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生存压力守恒
Ⅶ.由于上述缘故,在初级社会中由原始生物通过自身之遗传属性所建立的生存延伸线,于中级社会发生结构化整合之后,其接续这条生存线的努力即由生命与社会联手进行了,而且随着这条生存线的伸展,其后续之重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承担。具体地说,社会成员的生存压力呈现出从自然压力向社会压力过渡和转移的趋势。这种生存压力的转化关系,仍然可用社会结构原理模式加以换算,即随着R系数的增大,S值的相应上升与社会压力的转化量一致,而E值的相应下降与自然压力的消解量一致。这个推论提示:
a.不同生物遭受到的生存压力在性质上虽有不同,但其本源均发之于自然,因此,任何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均相等。如果生物的演进有趋弱倾向,则即令自然压力恒定不变,生命的生存压力亦呈扬升之势,这就是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越晚近的物种,其生存稳定性越差,生存期限越短的原因;(即客观外压不变,主观内压递升。)
b.基于上述,如果生物所承受的自然压力有被社会代偿置换的倾向,则生物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必随社会结构的演化发展而递增,亦即社会进步对生物的生存效价毫无补益,其情形与代偿之无效相同,是谓“社会发展的祸福冲销律”。换言之,无论社会如何改进,生命本身都不得轻松,甚至大有载荷日重之感,故此,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几乎从来无法为现实社会唱出由衷的赞歌,反而宁可在想象中为可能更糟糕的未来社会涂抹虚妄的美丽色彩;(即总体压力不变,社会分压递升。)
c.基于a、b两项之推导,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因此,生命在任何生存条件下的生存感受均无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生存境遇如何不同,生命本身都不能获得持久的松弛或抑制,也不能保持长远的紧张或兴奋,是故,不管生命处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或社会等级上,其内在的悲苦均无从改观,幸福俨如愈追愈远的海市蜃楼,一切生命所收获的苦乐必呈两相抵消的均衡态,这是举凡具备了神经分化的动物所必然保持的一条与生存等位线对接起来的心理张力等位线。(可参阅卷二第一百一十章。)(1)
这些推论乍一看似乎颇有些虚无主义的意味,其实它恰恰是在述说为什么你想虚无也虚无不成的原因。(2)
注释:
(1)初级社会几乎无社会代偿,生物遗传代偿下的子代与亲代几乎无区别,社会是同质的;但从中级社会开始,生物变异与社会分化联属代偿;晚级社会以后,社会代偿的比例越来越高(即社会结构度越来越高),生物个体的存在度越来越低(即智质分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整个生物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物成员的生存压力从初级社会直接完全的面对自然到晚级社会直接完全的面对社会(即间接面对自然)呈现为从自然压力转为社会压力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转化中,社会致密度或社会结构度S的代偿增量即社会压力的转化量,生物生存度E相应下降的数值即自然压力的消解量,由此可知:
a、各个生物社会衍存阶段下的生物,虽然遭受的生存压力性质不同,即其中自然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比例不同,但所有压力的根本依旧来源于自然,如晚级社会中的个体虽然不直接面对自然,但个体代偿耦合成社会代偿,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在自然中的依存。而所有动物社会面对的都是同样的自然(即地球生态),所以,任何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均相等,表现在感应属性代偿上就是生物特有的心理反应上的等张力状态(具体复习一百一十二章),亦即生物的心理等张线,这是自然阈平行线在感应属性代偿层面的表达。如果把整个生物社会的衍存视为一个整体的话,则缔造出生命乃至生物社会的整个地球环境相对不变(即自然压力相对恒定)——须知,太阳系要发生重大变化,需要100亿年——但生物及其社会的弱衍趋势决定了越后衍的物种社会内部压力(即社会致密度)越高、存在度越低,即生存时限越来越短、生存稳定性越来越差。也就是说,从单细胞亚结构初级社会、多细胞低结构中级社会到人类晚级高结构社会,哪怕地球的自然环境相对不变,生物社会的内部结构度也越来越高,即客观外压不变,主观内压递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客观外压”和“主观内压”对“内”、“外”的区分是以整个生物社会整体衍存进程为单位的,所以和我们前述章节提到“自然选择”中的“自然”本身就包含了前衍层级的前体存在虽并不矛盾,但有所区别。说它们不矛盾是因为缔造了生命及生物社会的地球环境就是生命及生物社会的前衍存在;说它们有区别,主要区别在划分的尺度上。当我们更细的把生物社会划分成不同层级,前衍层级就成了后衍层级的“自然”,构成更大范围的自然生态的层级。但是,在晚级人类社会的阶段,前衍层级的社会对后衍层级的社会而言——如农业社会对商业社会而言——就不构成自然环境而是构成社会环境,这与前衍动物社会对后衍人类社会而言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同的。
所以,划分的尺度不同,结论就不同,包括任何概念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武断,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尺度下是不同的。用什么尺度划分,取决于我们重点想说明什么问题。解读前述章节提到“自然选择”中的“自然”,说其本身就包含了前衍层级的前体存在,是为了说明“自然”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层级性。而本段第一句“不同生物遭受到的生存压力在性质上虽有不同,但其本源均发之于自然”中的“自然”,仅指生物社会共同生存的地球环境或地球生态。目的是想强调:生物社会的衍存进程作为自然衍存进程的最后衍部分,其弱衍趋势或存在度的递弱(包括社会成员存在度的递弱和社会整体存在度的递弱)就表达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及其导致的内压递升,二者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生物心理感受中的社会压力和被置换掉的根源上的自然压力是等价的。
这种内压的急剧递升在最后衍的人类商业社会衍存阶段表达得最具体:早期的人类社会面对的都是自然灾害,如在原始氏族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社会内压低,主要靠天(打猎、种田)吃饭,因此,人类社会早期是被自然环境塑形的;晚期的人类商业社会阶段,面对的是社会结构度急剧增加以后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智能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对人类社会的重塑,社会的网络化相当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化,整个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和致密,社会内压也越来越大,但外界的地球环境乃至自然压力相对于这个不断增加的社会内压是相对静止的。这时候,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如环境污染等,但相对于社会内部的压力增加程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所以,对于整个生物物种而言,总体压力不变,社会分压递升。注意这里的“总体压力”就是指相对不变的地球环境或地球生态,即本段第一句话“不同生物遭受到的生存压力在性质上虽有不同,但其本源均发之于自然”的“自然”。
b、由此可知,在生物社会的衍存进程中,对生物个体而言,其承受的生存压力随着生物社会的弱衍和社会结构度的代偿,由自然压力逐步被置换为社会压力。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生存并无改观,其承受的生存压力是不变的,其生存度是降低的,即社会代偿对个体存续站在存在度的角度来看是无效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祸福冲销律”:社会发展,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整体得以存续,是福;但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整体存在度都降低,是祸。拓展开来,如果说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求存的必然,是福祉,那文明也可以视为自然律下人类的向往,是人祸。
换言之,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生命个体的感受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任何改善,所以,任何思想家在动荡存续的社会压力下,都不会讴歌当代社会,只会寄希望于想象中的未来。但未来永远更糟糕。总之,在越后衍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承受的社会内部压力越来越大、自然压力越来越小,但生存压力总体不变,这在卷二表达为心理等张线,也是阈平行线、代偿等位线、无聊回归线,都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在社会衍存进程中,任何生命个体承受的总体压力不变,社会分压递升。注意这里的“总体压力”同样是指a段中“不同生物遭受到的生存压力在性质上虽有不同,但其本源均发之于自然”的“自然”,亦即相对不变的地球环境或地球生态。
c、根据a、b两项之论述可知,任何生命的生存压力是守恒的,任何条件下的生存感受并无本质差异。所以,生命的幸福感与环境无关。这就是卷二苦乐均衡律在社会卷的再度说明。任何具备了神经分化的生物,其心理张力等位线就奠定了生命存在的心理基准,一切苦乐都会消解在这条线上,并以此对接生存等位线(或阈平行线、代偿等位线等)。关于苦乐均衡律和心理等张线可复习第一百一十章到一百一十二章。
(2)以上论述仿佛有虚无主义的味道,但根本上却说明了你虚无不成的事实。虽然心理张力等位线奠定了生命存在的心理基准,但生命的求存正是通过其上下的波动完成的,越后衍的生物波动幅度越大,所以说你只要在这个衍存位相上求存,就注定无法虚无,就必须以有聊的方式完成无聊的求存,这同样与卷二衔接(可复习第一百一十一章)。所以,一方面,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另一方面,越后衍的生命其意志代偿越强烈,心理波动幅度越大,虽然最终还是会回归那条心理等张线。
由此,本章论述的社会原理第七条是: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
注:本章接着对上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社会存在对生物存在的联属代偿本质”做继续的说明,通过对社会生物整体与个体的生存压力的剖析说明了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