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最圆满的东西仿佛残缺,但其功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存在仿佛空虚,但其用处没有穷尽。最正直仿佛也需要承受委曲。最灵敏仿佛也在某方面很笨拙。最能雄辩的仿佛也显得很木讷。清静能抑制躁动不安,寒冷能克服暑热。只有清净的心能秉持天下正道。

                总论

本章和第四十一章一样是典型的正言若反,即典型的辩证表达。这种表达是当时信息量下的合理表达,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已经未必是最好的表达。本章想表达的根本意思其实是想说,本质和现象往往是相反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现象,更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大道总是最朴素的,得道的人也往往是最质朴的。最质朴的心才能清净,才能守住初心和本心,维持天下正道。

               (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的“大成”、“大盈”都是形容“道”的,因为 “夫唯道善贷且成”(见第四十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见第四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见第十五章)。这里的“善贷且成”固然表达的是道给予的万物之“成”,但具体落实到递弱代偿上,内涵就更加明确了,万物之成是道运行的结果,道的运行需要借助表象上的代偿才能实现和不断演化下去。这里“不盈”和“不欲盈”都是形容道看起来无穷无尽、没有尽头的感觉。所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意思是说,道成就了一切,是真正的大成,但道看起来仍然是残缺的,否则就不需要一直化生万物,而万物也更不圆满,所以由简而繁不停演化,仿佛永不停歇;道看起来好象无穷无尽、没有尽头,是真正的大盈,但正因为道是无穷无尽、没有尽头的空虚才能一直发挥作用,生养万物,维系着万物的存续。将“道”落实为哲学上的本原存在或幽在就更好理解了。本原存在或幽在作为没有属性的能量态存在,仍然不是圆满的,仍然是残缺的,否则它就会永恒的维系着它本原存在或幽在的状态。正因为其有缺憾且需要弥补缺憾,才需要代偿出万物,由简单到复杂,因为越代偿,代偿性存在缺憾越大,因为“代偿”之“代”永远不能弥补从本原存在或幽在开始就具有的本性缺憾,也正因为能量态存在空虚而没有属性,才能孕育或转化出后续由简而繁的属性存在。总之,正因为存在本身的存在性就不圆满或存在度不圆满(不是十足的“一”),所以才代偿出更加不圆满的万物,且越代偿越不圆满,但正是所有不圆满的存在构成了整体性的存在,整体性的存在是相对最圆满的。未分化的整体性存在就是本原存在或幽在,可以对标理解为现代物理学上的奇点。分化后的整体性存在就是包括了本原存在或幽在在内的整个物演进程。在这个整体性的进程中,存在度始终是守恒的,虽然具体存在者的存在度是越来越少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说明得道之人的状态:内心刚直的人表面却是谦逊、柔弱甚至委曲求全的;心思敏感细腻的人表面上也可能完全是一副笨拙而质朴的样子;真正具有思想、明晰事物本质的人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但这样的人因为精于学问拙于世事,看起来可能很木讷。“大直若屈”的“直”类似第五十八章的“直而不肆”,整句话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说圣人从整体视角看待问题,和光同尘,外圆内方,低调做人,所以既坚守内心的方正、锐利、正直、光芒,但也不会在外在形式上让人觉得锋利、刺眼,有压迫感。这是一种只要求自己而不苛责别人的状态。类似本章的得道之人的状态。

当然,作者的原意是想说明本质与现象往往不一致或完全相反,这可能符合整体的自然,但如果落实在具体的人上,难免会形成了刻板印象,因为大智若愚的人和大智不若愚的人都是存在的,有思想和能言善辩也不矛盾,如王东岳先生的有思想丝毫不妨碍他的口才好,表达清晰流畅。外柔内刚和外刚内刚的人也都存在,外在和内在一样精明或一样笨拙的人也都是存在的,不一定都是大巧若拙。所以,辩证法的表达方式很容易以偏概全,切不可用这样的刻板印象去套自己和别人,这样很容易把复杂的人简单化。尤其是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圣人绝不是和稀泥的,该高调的时候就得高调,该锋利的时候还得锋利,有金刚怒目,方显菩萨慈悲。圣人的最高理想当然是救助所有人,让世间没有恶人,但现实中的有些恶花不起救助的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直接的惩恶救善反而更高效,这也是现实和理想的区别。

人性也如此,有时候很复杂,以致于有些时候的善恶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并没有纯粹的好人与坏人。所以,我永远都记得我在中学时站在书摊翻看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时在扉页留下的那段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你只消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二)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有不同的版本,如有的版本是“躁胜寒,静胜热”,之所以选这样的版本,是因为第二十六章有“静为躁君”这句话,完全对应本章的“静胜躁”。

“静胜躁,寒胜热”是从情绪上说的,“寒胜热”还可能被误会为是从温度上说,但“静胜躁”就明确表达了作者这句话想说的是冷静能克服急躁和盲目的热情。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之要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即只有保持自己心的定力,才能根据事情的变化包括别人的情绪变化而妥善的处理。“呆若木鸡”的原义也是说不心浮气躁、不随便被外在挑衅所影响的“木鸡”才是好的斗鸡。这有点类似攻防中的后发制人。但其实先发制人、后发制人各有利弊,但无论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需要的都是心的定力,需要能冷静的分析形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很多人在追逐名利的路上走的越远,越会忘了来时路,忘了初心,而只有能保持住初心,即保持住清净心,才算保持住了心正,所以儒家讲究“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而后才可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要成大事的人,冷静的保持初心,耐得住寂寞,是很重要的。越难的事,越需要能保持初心,耐得住寂寞,人人很容易做成的事一般也没有真正的价值。

每个人有感性也有理性,二者不一定是矛盾的,因为理性的志向,是比情绪更浓烈的意志集成,也比情绪更有恒久的力量。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没有人可以完全没有情绪,如果没有,只是因为面对的正好是他不在乎的东西。如淡泊名利的人在事业遇到挫折、财货遇到损失时,可能并不会有很大的情绪;如薄情寡义的人,对于爱情的来去可能也并不在意。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在乎的东西,或者是金钱、或者是爱情、或者是自己的家人,哪怕自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但如果自己的孩子面对死亡,肯定是坦然不了的。一个母亲,也许可以轻易原谅一个伤害自己的人,但一定不会随便原谅伤害自己孩子的人。所以,每个人在乎的东西就是每个人的阿喀琉斯之踵,会最大化的激发出最多的情绪。每个人明白这一点就无需太苛责自己,但哪怕是真的很爱、很在乎一个人,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举重若轻,学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为你付出一切,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勇敢离开,不打扰、不纠缠,永远明确自己高远的志向之所在、需要完成的事情之所在,就不会过多的陷入个人的悲欢和情绪,就会永远拥有自新和成长的力量!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