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社会方程
Ⅳ.社会度S的变化必须与ER关系对应,亦即:
S=ER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方程”,它不仅表达为这样一个数理概念,即社会度S作为一个代偿增量必与分化度R和生存度E的乘积相等,而且,这一命题显示,社会整合结构之所以能够确立,乃是由于它以生物个体趋残及其生存效力趋低的生存代偿要求为其坚实的存在基础,而不能是一个无缘无故的组合操作。换言之,在现实中,对这个基础的丝毫游离都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动摇,并且终于注定仍被其ER基础拉回到等价的位点上,否则社会结构即告解体。下列三种S值可能偏离的情形必遭排除,就是明证:
a. R系数与S之间由于前述的残质配合度缺失而脱节。这种情形如果得不到某种改善,如自然突变的积累逐步造就配合态势或削减残质分化度R,则该生物迟早归于消亡。故而此项情形不能成立;
b.在非a条件下,S值小于ER对应值。这种情形必以某种方式被纠正,如蜂王衰老导致其“政治统驭”或社会调控力度下滑,则蜂群必将借由“换王政变”或“自然分蜂”等方式来调整S值的偏失即是例证;
c. S值大于ER对应值。这种情形同样将以某种方式被纠正,如蜜源不足造成E值下降,S值相对偏高,此时蜂王自会主动缩减排卵量,或蜂群照例会借助“自然分蜂”以减少群内蜂员数量来恢复E值,否则即由饿毙减员来执行此项使命,从而达成S值重新等于ER对应值。(1)
可见,这是一条铁的规律,任何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包括后述的人类及其社会──都不能违背它的规定。(2)
注释:
(1)社会度S的变化必须与ER关系对应,亦即S=ER。也就是说,社会整合结构S的确立,以生物个体趋残(即R增加)及其生存能度趋低(即E减少)的生存代偿要求为基础,且S=ER,以下三种S值失匹配的情况必遭排除就是证明:
a、 R系数与S之间由于前述的残质配合度缺失而脱节,即S代偿不足导致种群灭归。如社会个员更趋残化、功能更强,即R升高、E值降低,但社会各员彼此之间的功能无法匹配,S代偿不足,必然导致社会结构最后的消亡。这就好比一个公司里能人很多,但无法形成合力,彼此无法配合,最终公司还是会被淘汰。另一种情况是社会个员功能退化,彼此之间无法耦合,无法建立必需的交流,即文化子系统出现了问题,这时候R降低、E值升高,但S代偿不足,也必然导致最后的消亡;这就好比一个公司里全是废材,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配合来实现整体的功能,只能被淘汰。
b、在非a条件下,即在并非第一种情况的前提下,S值相对小于ER对应值。这种情况指社会结构代偿不足,即政治子系统出问题,如周天子统治能力下降,就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直至秦朝统一天下;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维持天下秩序最好的方法,但最后天下三分,再后又三国归晋,是因为中国的生存结构决定了大统一国家是最有效率的社会求存方式。也就是说,虽然社会结构的动荡中会出现S值相对偏小的问题,但社会会自发通过政权更迭或合久必分的方式维系住S=ER,否则社会结构必然崩溃。这里人类社会的政权更迭或合久必分和蜜蜂社会的“换王政变”或“自然分蜂”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当然,中国特有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依存模式本身就是中国特有的生存结构或特定存在度下的动荡求存方式,一如蜜蜂社会的分分合合。显然,对于蜜蜂这个整体的物种而言,这种分合间的存在度变化是忽略不计的。因此,人类社会中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种族之间的社会差异,在人类整体的视角下是忽略不计的,分别看待和比较时,才有存在度的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差异。
c、在非a条件下,即在并非第一种情况的前提下,S值相对大于ER对应值。这种情况指社会结构代偿冗余或经济子系统的能量供应出现问题。须知,维系社会结构是需要能量或资源消耗的,越复杂的社会结构能耗越大,而特定的文明形态下的资源供应是有上限的。如古代中国作为最典型的农业文明体,其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出现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朝代问题更大,所以任何朝代到一定阶段都需要抑制豪强,减缓贫富分化,给最底层的老百姓以活路,否则靠天吃饭的农民一旦灾年无收,只能揭竿而起另谋活路,从而天下动荡,王朝更迭。所以,农业文明阶段的社会周期性动荡曲线的起伏与人口曲线的升降完全吻合。当然,这个问题在商业文明阶段会以经济危机的方式继续上演,且爆发的频率更高,问题更严重。须知,商业文明的贫富分化速度和程度远超农业文明,而贫富分化到一定程度,资本无从逐利,供、需无法匹配,经济危机必然爆发;而且,商业社会消耗的自然资源数倍于农业社会,这使得人类在面对内部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的同时,还最终需要面对外部的自然环境问题,而传统通过科技升级来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只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系统化地加剧问题本身。两相逼迫,人类的文明必然转型。也就是说,虽然社会结构的动荡中会因为经济子系统的问题导致S值相对偏大,如资源供应不足或供需不匹配,无法维系现有的社会结构,但社会会自发地调节,如农业社会通过抑制豪强或发动战争减少人口来调节、商业社会通过政府行为或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倒闭来调节,从而维系住S=ER,否则社会结构必然崩溃。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周期性动荡本身就是分化系数R递增的情况下存在度递弱的现象表达。
特别说明一下:在R增大的情况下,即使社会个员数量减少,其个员存在度依旧是降低的。虽然存在度本是基于物种的概念,用在个体身上并不完全合适,因为社会成员个体存在度与社会整体存在度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全无,这里提出社会各员存在度主要还是为了定性的说明个体在纵向生物进化和社会分化中的存在度递弱状态。
(2)可见,任何生物社会在自身维系的动态平衡中会自发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自身以保证S=ER,否则社会结构必然崩溃。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阐明社会原理第四条:社会整合结构S的确立以生物个体趋残(即R增加)及其生存能度趋低(即E减少)的生存代偿要求为基础,且S=ER,并具体探讨了S值失匹配的三种情况以证明社会整合结构S与E、R的匹配关系。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