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生物与社会联属代偿
Ⅵ.R系数趋近于最小值的情形即为原始单细胞生物的初级社会形态,此时代表生物自然生存度的E呈现最大值,而社会整合度则几近于零;R系数趋近于最大值的情形将会出现在人类晚级社会的终末阶段,到那时,社会整合度S将呈现最大值,而E值所示的生物自然生存度则趋近衰竭,人类及其社会的暮年景象将展现为极度残化与极度整合的四价碳样均联耦合态势,从而达成对原始初级社会浑然无差别形态的转化回归。不过,那时的社会结构已濒临于失存的边缘,它的极端弱化存态亦不免使其处于极端紧张构态的自然境遇之中,即社会系统内外的任何震荡都有可能随时导致该生物种系及其社会结构轰然崩溃,其临界衍存情状恐怕远不像乌托邦主义者所梦想的“大同世界”那样悠然自怡。换言之,R系数最小时的社会初衍效价,由于几无代偿回馈之余地而为生物的自然生存效价所取代;反之,R系数最大时的生物自然生存力度,由于几乎全被社会代偿效价所剥夺,故而致使生命实体的生机终于被社会实体置换;也就是说,最原始社会与最发达社会之间在外貌上的虚假相似,其实与二者分处在迥然有别的“同质残化”极端层位上有关。(可参阅第一百三十章)(1)
由此导出一种深藏于生命与社会之间极为有趣的机能转换现象:即在同质化社会所处的结构区间两端,要么生命的机能取代了社会的机能,要么社会的机能置换了生命的机能,这种现象最充分地表达出社会存在对生物存在的联属代偿本质。(2)
注释:
(1)复习第一百三十章可知,在原子进化、分子进化、社会进化的不同层位上,同层的两极显示出同质化的表象,本质上是存在度弱演在不同衍存层级之两极的极端表达。在社会演化这个层级也一样,R系数最小的单细胞初级社会和R系数最大的人类晚级社会显示出相似的同质性,但二者有着衍存位相上的巨大差异:前者位于社会衍存层级的最前端,生物自然生存度E值最大、社会整合度S值最小,社会的同质表现为失构无形,个体存在如散沙;后者位于社会衍存层级的最末端,生物自然生存度E值最小、社会整合度S值最大,社会的同质表现为致密如晶体,个体对社会全面依赖使得渺小的自身成了巨大的社会结构的镶嵌物,如钻石中的碳元素般达成彼此最大限度的均联耦合。当然,晶体只是一种比喻,表达的是社会结构的致密性和个体均匀相同的极致残化程度,此时的社会结构极度脆弱,无论外界自然环境的改变还是内部社会结构的动荡都极易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崩溃及人类这个物种的灭归。所以,初级社会和晚级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大同世界”,其同质只是相似的表象,其分别位于社会衍存层级两端的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差异才是本质差异。
(2)换言之,生物社会衍存阶段中最早的初级社会和最晚的人类社会作为社会衍存阶段的两极在本质上有着最大的存在度差异,但在表象上却呈现为相似的同质状态。初级社会中生物的存在度相对最高(即生物相对圆满,即E值最高),几乎不需要社会代偿(即S值最低),即对社会的依赖的极低;晚级社会中生物社会的代偿度最高(即S值最高),几乎完全替代了生物代偿(即生物E值降到最低),这时的生物个体求存完全依赖于社会。这表明了社会存在对生物存在(即S值对E值)的联属代偿本质,或者说,社会代偿的本质就是对生物存在度递弱的代偿性弥补。也就是说,在社会衍存层级的正常中段,处于生物、社会共同代偿的阶段,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作为一个整体此长彼消:在生物社会的前衍阶段,生命的机能较多地取代了社会的机能;在生物社会的后衍阶段,社会的机能更多地置换了生命的机能,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强以致于须臾不可离。换句话说,一方面,生物存在的分化(包括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过程即生物生存性状的分化过程,与生物社会的分化过程是须臾无分的整体,生物与社会联属代偿完成了生物个体与社会整体的求存;另一方面,分化后的愈发残弱的生物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随着社会结构度S的增加而增加,即对于个体求存而言,表面上越来越自由,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残化成为越来越庞大的智质性状缔造的社会实体结构的填充物。
注:本章通过社会化两极的比较说明了社会原理第六条:社会化的本质是对生物存在度递弱的代偿,生物存在的分化(包括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与生物社会的分化是一个整体,二者联属代偿完成生物个体与社会整体的求存。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