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社会结构稳定性趋降
Ⅺ.固然各种社会结构终于都不免趋向崩溃,但不同结构的稳定程度毕竟迥然有异。从大处着眼可以发现,随着R系数的上升,代表生存度的E值虽然越来越小,然而社会度S值的相应上扬仅仅表示其残质构合的细密程度越来越高,整合倾向越来越强,却绝不表示其结构稳定性也越来越牢靠。恰恰相反,随着社会系统结构中连贯环节和反馈触点的增加,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和非耦合因素增长的位点都会相应增多,从而造成如下社会发展形势:
a.单细胞生物的初级社会,由于生命成员的同质自足状态而致社会以无结构为其衍存形态,即是说其社会S值极低,然而正是这种散漫社会组型反倒没有维持系统平衡的必要和问题。所以,该社会成员的E值很高,暗藏在低S值中的社会稳定度也很高,从而处于这样一种有利形势:社会成员的高生存度与社会构成的高稳定度的合一;
b.体质性状异质分化的动物中级社会,其E值因R系数升高所表达的残化程度增高而下降,但其S值的相应上升却是以物性体质为基础的,很明显,体质性状的变化绝非易事,它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素质存在,而且,体质性状的可分化度亦即其R系数的游移度实际上很低,因而,中级社会结构系统的稳定度虽不敢与初级社会较量,却远比以智质性状为基础的晚级社会为高;
c.晚级智质社会的麻烦一望而知,它既有R系数的高度游移的特质,亦即智质性状的活跃分化几无涯际;又有由智质性状的可塑质态所提供的易于变构的方便;此外,它还存在一个问题:作为智质载体的体质性状相对同质化与智质性状高度异质化之间的矛盾;它的难以稳定性质由此可见一斑。此时的社会形势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不利状态:社会成员的低生存度与社会结构的低稳定度的合一。(1)
除非智质性状向着异质化的极端迅跑,使之通过极端分化达成变态的高残度同质联构体。届时,生命存在虽然借助于社会密构而进入了新一层次的相对圆融境界,然生命有机体已随E值趋近无穷小而自失于社会“晶体”之中,一如处于另一极端的单细胞生物由于S值趋近无穷小而致其社会消解于个体“散沙”之中那样。何况,按照无效代偿理论,高层圆融不过是一个存在效价更低的失稳层面罢了;再何况,迄未发现社会存在之上还有另一代偿阶层,然则表明社会结构之极致可能就是自然递弱演历之极致,亦即“宇宙代偿衍存区间的右端失存临界点”。(2)
注释:
(1)社会化进程中,R分化系数趋升下E值趋降,社会结构度S必然越来越高,但S值越高,社会结构代偿失匹配的问题越严重,即社会稳定度越低:
a、单细胞生物初级社会中,社会成员相对圆满、存在度极高,所以呈现为同质化的自足的散沙状,散沙状的社会也无所谓社会,无需结构代偿,S值极低。所以,单细胞生物初级社会存在度和稳定度极高。
b、生物中级社会的分化以硬结构的体质分化为基础,所以相对稳定,R分化系数和S值的上升幅度都有限,与后衍的晚级社会相比,分化系数R的变化不大,社会成员生存度和社会存在度也相对较高。所以,生物中级社会稳定度也相对较高。
c、晚级社会的分化以软结构的智质分化为基础,分化系数R数倍于体质分化,智质性状的可塑质态也导致S值暴涨。
在人类的晚级社会,一方面人类的生物源性体质性状相对自圆,即先天的基因差异有限,除了性别差异,体能智能差别不大;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为了实现自身求存的社会依存定位,不得不通过智质分化(即专业化)参与到日益紧密的社会结构化罗网之中。而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智质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这使得晚级社会成员体质性状相对同质化(除了性差异)与智质性状高度异质化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致于人与人之间协作或耦合越来越难,社会的稳定性自然越来越低。事实上,行业分化越细越多,个体选择越自由,反而导致很多方向不明的个体面对选择愈发迷茫,于是,所有人都在社会的依存定位中寻找自我,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殊不知,那注定是一场残化之旅,真正的圆满从此渐行渐远。除了意识到自身专业化残缺的人愿意打破专业的藩篱试图一窥完整的世界,其他意识不到的社会成员都活在自身越来越狭隘的认知世界中。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先天基因导致的差异极小,但后天认知差异越来越大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国与国之间不仅有利益的协作与竞争,更有意识形态的相互不理解。同一国家内部的成员之间的观念差异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普及统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在文化各异的认知下铺就最底层的整体求存认同的重要文化代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必需文化基础。当然,在自然分化律下,这种全球基础认知的共识达成,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要想走好后续的求存之路,就必须文化先行,基于文化认知的普遍加持,才能在保障个体选择自由的基础上自发实现我们对人类整体求存之路的正确抉择,达成人类整体的良好依存,即全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耦合。当然,递弱代偿的衍存律下,此时的社会成员生存度和社会存在度一定是极低的,社会稳定度也极低。当下的全球化的疫情及其导致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在直观地表达这一点。于是,全球越来越需要达成共识下的有效代偿。
(2)晚级社会智质分化的尽头是高残度同质联构体,同质是指社会成员智质极致残化的程度相同,所以,此时的同质和初级社会的同质表面上都相对圆融,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初级社会的同质是存在度高、稳定度高的相对圆融,晚级社会的同质是另一代偿层级的存在度最低、稳定度最低的相对圆融,这是二者在存在度或衍存位相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说,晚级社会的结构是高致密度、低稳定度的极致。
由此,推出社会原理第十一条、从单细胞初级社会到体质分化的中级社会,再到智质分化晚级社会,分化系数R越来越高,社会成员生存度越来越低,社会存在度E越来越低,社会结构度S越来越高,社会稳定性越来越低。
注:本章延续上一章的结构代偿失匹配,说明社会结构度S越高,社会成员生存度越低,社会稳定度越低。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