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社会演动公式
Ⅰ.我们可以对无效于诠释社会整合的基因利他主义公式──即前述的汉密尔顿模式──予以内容上的抽换和形式上的保留,因为该公式中所含蓄的系数变格和对应替补关系恰恰与社会代偿演化律相吻合(请读者对照参阅第一百二十五章的坐标示意图)。其改动后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在这里,S代表社会整合度,简称“社会度”(与“代偿度”同格);E代表种系生存度或种群内生物个员自然生存度的总和,简称“生存度”(与“存在度”同格);R代表种群内总体生存性状的异质分化程度或残化程度,简称“分化系数”(相当于给出了一个递弱动势的参数或曰“道的演动系数”)。设定这个R系数是大于零的正数(R>0),且倾向于渐次增大,亦即R的倒数呈现出趋近于最小值的演变态势;再者,还需设定E与S之和是一个不变的常数(E+S=Ts),即S的增量永远恰好等于E的减量(与“存在阈”等位)。(1)
上述各变量未必不能找到适当的定量方式(我辈无能,以待来者),眼下我们姑且只关心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2)
注释:
(1)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的公式表达可借用汉密尔顿模式的公式,因为二者分别需要表达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匹配的。所以,社会演动公式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R是生存性状分化系数,S是社会代偿度,E是种系生存度。R大于零,E与S之和是存在阈常量Ts。
(2)这个公式表达的只是生存性状分化系数R、社会代偿度S、种系生存度E三要素之间的定性关系,具体的定量计算需要后来者补充细化。比如E与S之和设定为1是否合适,其内涵是什么,如果合适,当E与S之和设定为1时,R的大于1、小于1、等于1的内涵是什么等等。
而且,本章首次提出生存性状异质分化系数是因为前衍的存在度高的无机存在没有结构匹配的问题,而作者在社会分化阶段把具体的分化决定要素提炼为生存性状(含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的分化耦合,这是全新的概念,涉及全新的生存性状分化以后的耦合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耦合即不能存续,所以作者把生存性状的分化耦合这一件事分成生存性状的分化(即R)和社会结构的耦合(即结构整合度,即S)来说明,就如同把元一的存在性分成存在度和代偿度来说明。任何概念或指标的“分”,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越来越复杂的整体及其内部关系,都是为了“分”之后更好的“合”。所以,社会演动公式表达的生存性状分化系数R、社会代偿度S、种系生存度E三要素之间的定性关系最终还是为了说明社会代偿阶段的存在性。
最后,我们再特别说明一下社会演化公式为什么加进参数R:
研究任何对象首先要将其视为“一”的整体,其次要把这个“一”划分成不同的“多”的部分,或者分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和理解,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对象。这就如同每个人在整体上首先是“人”,但仅仅抽象为整体的概念是谈不上认识的,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男人,就需要从其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为某职业人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有多少角度就有多少信息量和不同的表述。划分越细,认知就越丰富。
卷三以生物社会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百二十五章把作为整体“一”的社会存在性划分为“结构度或社会度”、“存在度或生存度”及存在阈来认识,一如卷一把存在性用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三个角度及其关系来说明。但随着卷三内容的开展,在第一百四十五章导出生物社会的自性规定是生存性状分化耦合原理,面对生存性状这个重要的新概念,需要加一个新要素去说明,于是便有了参数“R”。所以,本章的社会演化公式是E/S=1/R,表达了生存性状分化系数R、社会代偿度S、种系生存度E三要素之间的定性关系,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社会代偿阶段的存在性。
另外,社会演化公式E/S=1/R之所以沿用汉密尔顿模式B/C=1/r,是因为二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社会演化公式中,社会结构度S是对社会存在度E的代偿弥补,存在度E越低,代偿度S越高,二者相加是一个恒定值,且社会结构度S的量值与分化系数R正相关。汉密尔顿模式中,利他行为下的双方有着代偿层级上的差异,即有着亲缘关系系数r决定的分化关系,因为r≦1,所以,基因收益B与r呈负相关,即基因损失C与r正相关,一如社会演化公式中S与R正相关,且利他行为以基因收支平衡(即基因值不变)为前提,一如社会演化公式中以社会结构度S加社会存在度E的值恒定。
注:本章是《物演通论》从第一百四十六章到一百五十七章论述的十二条社会原理中的第一条,确认社会代偿演化律的基本的定性函数关系。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