行程,就知道他英年早逝的本质就是过劳死。战场上凶险万分,不可能没有伤病,加上常年骑马奔袭的累和战场上的高度紧张,过劳死再正常不过了。虽然霍去病建立的功业,但老子是反战的,哪怕不得已参与战争,战胜了也以丧礼处之。

最后一句的“教父”是指开始、根本的意思。帛书版中是“学父”,“学”即教学,“父”即开头或提纲挈领最重要的内容。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名言,别人教我,我也这样教别人。战争、暴力不值得推崇,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一辈子争强斗狠,很难善终。这是我以为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内容。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